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家长群里都在“吹捧”老师 要不要跟风(李诞一句话点醒众人)

句子大全 2023-06-16 03:02:01
相关推荐

引言

奇葩说最新的一期辩题:家长群里吹捧老师,我要不要跟风。围绕这个问题的三个角色:家长、老师、孩子,没有谁可以真正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色彩下的人类没有单一。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但老师和家长还没变;也有人说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永远都不是对等的,因为你的孩子在人家“手上”;还有人说老师其实不愿意与家长有过多交流,他们只想认真教书。而家长群里吹捧老师,就是将所有问题摆在的现实的明面上,让作为这三种角色之一的你,无路可逃。

关于家长

作为动作主动方和发起者的家长,家长群吹捧老师要不要跟风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你或许十分不愿意,但你没有其他选择。你或许知道老师不愿意听,但你不敢拿孩子去赌,因为自家孩子需要这个老师教。

在家长群这个社会小群体之间,其实跟风这个行为就好似“沉默的螺旋”。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希望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支持,以避免被社会孤立的威胁。为避免被社会孤立,人们在表明意见之际会对周围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自己的意见处于“优势”或“多数”意见,则大胆表明,反之则会转向沉默或附和。

而在家长群这个小小的“江湖”里,“鄙视链”与“潜规则”又在无时无刻侵扰着家长本不容易的生活空间。于此同时,家长不会轻视孩子在学校的“待遇”情况,而唯一能与之相关联的就是老师。于家长而言,他不希望自己学生时期的那种不平等待遇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因此与老师的“互动”成为保全自己作为家长内心责任感的标榜与筹码。

并且家长与老师的交流绝不仅仅止于赞美和吹捧,在中国这种“关系社会”中,与老师的送礼和走动时免不了的。

但是李诞的一句话,康康我觉得确实是点醒了众人,李诞说,有时候这种吹捧其实就是“社会嗑”,语言除了 传递信息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确认身份。

比如公司请了个专家来为大家讲了一节线上分享课,当其他同事听完都发了大拇指的表情,也许你觉得他讲得一般,或者你在忙别的工作根本没听,但你是不是也会想跟风发个赞表示支持,表示对他人劳动的认可。

关于老师

不得不说,家长如果是千篇一律都是为自家孩子好,老师则不是。有老师会秉持自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和标准,但也有老师摒弃教师职业所带来的为人师表的典范与以身作则的本真。

去年国庆前夕,以为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时突然情绪崩溃,源于老师点名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等各种生活琐事,却抵不过家长群的一句回复。因此有网友调侃: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跟风夸赞老师的这股风不是新吹起的风,而是历史遗留上的风,它不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微信这个社交平台只不过放大和便利了交流的频率。对于老师而言,现在的任务已经远远不止完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项。

现在社会上的形容是,不管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若无上佳的人文修养、极佳的交流意识,那他就无法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所以他就是失败的。老师不但教授知识,还要传授思想和观念。这也使得《班主任的家校沟通》《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这类书籍的频频发布,营造出全新但无法令老师接受的全新价值观念。

但在当下的中国,树和树、云和云以及心灵和心灵之间,有着一种非常不正常的情况: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老师几乎处于一个优势地位,或者说强势地位。一旦发生事情,老师往往立马下坠成弱势群体,受尽指责或者而言,当下的高效率时代,老师是弱小的,而家长是敏感的,这两种情绪的碰撞下,终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事件。

写在最后

作为大多数孩子而言,能够真正可以和老师认真、平等的相处,不是从上学开始的,而是从上大学开始的。因为在幼小初高的阶段,你的父母或多或少的在为你承受老师和学校的关系和压力。

你说他们家长做得不对吗,他们只是觉得理所应当。因为现在看似这种行为十分拙劣的你,在你孩子上学的那一刻也会改变的。曾经特别讨厌自己爸妈给老师送礼的90后,在他们孩子走向校园的那一刻,一切都不如自己年轻时想的那样决绝,因为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

手段或许不高明,但他们认为有效。但其实教育就是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弯路会有,改革也会在。但只要你还相信、还期待,终究会好起来。毕竟“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只有当过父母和老师的,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辛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