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爱情的美好(永远在追寻的路上——《蒹葭》中的起兴和重章叠句)

句子大全 2023-06-17 07:14:01
相关推荐

爱情,是文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但凡美好,多在于追求过程中的曲折萦回、百折千挠。不过,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关注“爱情”之外,还得考虑下考试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以中国第一首朦胧诗《蒹葭》为例,站在中考的角度,从起兴和重章叠句说起,看看先秦时期青年男女们的美好爱情。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时节,露重爽浓,水边芦苇苍苍,年轻的男子冒着秋寒徘徊在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他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呀。

你看,这是一幅多么朦胧却又美好的寻爱图景呀!那么如何去理解这种朦胧的美好呢?我们从“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入手。所谓比呢就是比喻,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我们看《蒹葭》这首诗,每节的前四句,都是以蒹葭起兴,引出所要吟咏的对象:在水一方的“伊人”。

欲言“伊人”,先说“蒹葭”,这就是“兴”。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和《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的比兴手法不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只用了“兴”这种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以“关雎”起兴,引出“淑女”。而那河洲之上,关关鸣叫求偶的关雎鸟,却是比喻男子爱慕“窈窕淑女”,想要追求她的微妙心理。而《蒹葭》中没有这个比喻。

说完了起兴,我们再来看看“重章叠句”。所谓的重章叠句就是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我用表格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出来,大家便一目了然了。

重章叠句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是增强诗歌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这是从结构形式上看。另外,从内容主题上看,重章叠句的作用是: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就考试而言,知道了什么是重章叠句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它的作用。我们刚才说了,重章叠句在结构形式上的作用是:增强诗歌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这个好理解,任何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都有这样的作用。关键是内容主题上的作用不太好把握。采用重章叠句这种表现形式,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氛围、强化了什么样的感情又突出了什么样的主题,这才是重点。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根据诗歌具体内容去分析了。就《蒹葭》而言,主要是看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重章叠句的作用。

说到景物描写,我们先得掌握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反衬人物心情。

3.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5.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蒹葭》前四句,以蒹葭起兴,写了白露、清霜,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景物描写。你看,茂密连绵、青苍苍一大片的芦苇,在弥漫着霜露的河水边,这就给我们营造出一种深秋时节、萧索、凄迷而清冷的意境和氛围。说到这,咱们简单补充一下,古典诗词中但凡写秋景的,大多都是营造渲染这种凄冷清寒的意境。毕竟“愁乃离人心上秋”呀!像刘禹锡那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旷达高昂还是少数。

你看,在写景之中,这里也隐含了一个时间变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样的时间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这是写景,下面我们看看写人。首先是“我”所追求的伊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你看,“我”从早到晚,不倦追求,但我追求的“伊人”究竟在哪里呢?“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伊人”到底在哪里?

并没有固定地点,而是飘忽不定、踪迹难寻。既然如此,那我是不是放弃吗?答案是没有,坚决不放弃,继续追寻。

你看他“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如此的几次三番“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是一再追求,几度求索,毫不放弃呀。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见追求的道路是充满险阻的;从“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见追求的结果依然是:飘忽不定,踪迹难寻!

把这些综合起来看:心爱的人飘忽不定,追寻的道路充满险阻,但我毫不动摇、不畏险阻、几度求索!那这说明什么?不正说明我对伊人的深情执着吗?如此的深情追寻,伊人始终若即若离,仿佛就近在眼前,却又时时寻而不得呀!在这种朦胧迷离之下,我的心情自然是怅惘、惆怅呀!

我们这样把景物、人物综合起来分析,就得出了《蒹葭》的主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而不得的怅惘惆怅之情。

诗歌考什么?主要就是考方法技巧和内容主题,掌握了这些,考试时就得心应手了。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考试时一定要仔细审题,看看人家是怎样问的。是问方法技巧?还是问内容主题。搞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按照知识点去解答就行了。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只要掌握了方法技巧,自然可以“一不变应万变”

接下来,我们从河南中考的角度,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加深下对起兴和重章叠句叠句的理解。

首先看第一题: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个题很简单,首先看他写了什么景,刚才我们分析了,是秋景。再看它的作用,刚才我们分析了就是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营造了“清冷迷离”的意境。具体解答的时候还有注意语言的组织。示例如下: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要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牢固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所以说有些基本功必须扎实掌握,不能心存侥幸。

接着我们看第二题: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这个就简单了,概括说就两个词八个字:“深情执着”“怅惘惆怅”。具体来讲,就是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怅惘心情。

早些年,河南中考最喜欢这种直接明了的文法,所以说对于初中生而言,中考备考就是一个字:背。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说背诵是基本功,但毕竟不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关键还是要学会阅读鉴赏。

下面说说第三题: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这是最近几年流行的考法,更关注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也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解决这个问题,要从结构形式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来思考

从结构形式上看:很简单,就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从内容主题上看: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使诗歌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寻觅、几度“溯游”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怅惘心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