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他是唐玄宗的心腹宠臣 因养马有功授官一品(却因一句话丢掉性命)

句子大全 2023-06-15 03:32:01
相关推荐

他原本是犯官之子、骑奴出身,却因得遇明主而被授职三品左金吾卫大将军;他曾两次参与政变,是从龙功臣,最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就在其他功臣纷纷失宠离开政坛时,他却能成为一枝独秀,地位不降反升,成为皇帝心心念念的当红宠臣;为什么喜得贵子,他演绎的却是乐极生悲的故事,最后惨遭贬黜,落个被皇帝赐死的结局。如此富有传奇经历的这位大臣到底是谁?他究竟有哪些功劳,又有哪些过失,他的死到底是天意,还是人祸?

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下了一道震惊朝野的诏书,诏书这样写道:

开府仪同三司兼殿中监霍国公内外闲厩监牧都使,是惟微细,非有功绩。擢自家臣,升于朝位,恩宠莫二,委任斯崇。无涓尘之益,肆骄盈之至。往属艰难,遽兹逃匿。念深惟旧,义在优容,仍荷殊荣,蔑闻悛悔。在公无竭尽之效,居常多怨望之词。迹其深愆,合从诛殛,恕其庸昧,宜从远贬。可瀼州别驾员外置长任,差使驰驿领送至任,勿许东西。

诏书的大概意思是说:霍国公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功劳和业绩,他原本就是我的一个奴仆,后来经过我抬举,做了大臣,我对他的恩宠无以复加,委任他做高官,他的工作做得一般,却恃宠而骄。之前我举大事,为国除奸时,他曾因害怕做了逃兵,藏了起来。我念及与他的私交感情,没有怪责他,对他宽恕,仍然封他高官贵爵,可他不知感恩,还常发怨恨之语。按说应该依律当斩,不过想到他庸碌无知,还是贬往外地为好,让他做瀼州别驾,经驿站送他到任所就职。

能干保镖,忠心奴仆

这个被贬的霍国公其实就是唐玄宗的心腹宠臣王毛仲。王毛仲是高丽人,也就是现在朝鲜半岛人,和后来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算是老乡。父亲王求娄犯法被收为官奴,就这样阴差阳错,王毛仲做了李隆基的家奴。作为官奴之子,这对王毛仲来讲,本来应是天大的不幸,不过后来的历史表明,这恰恰成为他一生辉煌的起点。王毛仲的发迹史特别像武则天时期的上官婉儿。只不过上官婉儿是女性,以文发迹;而王毛仲是男子,凭武起家。(如想了解上官婉儿的历史,请关注本账号:历史探佚,内有详细介绍)

据《旧唐书》记载,王毛仲其人是“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也就是说王毛仲这个人很聪明,而且擅长骑马射箭。而李隆基又恰好是一个有英雄气概,喜欢骑马打猎的户外运动达人。因此我们不难想象,李隆基一定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跟班。

李隆基早年授封临淄王,唐中宗时期,曾外放地方,做过二年的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五品官),在此期间,王毛仲就追随左右。潞州任职期间,李隆基花钱买下了李宜德,这个李宜德也是一个能骑善射的英雄,且为人忠诚,只不过时运不济,沦落江湖。等到景龙三年(709年)重返长安时,人们就发现,李隆基无论到哪,身边总有两个保镖跟随,这两个保镖,一个是李宜德,另外一个就是王毛仲。史书的原话是:“以二人挟弓矢为翼”。虽说都是心腹保镖,王毛仲其实比李宜德更得李隆基的宠。

两年的潞州别驾当下来,李隆基也算是收获颇丰,他不仅网罗了李宜德、张暐这样的地方豪杰英雄,还实地考察民间疾苦,这些都成为他以后举事发迹、当家理政的宝贵资源。更重要一点,此刻的李隆基突然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自从武则天当政以来,李唐宗室几乎被诛杀殆尽,气息奄奄,从今往后,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能再整天沉湎于骄奢享乐之中,做一个纨绔子弟。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李隆基彻底变了,他开始积极主动投身政治,再也不愿做一个老实本分、任人宰割的普通藩王。而且通过和潞州地方豪杰打交道,他也的确积攒了与社会中下层交往的经验。

回到长安后不久,李隆基就将足智多谋但时运不佳的刘幽求网罗到麾下,做了自己的军师。还和书法圣手宫苑总监钟绍京交上了朋友。但是真正让李隆基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结交的人则是万骑将领。万骑那是戍卫皇宫的骑兵部队,专职任务就是保卫皇帝,因此这支禁卫部队在京城所有军事武装力量中地位举足轻重。

结纳禁军,为主分忧

古代军官,特别是中下层军官,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为人豪爽仗义,因此他们一般都有喝酒赌博的兴趣爱好。于是李隆基就投其所好,隔三差五请万骑的中层军官喝酒赌博。而且每次赌博,李隆基有意放水,故意输钱给他们,时间不长,这些军官就都成了李隆基的粉丝,这其中就有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

李隆基毕竟是王子,如果和禁军将领频繁往来,容易引人非议,这时候,他的心腹保镖王毛仲就派上用场了。王毛仲那是心明眼亮之人,他冷眼旁观,见主人有意倾心结交万骑将领,也就大概明白李隆基的真实意图了。

行文开始我就交代过,这个王毛仲不仅善骑射,更大的优点是聪明机智、能说会道。王毛仲和葛福顺那是儿时的玩伴,本来就有交情,所以这时他就经常到万骑军营,和这些将领猜拳喝酒,赌博娱乐。

王毛仲与葛福顺等人交往,很注重细节。虽说是发小的关系,毕竟对方现今是朝廷将领,而自己此时只是临淄王府内的一介家奴,因此在往来中,他既充分尊重对方官员的身份,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同时在玩性正浓时,又不忘表演亲密无间的煽情戏码。俗话说“酒越喝越浓”,不长时间,王毛仲就与很多万骑将领交上了朋友,大家都非常喜欢他,到了一日不见就想他的地步。唐玄宗见王毛仲如此聪明能干,自然喜上眉梢,就更宠信他了。

参与政变,从龙有功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暴崩,李重茂登基,韦皇后称制摄政,非但如此,韦皇后还表现出向婆婆武则天看齐,欲将篡位称帝的势头。这就引起李唐宗室的警觉,特别是李隆基,他现在已经脱胎换骨,蜕变为政治动物。自然对伯母的行为非常反感。当年武则天横空出世成为一代女皇,李唐宗室几乎被斩尽杀绝。如果此时再任由韦皇后胡作非为,估计当年李唐王室的悲剧就会再度重演。

危难之际,李隆基顶着巨大风险,毅然联合姑姑太平公主,果断出手,发动“唐隆政变”,并成功铲除韦皇后及其党羽势力,使李唐王朝转危为安。不过此次政变,王毛仲因为害怕,并没有亲身参与,而是在政变前夕,做了逃兵,藏匿起来。不过事后李隆基倒也大度,对王毛仲临阵脱逃的行为没有深究,而且念及他“布诚结纳”万骑将领的功劳,还同其他功臣一道被授予官职。

“唐隆政变”结束后,按照事先的约定,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被拥立为皇帝。李隆基也因为政变有功,被父皇册封为皇太子,掌管御马和禁军,而王毛仲则专掌太子东宫驼马鹰狗等坊,由于管理得法,深得赏识,不到一年,就升任三品将军。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开始参与朝政,因权力之争,很快就与姑姑太平公主发生矛盾。太平公主利用自己与李旦的兄妹之情和拥戴之功,大量安插宰相进入中央决策机构,操纵大唐政治。在当时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除了安插宰相之外,太平公主还不断怂恿李旦废掉李隆基的储君之位,这就彻底激怒了太子李隆基。于是发动政变的想法再次浮现在李隆基的脑海之中。这一次,龙武将军王毛仲表现不错,没有临阵脱逃,而是积极参与政变的谋划和实施。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彻底根除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太上皇李旦也被迫归政,退居幕后,颐养天年,李隆基这才真正成为乾纲独断的真皇帝。此次政变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王毛仲确实立有大功。正是靠着他率领的三百勇士,成功控制住羽林军,然后诛杀公主余党萧至忠、岑羲等人,太平公主才一败涂地,最终自缢而死。

精明强干,业绩突出

王毛仲因“先天政变”有功,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五百户。从此王毛仲就逐渐成为大唐天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亲政初期,唐玄宗为加强皇权,开创盛世,清除了很多功臣,例如郭元振、刘幽求和张说都先后离开中央。可是王毛仲却是例外,他不但没有被皇帝清洗,相反,更加受到唐玄宗的青睐,成为皇帝的心腹宠臣。那么王毛仲何德何能,能让雄才大略的李隆基对他圣眷不衰、宠幸不绝呢?

王毛仲原本就是骑奴出身,这个身世倒是和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颇为相似。不过王毛仲虽说没有卫青的军事天才和赫赫战功,但是他也另有专长。他的专长就是养马,说到这,不禁又让我想到秦始皇的先祖非子,非子正是因为把马养得膘肥体壮才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大夫,继而开创大秦帝业。

王毛仲对养殖学和管理学特别有研究。前文有说,李隆基在当上太子后,掌管御马和禁军,李隆基那是太子,日理万机,与姑姑太平公主斗智斗勇,自然没工夫亲自照料这些战马,他就让心腹王毛仲具体负责管理。正是借着这个机会,王毛仲养马的才能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王毛仲为了能把马养好,好好的家不住,偏要住在闲厩内的宅院中,与马为伍,再加上他本人克己奉公,改革制度、厉行节约,这就使得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对他是又敬又畏。这说明他的确很擅长管理,是个管理专家。下面我们再来看他养马的成就。他刚接手监马官职务时,大唐有马二十四万匹,不到十年,就增加到四十三万匹,而且牛羊数量也是翻了又翻。不仅如此,在他的严格管理下,一年光为朝廷节约的战马草料就多达几万石。王毛仲除了精通畜牧学和管理学外,还通晓经济学,既然饲养牲口,自然会有牲口死亡,王毛仲就将这些死去的牲畜拆成零件分批卖掉,所获钱财价值高达八万段绢。别人养马亏钱,王毛仲养马赚钱,你说这是不是一个奇迹。

皇恩浩荡,宠幸无边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封禅泰山,临行前,特谕王毛仲送来五万匹马共襄盛典,参与封禅。结果王毛仲将这些马按色彩分队,每色为一队,这些马匹浩浩荡荡,从远处看,如同五色云锦一般,这让好大喜功的玄宗在众多国外使者面前挣足了面子,皇帝龙颜大悦,封禅大典结束之后,就在泰山脚下,玄宗正式册封王毛仲为开府仪同三司。

虽说这个官职是个从一品的文散官,可是从唐玄宗先天继位为帝,到现在一共就封过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姚崇、宋璟和王仁皎。熟悉唐史的朋友都知道,姚崇和宋璟,那可是开元贤相,在整个唐朝历史上,这二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仁皎虽说名气没那么大,但是他是王皇后的父亲,玄宗的岳父,不折不扣的国丈。所以玄宗能让骑奴出身的王毛仲与这老三位并列比肩,真的可以说是皇恩浩荡。

唐玄宗对王毛仲的宠幸之隆,简直到了让人嫉妒的程度。玄宗赏赐给王毛仲的庄宅、奴婢和钱帛不计其数。这还在其次,关键是每次侍宴,王毛仲都被特许和诸王、姜皎(玄宗的好哥们)等在御幄前连榻而坐,要是几天见不到王毛仲,皇帝就会很想他,见到他则一整天都高高兴兴。王毛仲的妻妾只要生下男孩,就授官五品,而且这些小孩长大后,还被特邀到皇宫,陪皇太子李瑛玩耍,即使是宰相之子,怕也难享如此殊荣。为了进一步笼络王毛仲,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还专门下旨,赠其父为秦州刺史、益州大都督,我估计王毛仲的父亲王求娄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生前只是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籍籍无名,死后多年反而大富大贵、大红大紫。

更有趣的还在后面,有一天,唐玄宗召见王毛仲,说想给王毛仲娶一房如花似玉的老婆。王毛仲一听就犯难了,因为他早已娶妻生子,现在皇帝竟要赐婚,总不能让人家当小妾吧,那对皇帝也不尊重,于是他就说自己已有正妻且生活多年,糟糠之妻不下堂嘛。唐玄宗也理解他的难处,就说这样吧,干脆她们不分正妻和小妾,都是正妻,她们都享受国夫人的待遇。原配已氏封为虢国夫人;新赐婚的李氏则封为霍国夫人。所以以后每次皇帝给大臣妻子赏赐,人家王毛仲家都能得双份。

骄横失宠,不得善终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就在王毛仲炙手可热之际,朝廷官员却对他颇多微辞。开元十七年(729年),王毛仲的女儿嫁给了耿国公葛福顺的儿子。对于这桩婚姻,王葛二人都很高兴,毕竟两人原来就是朋友,现在朋友变成亲家,哪有不欢喜之理。联姻之后,王葛二人更是勾结互保,结成攻守同盟。万骑将军马崇大白天杀人,王毛仲为保全自己的势力,竟有意包庇,不作处理,为此朝野议论纷纷。有一天,吏部侍郎齐澣就向玄宗进谏说:

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

意思就是说:葛福顺掌握禁军,王毛仲管理军马,他们要是为避嫌,本就不应结为姻亲,王毛仲那是个骑奴出身的小人物,宠他过份就会出事,不如早作打算,免得日后后患无穷。

唐玄宗一听齐澣的话,心里也是咯噔一下。长久以来,玄宗心目中,王毛仲不过就是自己的家奴,让他管着军马,再监管一下禁军,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是听完齐澣这话之后,玄宗的心思就变了,心说齐澣这话很有道理啊,现在的王毛仲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忠心耿耿的小跟班了,他现在也是一号人物了,而且前段时间,王毛仲还曾向自己讨要兵部尚书之职,当时自己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王毛仲似乎还有点不太高兴。现在看来,这事不简单啊!王毛仲那也是有政治野心的呀!想到这,玄宗就允诺齐澣说,这事急不得,我会找机会处理。

就在玄宗刚想解决王毛仲问题时,齐澣和玄宗之间的密谋,却因齐澣口风不严泄密了,没有办法,玄宗只好将进谏的齐澣革职贬官,用以安抚麻痹王毛仲。开元十八年(730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的小插曲,直接将王毛仲打入十八层地狱,使得王毛仲万劫不复。原来就在这一年,王毛仲又生一个儿子,按照惯例,唐玄宗就派了心腹宦官高力士前往道贺。献上玄宗赐给王毛仲的丰厚金帛、酒馔等物之后,又授他刚出生的儿子为五品官。

刚一回宫,唐玄宗就召见高力士问道:“王毛仲高兴吗?他说了什么?”。高力士回答:“我去之后,王毛仲把包在襁褓中熟睡的儿子给我看,然后就说这个小孩难道不配当三品官吗?”

原话是:出其儿以示臣,熟眄褓中曰:此儿岂不消三品官。

玄宗闻言大怒道:“之前诛杀韦皇后,他就首鼠两端,当了逃兵,我都没有说什么,他现在竟然敢为了一个小孩子怨恨于我”

原话是:"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

所有主子对奴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忠心和感恩,现在王毛仲竟表现出对权力的过度热衷,对他这个皇帝充满怨恨和不敬,这样的奴才自然不能再留。于是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正式下诏,将飞扬跋扈的王毛仲贬往外地做别驾,王毛仲还没有到任所,就被尾随其后的皇帝使者缢死在永州。

兴衰荣辱,终归有因

王毛仲一生大起大落,生前显赫,死未善终,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古代史可以说并不罕见。王毛仲虽是犯官之子,骑奴出身,但他的生死荣辱却和大唐帝国的主宰唐玄宗密切相关,从青春少年至人到中年,唐玄宗身边一直都有王毛仲死命追随。李隆基贬往潞州,王毛仲随身护卫;李隆基发动政变,王毛仲积极参与;李隆基登基称帝,王毛仲尽职尽责。

可以说王毛仲既见证了李隆基在逆境中的落魄,也目睹了李隆基在顺境时的辉煌。两人少年时就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正因为李隆基慧眼识人、知人善任,王毛仲才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可以说李隆基既是王毛仲的兄弟和朋友,又是王毛仲的伯乐和贵人。王毛仲地位之所以扶摇直上,官职之所以节节攀升,都离不开唐玄宗对他的赏识和宠信,综合考虑,王毛仲既是唐朝的唐元功臣,又是李隆基的心腹宠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王毛仲的人生结局就正应了这句民间俗语。那么王毛仲为何最后落个赐令身亡的下场呢?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王毛仲不知进退、不懂收敛。唐玄宗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是靠政变起家当的皇帝,因此他对权力,特别是军权就格外敏感。先天政变结束不久,参与政变的功臣,例如刘幽求和张说等人都被贬出朝廷,充任地方州官。同为政变功臣,王毛仲为何能免于“过河拆桥”的命运呢?第一当然是他和唐玄宗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第二就是王毛仲当时地位较低,属于小功臣,还不足以对玄宗构成实质性威胁。

但是到了开元十七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不仅负责管理全国军马;还通过工作和私人关系,使禁军上下也都对他唯命是从;更为过分的是:他居然还想当兵部尚书。要知道这三个职务都和军权有关。王毛仲对权力如此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这就使得唐玄宗对他有了猜忌之心、防范之意。《三国演义》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君疑臣则臣必死,所以王毛仲晚景凄凉,不得善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王毛仲行事高调、得罪宦官。

(1)宦官嫉妒王毛仲。毕竟大家都是奴才,这些年他王毛仲凭什么赫赫扬扬,还不是皇帝对他宠信太过,如此一来,同为奴才的宦官自然心里不平衡,就对王毛仲非常嫉妒、没有好感。

(2)蔑视宦官:虽说宦官和王毛仲都是皇帝的奴仆,可王毛仲却偏偏看不起这些宦官,他觉得宦官是刑余之人,六根不全。人家毕竟是侍奉皇帝的人,打狗还欺主呢。他平日里对宦官经常恶语相向,这当然会导致整个宦官集团对他的不满和敌视。

(3)权力之争:唐朝前期,宦官还不足以成势,但是玄宗继位后,宦官就迎来了发展势力的春天。就在王毛仲红得发紫之时,宦官首领高力士那也正显赫得意。在对权力的争夺上,两人显然都当仁不让,彼此交恶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当玄宗问高力士王毛仲是否高兴时,高力士才故意说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甚至怀疑王毛仲根本就没有说那句话,是他高力士自己说的,目的就在于挑拨玄宗和王毛仲的关系。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自古君心难测。通览玄宗一朝的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是对李隆基有过大功的人,善始善终的还真不多见。王毛仲虽然聪明伶俐、精明强干,但是文化素质不高,政治上也欠成熟,他其实对于政坛官场上的权力之争很不感冒,对宦官巨大的政治能量也缺乏认知,其所作所言常常不合时宜,以致于他既得罪宦官,又得罪皇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悲剧命运早就预先注定了(完)。

参考文献:

《旧唐书》——刘昫(后晋)

《新唐书》——欧阳修(宋)

《明皇杂录》——郑处诲(唐)

阅览后请别忘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和转发支持作者。关注账号:闲话古今,精彩内容持续更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