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2019国考申论(副省)作文题“题意陷阱”分析及范文

句子大全 2023-06-17 03:24:01
相关推荐

2019年的国考申论(副省)作文试题难度较大,命题者再次“挖坑”。由于没能深入理解题意,很多考生和机构的写作思路偏离了题意的要求,掉入“题意陷阱”。

一、试题

第五题:给定资料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并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1200字文章。(40分,其他要求略)

二、材料分析

材料1:介绍S市以“乡风”为切入点推进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材料2:介绍Y县某村从“脱贫”、“小康”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材料3:介绍民国时期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

材料4:指出乡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诠释乡村“自然文明”的内涵。

材料5:指出乡村建设的误区: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

材料6:指出城市和乡村各有所长,功能互补,不可互相取替。

全部材料的主题和主旨。主题: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主旨:乡村建设应立足于乡村功能和资源的独特性,应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项事业,走不同于城市的道路。

三、题意分析

1、核心术语

自然文明:指乡村的自然环境,如山水、林木、田野等。它们既自然天成,又具有某种文化内涵,所以是“自然文明”。

人造文明:指城市的人造环境,如高楼、马路、公园。它们依靠人为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所以是“人造文明”。

2、中心句的含义

中心句的表面含义:“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并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游走”的意思,指对人们的生活而言,城、乡的功能各有所长,不但无法互相取代,而且应当、可以互补。城市物质生活水平高,经济资源集中,发展机会多,但是压力大、人情冷漠;乡村有自然山水、民间文化和质朴人情,能让人放松身心、返璞归真。倘能游走于城、乡之间,拥有两种生活方式,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中心句的深层含义:A、城市与乡村各有其功能,两者是“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城市功能人所尽知,而乡村功能往往被忽视。B、由于乡村功能被忽视,所以当前乡村建设中出现一个观念误区:用城市发展模式来建设乡村,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C、要纠正这种错误观念,不但要正确认识乡村的功能的独特性(与城市不同、互补之处),还应更进一步认识乡村的资源和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与城市不同、互补之处)。

中心句的深层含义,得到材料的有力支持。

材料4中,美国作家梭罗、作家M、作家H等人都指出乡村不同于城市的功能和价值、乡村生活的意义。

材料5中,某官员强调乡村建设存在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的“误区”,其意指乡村应走不同于城市的发展道路。

材料6中,某官员指出乡村与城市应该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乡村有自身价值和发展道路,不应该被城市凌驾和取代。

材料1、2中,介绍S市和Y县乡村的种种建设思路,意指乡村建设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统筹兼顾,走全面发展的道路。

材料3中,介绍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的思想:国家现代化,基础在于乡村的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乡村建设)有其独特的目标、范围和方法;乡村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3、本题的题意

基于题干中心句的深层含义,同时结合材料主题主旨,本题的题意应当是:从发挥乡村功能和资源独特性(不同、互补于城市)的角度,探讨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

题意陷阱:某些机构和考生在解题思路上,无视材料主题主旨,仅着眼于中心句的表层含义,没有理解中心句的深意,因此其写作内容要么探讨“理想的生活”、“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要么论证“城乡如何互补”或“城乡一体化”,既脱离材料,也偏离了题意。

四、我的范文

立足乡村功能 推动乡村振兴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乡村发展的冲锋号。但在如何建设的问题上,当下存在一个重大观念误区——忽视乡村资源的独特性,忽视乡村与城市的“功能互补”,将城市发展模式复制到乡村,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要走出这一误区并回归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

应深刻认识乡村“自然文明”的价值,建设美丽乡村。作家H认为,乡村本质上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文明”。诚如H所说,绵延的绿水青山,是人们心灵栖息的去处;闲适的乡村生活,与紧张的城市生活互为补充。大自然在养育人类的同时,其山山水水也熏陶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是“自然文明”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在乡村发展上,既不可追求“金山银山”而牺牲“绿水青山”,更不可将城市发展模式机械复制到乡村。在这方面,S市的做法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该市统筹城乡建设,将“美城行动”延伸至乡村,在推动城市升级的同时改善乡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应大力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文明乡村。现代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乡村则根植于农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既“互补”于城市,且应有不同于后者的文明发展道路和社会治理方式。1号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乡村既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丰富的地方民俗(如S市有数量可观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在落实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建设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有效举措。例如,Y县山岔村大力发掘本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展道德教育,以“家训”为切入点打造“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社会新风,有力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

应充分利用乡村经济资源,建设富裕乡村。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农村经济资源的独特性,既体现不同于城市的经济功能,更意味着不同于后者的经济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将地方种养业、特色手工业、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地方民俗等资源开发转化为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的产业融合,扩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Y县山岔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依托本村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不少村民利用自家宅院办起“农家乐”,实现经济收入的长足增长。该村贫困户杨自龙利用帮扶资金发展草莓种植,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回报。

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深刻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和乡村各项事业,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才能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更多干货,我将一一呈上。本号的其他文章包括:

《不懂这样阅读材料,你又将白忙一场》

《历年国考中难度最大的申论作文题》

《2018国考申论作文题深度解读》

《再看看我的申论范文——“以水为师”》

《申论范文——2016年国考(副省)》

《申论范文——2018年国考(副省)》

《2018年国考(地市)申论范文》

《申论小题如何做答才算“深刻、全面”》

《只要出现这些缺陷,你的作文得分就不及格》

《揭一揭部分机构小题答案的“硬伤”——答题思路漏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