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太欢乐 “222”是“两把黏泥”(一道去听听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沪语班)

句子大全 2023-06-20 03:47:01
相关推荐

“今朝过来夜饭吃过伐?”“我吃了二两生煎馒头,现在肚皮勿饿了。”夜晚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灯火通明,教室里传来了中气十足的沪语跟读声。本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首次开出沪语班,和总校另外35门艺术课程一同开课。下周,各区分馆的市民艺术夜校也将开课,为2000名市民的业余生活种下一片诗和远方。

图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开课了 记者 王凯 摄

来到上海,学说沪语

对于新上海人来说,想送孩子去学上海话,少儿沪语班有不少选择,可要是成人想学沪语,有靠谱的培训班吗?市民艺术夜校沪语班为渴望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虽然课程价格走的是公益路线,12节课才500块钱,但这师资力量可一点都不含糊,两位老师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红玉和理事陈传奇担当。破冰的第一节课,张红玉邀请学员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才发现,大家的沪语水平只有两三位是零基础,大部分都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多年。

说起学习上海话的理由,有实践派的,比如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男子,愈发感受到学习沪语的迫切:“接待群众时很多老年人不会说普通话,我虽然能听懂,但很想赶紧学会说上海话,为他们排忧解难。”

图说:张红玉在授课 记者 王凯 摄

有搞笑派的,一位在上海读书的外地大学生,自学沪语后,给上海室友的微信发了一条沪语语音,室友调侃道:“你在讲什么?泰国话吗?”还有一位南京姑娘,曾夸下海口30岁前要学会多门外语,如今自称:“都放弃了,现在脚踏实地来学上海话。”

有温馨范儿的,比如一位妈妈,定居上海20多年了,就是开不了口说上海话,“我女儿也不好意思说,我就想学完了当个二传手,在家里带头让女儿开口。”还有一位刚踏入职场的姑娘,从小学时期就跟着爸妈来到上海学习,终于落户上海,她说:“我现在有了上海人的身份,更应该学好沪语。”

图说:学员们听课十分认真 记者 王凯 摄

勇敢开口,勤做笔记

听了大家的分享,张红玉也讲了一个小故事。她自己退休前在左联纪念馆工作,有一天看到一个小伙子来参观,他先说了句普通话,过了一会又说了句上海话,张红玉也就用上海话和他交流。等这位游客参观到小林多喜二的版块时,又说了句日语。学过日语的张红玉问道:“你是日本人吧?”对方回答,是的。

张红玉没想到:“一个日本人,说普通话可以蒙过我,说上海话也能蒙过我,后来才知道他是复旦大学的留学生。大家打招呼都应该尽量用上海话说,到一座城市,就要学当地的语言,这样可以拉近距离。”

碰到上海人,就讲上海闲话,这是张红玉情景教学的一句即兴发挥。小白板上,除了最基础的阿拉伯数字1到10的念法,张红玉还特地讲解了上海话里“2”的多种读法,2、12、22、32、222,每一个都不同,组成句子,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我吃了二两生煎馒头”。

图说:学员的笔记 记者 王凯 摄

南腔北调的上海话此起彼伏,不少学员还自带了笔记本,记下了例句和相应的发音。就像英语的“谢谢”用“三Q”来标记,沪语笔记的谐音也是五花八门,“12”被写成了“撒泥”,“32”是“赛撒两”,“222”是“两把黏泥”,令人捧腹。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满足不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大家甚至主动要求留作业。张红玉在课后专门录制了一段沪语音频,陈传奇也将文字版教案整理发在了微信群里,供大家课余时间自己对照练习。张红玉透露,学完课程后,所有的同学将共同演绎一出沪语情景剧,每个人都有充分开口说沪语的机会,这也是沪语班的宗旨。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