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只要做(就能做到:不要让激励成人的鸡汤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话语)

句子大全 2023-06-22 02:46:01
相关推荐

一群4-6岁的小男孩聚在教练身边,第一次体验篮球投篮。

很正常,没有一个投中的。

一个小男孩赶紧看了旁边坐着的妈妈一眼,妈妈微笑着说:没事,只要投,肯定能投中。

小男孩和其他孩子一起,继续投篮。但明显感觉这个男孩时不时的瞟向妈妈的方向,其他孩子轻松地第5次、第7次差不多都投了进去,这个男孩终于在第12次尝试后投了进去。

跟教练击掌后,兴奋地跑道到妈妈身边,妈妈转忧为喜“你看,我说吧,只有你想做,肯定做得到!”

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激励过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做,就能做到”,我也经常这么干。

不过我慢慢发现,针对简单的事情或者说孩子之前做成过的事情,这话很有效果,但针对复杂的事情,这话反而会起反作用。

比如我周末辅导孩子写英文作业。平时每次作业只有2页,也都是简单的连线或拼写单词,注意力集中情况下10分钟完成绰绰有余。

不过因为前三次作业忘记,这次我们需要补做6页,加上新的2页,一共是8页作业。我预估了下,按照以前的速度,在预留中场10-20分钟休息时间的前提下,1个小时肯定可以完成。

女儿也早早爬起,要在出门上课前补完作业。看她信心满满,我也暗自欣喜。

摊开作业本, 女儿开始写。但还没过5分钟,我就发现她慢慢吞吞、磨磨蹭蹭。开始有点畏难情绪。

我考虑到其实题目并不难,只是页码比以前多,于是鼓励她:只要你做,你肯定可以做到。

谁知,这句话并没有起作用。根据后来情形的发展,女儿状态反而越来越差,各种分心懒散,就是没法像以前那样集中注意力。直到折腾了半个小时把我耐心耗完,暂时以她崩溃大哭收场。

为什么我鼓励她:只要做,就能做到,似乎反而激发了某些她的畏难情绪呢?

这让我联想到老公的一贯教育态度:我们从小没人管,还不是一样考上大学。意思是不用太在意女儿教育,有这个基因,只要她做,肯定做得出来。

有次看北大心理学教授李松蔚的采访,说到北大师兄家里孩子教育请他支招,师兄师姐都是超级优秀的人,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想学习,他们很疑惑凭着他们的基因,孩子想做,分分钟做得到。

在成人的世界里,很流行这句话:只要做,肯定做得到!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信念,是一碗必要时值得干掉给自己打气的鸡汤。

然后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话却并不是时时能提神醒脑、补气益血的。

用经典教育电影《垫底辣妹》中颇有教育方法的补习班老师坪田先生的话说就是:“只要做就能做到,这么说是不好的。假设没有做好,那就是证明自己无能了,孩子会越来越消极。”

这是男孩玲司的母亲将玲司送到补习班时,她告诉老师坪田,只要玲司愿意学习,他一定能考上名古屋大学的法律系。因为玲司的爸爸就是名古屋法律系毕业。笃定的玲司母亲就跟我笃定的老公或者李松蔚笃定的北大师兄一样。

“只要做,就可以做好!”对孩子成长来说,容易忽略以下问题,从而引发孩子的消极情绪,适得其反:

1,孩子并不是你的翻版和复刻,孩子是个全新的个体

能言善辩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不善言辞的孩子,热情开朗的父母也可能生出内向胆小的孩子。也许父母很擅长某件事,小时候就已经小菜一碟,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就难于上青天。拿自己的情形来要求孩子,没法感同身受孩子所遭遇的内心困境,容易忽略细节强求结果。

2,做成一件事,是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次的交易

但凡是动态的,也就会需要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有可能上来在不了解环境的情况下,容易做出偏差动作,但不要紧,我们可以据此调整做事的方法 ,达成最终的完成。如果一直对孩子强调“只要做,就可以做好”,而不管不顾其中动态的过程,孩子卡在开始的地方前进不了,就会怀疑这句话的合理性。

3,做成一件事,往往是个长期工程,对孩子的分享不应该只浓缩为一句话

很多父母在分享这句话时,背后包含的往往是自己奋斗的前半生,前半生很长,其中也一定碰到了很多问题,但只有结果是最振奋人心,令人印象深刻的,而那些其中遭遇的困难很容易成为父母忘却的记忆。仿佛成功只是凭着一股信念完成的,这种教导方法无形中给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

4,针对已经习得性无助的孩子,这句话更是雪上加霜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当一个人经历失败和挫折后,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面对以后类似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件事(比如学习)已经有习得性无助心理或行为的时候,父母一味的鼓励“只要做,肯定做得到”无疑是给孩子更多自身归因的消极暗示,加剧此前心理和行为。

在女儿崩溃大哭不肯完成补习作业后,我躲到房里反思了一会,发现每次2页作业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好完成,但累计到8页作业,对于她这个年龄来说,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先听上去的数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形压力,尽管她的脑袋在调动一切资源应对依然觉得压力山大。其次我的“只要做,肯定做到”让她也开始自我怀疑,“做了半页,不容易,又做半页,还有那么多,妈妈说肯定做得好,是不是我太笨了?”于是不想做的情绪就跟着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出来了。

反思之后,我把这次补习任务帮她进行了分解。漏掉的作业需要补,就像犯过的错需要弥补一样,但是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及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本次任务优先完成上次布置的2页作业,然后再补1页之前的作业,也就是需要完成3页任务。把这个方案说给女儿听以后,她很快答应,并集中精神很快完成。尽管状态神勇,我在她写完3页之后,马上帮忙收进了书包 不再评价和强求。据此作业事件告一段落。

孩子的成长由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具体事件构成,孩子也可以不管不顾自己就长大了,但是能不能成材就看概率了。

现在家长普遍重视教育,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孩子成材的概率,加之时代发展变化,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和父母一代完全不同,他们面对的世界不同,他们受到的诱惑不同,他们经受的挑战也不同。

遇到事情,哪怕再小的事情,父母不要以为鼓励一句“只要你做,肯定做得到”就可以了,那当代父母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切实帮助到孩子呢?

1、从孩子的视角评估困难度,而不是父母的视角

人会天然的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评估事情的难度,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个习惯一定需要改一改。你觉得6岁孩子每天写10个字很简单呀,别人家某某也做到了,但是到了自家孩子,就需要结合孩子的精细运动发展以及之前的习惯综合评估,我家孩子每天写10个字对孩子来说难不难。真正从孩子视角进行评估,也许会发现初期阶段,我家孩子只能坚持写3个就不错了,那就从简单的开始,而不是一句“只要你做,肯定做得到”丢下不管却强求结果。

2、从舒适区先把孩子推到拉伸区,而不是一下子推到恐慌区

有个【舒适区-拉伸区-恐慌区】的理论非常适合父母用来理解孩子的成长进步过程。

从教育孩子角度来说,孩子现在呆的区域是舒适区,如果家长看到其他家孩子哪方面比自家孩子强,也很想推孩子到那个新区域,这个新区域对孩子来说就是恐慌区。直接推过去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做不好产生恐惧心理或者开始表现不错,但后期倒退严重。

所以睿智父母的做法是先推孩子到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的拉伸区活动活动,让孩子先适应拉伸区的节奏,当孩子已经把拉伸区变为新的舒适区后,再推孩子前进一步,即可到之前家长想要的区域。

3、采用搭脚手架的方法一步步帮助孩子到达想到的地方

在从舒适区到拉伸区到新的成长区过程中,父母依然需要观察孩子可能碰到的困难。孩子到达某个新高度犹如自己盖房子,父母需要帮忙搭脚手架护孩子安危,也引导孩子不断分解搭建别墅的过程,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那整栋别墅盖完,孩子既能收获想要的结果,也能享受整个过程。

脚手架并不干涉孩子自己的搭建,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父母过问的那么详细,但是知道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在遇到事情时需要指引的时候,就可以找父母提点或讨论。然后继续往前前进。

“只要做,肯定做得到”确实是一句很激励人心的金句,每次听到,我依然觉得未来无限可期。

而用在实际的教育中,却要慎之又慎。不要让成人的鸡汤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动力。

———————

欢迎关注@虎虎升薇 ,一个考了心理学证书、学习了正面管教课程却依然每天与娃斗智斗勇的80后职场妈妈。升级打怪太耗心力,一起来抱团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