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王籍享誉诗史的名句被认为合掌 王安石改诗沈括赞同(你怎么看)

句子大全 2023-06-15 02:57:01
相关推荐

刘禹锡用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慨昔日南朝王、谢两大世族随着南朝的灭亡而衰落了,他们的旧居也已经不复存在。

虽然王谢旧居荡然无存,当时却湮没不了那一段历史,湮没不了那说不完的魏晋风流。

王谢当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崛起于魏晋之际,在五胡乱华之际随晋室衣冠南渡,随后在东晋初达到全盛,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王氏影响之大。

此后王家虽过了鼎盛期,但自东晋到宋、齐、梁、陈在南朝始终维持着显赫的政治地位,在社会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优越的政治地位、丰厚的物质基础、频繁的社会交往让琅琊王氏家族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早期王戎、王衍、王敦、王导、王旷,到中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不仅名望高,而且崇尚文学,因此琅琊王氏也成为文学世家。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是王氏家族的王籍,他是王导的六世孙。他虽是王氏子孙,却是另一大家族谢家里的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的小迷弟。

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成语才高八斗就出自他口中,因为他曾经说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谢灵运虽然很狂妄,但是确实有才华,与他同时代的鲍照称他:“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王籍出生时,谢灵运就已经作古了,所以王籍并没有见过谢灵运。但是谢灵运的诗文却让他着迷,谢诗的清新自然深深吸引着他,所以他开始可以模仿谢灵运,不光诗文学习谢灵运,行为也模仿谢灵运,他开始纵情山水,追随谢灵运的足迹游历四方,在模仿中竟然渐渐揣摩出一些谢诗的真谛,达到了寓玄情于山水浑然交融到一体的境地。

因为,王籍可以模仿谢灵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时的人们称“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严周。”

康乐是谢灵运的封号,谢灵运曾经承袭祖上的康乐县公爵位,所以被称为谢康乐。而严周就是庄子,庄子名庄周,因为东汉明帝名刘庄,所以避讳改为严周,魏晋及南朝都是继承自汉朝,所以当时仍然避讳,称庄周为严周。

所以这句话就是说就像左丘明继承孔子事业为《春秋》做传、庄子继承老子的事业继续研究道学一样,王籍也继承了谢灵运的事业,游山玩水加写诗。

王籍虽然出身世族大家,但因为性格问题,仕途并不得意,只做过低级官吏。在吴越等地为官时,一日泛舟若耶溪,写下了这首《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作者泛舟若耶,但见山林幽邃,水流曲折,时不时的鸟鸣、蝉噪更添加了幽静之感,让作者不由产生归隐的念头。

这首诗虽然是六朝时期的作品,但是修辞、立意、平仄、格律来看,已经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了。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虽然王籍的诗仅存两首,但是凭借着这首《入若耶溪》足以让他享誉诗史。

与王籍同时代的文人都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佳句,诗中景物描写合理,而由美景联想到归隐,文外之意可谓独特绝妙。梁朝的两个皇帝对此诗评价也很高,简文帝萧纲对之念念不忘,孝元帝萧绎对之品味良久,认为是不可复得的佳句。

然而就是这样的名句也有很大的争议,很多后世文人指出两句诗犯了合掌的毛病。

所谓合掌,主要是指律诗中对仗的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简单的说,类似于一句话反过来倒过去地说,有重复累赘之嫌。

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联来看,两句都是表达的幽静的意思,其中蝉、鸟,山、林,逾静、更幽,皆属语义同体对,确实合掌。

宋人王安石认为这两句诗以动写静是对的,但出句和对句语义差不多,缺乏新意,他觉得如果以谢贞《春日闲居》中的“风定花犹落”去对王籍诗中的“鸟鸣山更幽”更佳。这是出句静中有动,对句动中有静,不仅内容有了不同,对仗也更为工巧。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也表示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称经王安石改后:“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后代王夫之、纪晓岚也认为这首诗有问题,很多当代的诗词教学中甚至将这两句诗当作合掌的典型案例。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有些用清朝的尚方宝剑斩明朝大臣的意味了,用后代的观点约束前人。

合掌的概念出自宋、明之际。唐诗,豪放大气充满想象力,名句比比皆是,却没有合掌的概念。宋诗,虽然隽永有哲理,但已经远逊于唐,开始在对仗上下功夫,出现要避免“上下句一意”的提法,但在当时远非主流。及至明清,合掌的说法开始盛行,出现了不少给唐宋诗词挑毛病的例子,但大家会记得几首明人、清人写的诗呢?因此,所谓合掌颇有教条主义之嫌。

而诗人王籍是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当时骈文流行,诗人不能不受其影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属于正对,正对上下句都是基本同义的,用不同的事情来说同一个道理的,起到强调作用。

正对的回环往复所特有美感,是反对无法达到的,又因其反复说明,起到了强调作用。今天我们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所以,尽管有这些批判并不能影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而且该诗还开启了以动写静的先河,为后世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杜甫等人所效仿。

针对这首诗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发表你的意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