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语言本能 |(好好说话 其实并不难)

句子大全 2023-06-26 03:51:01
相关推荐

注意本文比较长,但绝对值得通篇阅读!!!

一 . 什么是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论,也有学者称天赋论、先天派学说,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的产物,而不是社会文化的结果,乔姆斯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语法知识,这一套先天的语法知识中,基本语法被称为「原则」,而不同的自然语言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被称为「参数」,这就是「原则-参数」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专门为语言习得而存在的机制(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所有人类自然语言的原则都是相同的,比如都有主、谓、宾,都有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语法形式。平克在书中主要举例讨论了短语结构理论。而所有人与生俱来的、都具有一套一样的语言原则系统,人所处的环境起到提供语言材料、触发习得机制工作的作用。

平克主要用三个证据来证明这一套习得机制,也就是语言本能的存在:

第一,刺激贫乏证据,这是最重要的证据。

平克在书中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语言本能的存在,例如「从无到有的克里奥」「聋哑儿童西蒙」。聋哑儿童西蒙的父母都是 15 岁成为聋哑人之后才开始学习手语的,所以西蒙父母的手语打得并不完整和熟练,但是西蒙自己却发展出了一套拥有完整语法的手语,父母并没有给他提供完整的输入,他也从未见过正确的版本,他的这种创造力是从哪儿来的呢?

平克认为,这就是人类语言的天赋所带来的。

这些例子都在为一件事做证据,即儿童在幼儿时期的语言输入是很贫乏的,而且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下的儿童,即便认知能力有所损伤,比如一些有智力障碍、自闭症、听力障碍的儿童,都会在3岁左右熟练使用一门语言。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如此之低,却可以掌握「语言」这样一种抽象的概念系统,如果没有天生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怎么说得通呢?

输入贫乏是语言天赋论的主要证据。

第二,语言的复杂性是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点。

平克发现在最原始的部落中使用的语言与最现代的城市中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复杂、完善与高效。语言的复杂性并不因为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级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语言是通过社会文化构建而来,那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有等级高低、先进与否的差异。然而,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哪一种语言比另外的语言更优秀或者更好用,这种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语言的共性是语言本能的体现。

第三,来自大脑的证据。

平克列举了大量的、来自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来说明大脑是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尽管我们并没有找到语言基因或语言器官,但是大脑布洛卡区受损以后产生的失语症、可以遗传的特定型语言障碍症都表明了语言能力的生物属性。

话痨综合症、威廉综合症这样的疾病表现出:尽管大脑负责智力的部分受损,但是掌管语言回路的脑组织完好无损的话,病人依然可以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在回答语言本能是什么这一问题下,平克在第二章「心语」中阐释了一个观点:语言并不由思维决定,思维也不能决定语言,他否定了萨丕尔·伍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间接论证思想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的存在。他把这种思想语言称为心语(英语是mentalese)。

也就是说,语言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心语才是。心语只有我们在需要和其他人交流时,才披上了一件语言的外衣。

平克首先列举了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的一些感受。比如,我们想表达某个想法和观点,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表述。有时候会出现「有口无心」「言不由衷」「我口没有说我心」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理解了某个事情、某个概念的大致意思,但是却不能记住他精确的字句表述,就像我们心里都知道「万有引力」是什么,但是如果要拿言语描述「万有引力」的概念时,却发现有一些困难。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总产生新的词,比如打 call,求锤得锤,以前流行的累觉不爱,这样的说法。如果思想受制于语言,为什么会有新词的产生?我们有新的思想产生吗?这样的说法显然说不通。发展心理学家韦恩(Karen Wynn)用婴儿做了一个实验,他发现婴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心算。如果语言和思维是相互限制的,婴儿怎么发展出来心算的能力呢?

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很多,语言并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艺术家通过画笔、钢琴家通过音符、导演通过电影语言、科学家通过公式推演来向我们传递他们的思想。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等)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在「心语」这个概念之上,平克认为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如何将心语转换成一串文字,或是将一串文字转换成心语的过程。

但是,关于心语的讨论似乎并没有和普遍语法理论相关联,平克没有言明二者的关系。其实,平克关于心语的讨论也想证明一点:尽管人类的思维丰富多彩、无拘无束、形式多样,但是心智模块的本质和语言本能一样,并无太大差异。

语言本能的存在说明,人脑中有一个固定的、模块化的语言装置,这个装置并不会像心智模块那样抽象不可触摸,而是有切实的运作方式的,这也就是下一个主题「语言本能的运作机制」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 语言本能的运作机制

在第三章至第六章,作者分别讨论语言本能是如何体现在语法加工机制、词汇构成机制、语音模式以及语言的理解与产生,这些语言活动中的。这四章也是本书的理论核心所在。在语法加工机制的讨论中,平克通过「上帝造出的这一棵树」来讨论语言结构的树状模型,「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树」这样的比喻,无疑表达了作者对于语言结构精妙的感叹。我们句子结构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树状结构的,每一个句子都是由一棵心理树构成的。

我们生成句子的单位并不是词,而是通过对词和短语赋予规则来形成的。

平克举了给短语赋予规则的例子,例如在英语中,名词短语(NP)是由一个名词(N)和一个前置冠词或限定词(det)以及若干个形容词(A)来表示的。而限定词是可有可无的,形容词是数目不限的——这就是英语对名词短语赋予的规则。对词赋予规则,主要体现在,确定每个词的词性归属,比如说,它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介词限定词,等等。这套语法规则就是「短语语法规则(phrase structure grammar)」,它通过将单词组合为短语来构成句子的各个分支,形状就像一棵倒着的树。

一旦一个短语被规则定义了,它就可以像「插头」一样插在这棵树上合适的位置,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并组成更高级的单元。

例如,名词词组既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又可以用作句子的宾语;而名词词组与动词词组又可以组成更高一级的单元,即从句;从句与从句则可以组合成句子;而句子与句子则可以通过连词组合成更复杂的句子。而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的「递归性」(recursion)。递归性将有限的语言符号生成了无限的语言。

进一步分析树状模型,就可以找出普遍的语法原则。

平克提到,「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最有趣的发现就是: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拥有相同的构造。」 平克用 X-bar(欧阳明亮译本翻译为 x-杠理论)展开了这个观点。

首先,基本上所有词性的短语都有相同功能的成分,即中心语(head)、扮演角色(role player)、修饰语(modifier)以及主语指示语(SPEC)。例如动词短语 the guitarists destroyed the hotel room on Sunday 中,中心语是 destroy,the hotel room 是中心语的「扮演角色」,修饰词是 on Sunday,主语是吉他手。

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的中心语与扮演角色组成一个次短语(subphrase),分别名为 N-bar 与 V-bar。除了名词和动词之外,任意类型的短语(XP)都可以由一个可省略的主语,后面跟着一个次级短语(X-bar)和任意数量的修饰语组成。任意类型的次级短语(X-bar)由一个中心语,后面跟着任何数量的角色扮演组成。

而短语的构成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心语与角色扮演者必须紧靠在一起,如果位置错了,听起来就会怪怪的。例如,刚刚那个例子,如果说 the hotel room was on Sunday destroyed by the guitarist, 我们可以说 the hotel room was destroyed。这就是一个短语的普遍规则,也就是所有自然语言中的短语原则,而不同的语言会有相应的参数(parameter)。 例如,在英语中,中心语在短语的前端;而日语中,中心语出现在短语的末端。

在第四章「每个人的脑中都装着一套构词法」中,平克主要讨论了构词法,一个词的词根、词干、词缀也和句子结构一样,是一棵树,构词法也和语法一样有树状结构的规则约束,而语音模式同理, 发音并不是简单的音素相加,和语法一样,也是一个树形结构,单词由音步组成,音步由音节组成,而音节由首音和韵脚组成。而在一个句子中,音节构成了韵律词,韵律词构成韵律短语,韵律短语构成语调短语,句子层面的韵律模式也是一棵树。

这也是为什么,在二语习得口语技能的研究领域里,很多研究都不建议你一个个音标进行训练,而提倡一个个词或者句子进行训练,因为每一个音素在树形结构中,和不同的其他音素组合,都会有细微的发音差别。

此外,尽管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发音方式都不一样,但发音器官的组合方式是可以总结出来的。所有人类语言的发音都由相同的发音器官、发音器官的运动方式、发音器官的配合方式,这三步组合而来的,人类语言的音素有六千多个,都可以由六个发音器官的部位形状与运动方式来解释。

在「语音的奥秘」这一章,平克还讨论了当下火热的语音识别的话题(当然平克成书是在 1994 年,当时语音识别技术讨论远不如现在这样如火如荼)。平克认为语音识别之所以难,是因为发音是一个协同合作的高效过程,人脑是一台高效的语音识别机器,采用自上而下的机制。

人类在听其他人说话的同时,会采用预测机制,大脑始终不自觉地在预测说话人下一句、下一个词将要说出的内容。生活里,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幻听的歌词往往特别夸张,之前有个讨论是关于「那些年你听错的周杰伦歌词」,我当初也一直把「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听成了「在电线杆上裸睡」,当时还觉得这句歌词有一种坦荡荡的真实感。因为对于我的大脑来说,「麻雀多嘴」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组合,我的大脑很难预测「多嘴」这个词的出现。

「会说话的大脑」这一章将以上所讨论的语言的「细节」运用到了真实的语言使用中。 平克用一句对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评价,表明了人脑对语言超乎想象的理解能力,他说:「近三十五年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收获的主要经验是:困难的工作非常简单,简单的工作却困难无比。」

对于人脑来说,困难的工作就是指对语言要素的记忆,对机器来说却非常简单。而人脑觉得很简单的工作是指对语言信息作出分析判断,而人工智能处理起语言来却恰恰相反。

传说很多科学家到最后都开始信仰上帝,因为在他们研究生涯的尽头,他们发现万物规律的设计实在太精妙。就像我们的大脑,人脑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超乎想象,人们不但可以完成这个极其复杂的任务,而且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

接受信息与理解信息往往同步进行,听话者的思路可以跟上说话者的速度。

平克当然不止步于感叹语言本能的神奇,他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回答了「我们是如何理解一个句子」的问题。他认为,句法剖析器(parser),是理解语言的最基本工具。他说,语法本身只是一种代码或协议,它就像一个静态数据库,规定了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与语义的对应关系。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这种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处理的心理机制被称为句法剖析器(parser),在对一个句子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大脑要做两件事:1. 记忆;2. 决策。

在记忆方面,人类无法和机器相比,但是在决策方面,人类更胜一筹。

语言中有一种「洋葱句」,就是一个句子不停地嵌套一种成分,比如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这个句子可以好几行,它语法也正确。「洋葱句」的出现,表明语法和剖析器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以内隐地、毫不知觉地「懂得」他根本无法理解的语法结构。就像《Alice in wonderland》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红皇后:你会做加法吗?

爱丽丝:我会

红皇后:一加一加一加一加一….

爱丽丝:我不知道

红皇后:她不会做加法

语法剖析器可以算出上面的结果,但是人类的语法大脑却迷失了。因此,平克也提出一个观点,真正困扰人类剖析器的不是记忆量的大小,而是记忆的方式:我们的记忆需要将某一特定类型的短语储存起来,以便回头来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它又必须分析另一个同一类型的短语。

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例如张三看见李四很高兴,到底是张三很高兴还是李四很高兴?剖析器如何在两个意思之间取舍,也是一个问题。有的小句后面出现的成分不同,这个小句的意义也会非常不一样,比如 Mary had a little lamb,中文翻译是玛丽有只小羊羔,但是如果后面接的是 With mint sauce,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Mary 蘸着薄荷酱吃了羊肉,如果后面接的是 and the doctor were surprised,就是说 Mary 生了一个小羊,医生惊呆了。

但是一般来说,当一个欧美人听到 mary had a little lamb 这句他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谣时,他们的大脑已经停止预测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告诉他们,这句话到此为止,可是机器做不到。

那人类是如何锁定句子的合理意思的呢?平克借用了计算机科学家的两个概念,宽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宽度优先搜索会计算出句法树形图每一个可能的各种意义,在它们呈现于意识之前过滤掉其中不大可能的选项;深度优先搜索在每一步选择时都采用赌博的方式,选择一个可能性最大的解释,以这个解释为基础尽可能向前推进。而人类的大脑倾向于深度优先,深度优先是一种冒险行为,人类的大脑热爱冒险。

具有良好统计能力的剖析器会选择最有可能被人们说到的那一个。Mary had a little lamb 对于大部分听着这首歌谣长大的欧美人来说,已经止步于此,如果非要在后面加一个 With mint sauce,人类的剖析器可能会觉得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如果我们说 John had a little lamb with Mint sauce 好像就容易理解了。这也是具有统计功能的人类剖析器的特点。要理解一个句子,就必须将句子中搜集到的所有信息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一组庞大的心理数据,通过统计的特点,选择最可能的意义。

此外,平克还提出,人类会依靠自己所偏好的树形图来解读句子。

好了,复习一下这一板块的内容。在第二个板块里,我们讨论了语言本能的运作机制,在这一个主题下,平克从语法、词汇、语音、语言的理解这几个角度向我们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人类的语言知识并不是一张纵向排列的事实清单,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机制是自上而下的,是一棵树。

我们句子结构、构词机制、甚至句子的韵律发音机制都不是线性的,而是树状结构的,每一个句子都是由一棵心理树构成的。因此,我们人类的语言沟通并不是简单的管状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交互的过程。

接下来,我向你解释本书的第三个问题:语言本能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三.语言本能是进化而来的

平克通过第七章讨论了地球上不同的语言的共性与差异,他们为何有差异,而又为什么有共性。在第九章论述了语言器官和语法基因的存在,第十章引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语言的出现与演化。

「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那么多不同的语言」这一章讨论了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导致语言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语言产生的源头。语言的共性在前文已经可以提到,人类自然语言都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1963 年,语言学家 Greenberg 比对 30 多种单词和语素的排列次序,结果发现了至少 45 个共同点。

在其他的语言学研究中也发现,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主语都在宾语的前面,而动词则往往和宾语连在一起。绝大多数语言都是「主动宾」或者是「主宾动」。

词语虽然有成千上万种,但都可以划分为动词、名词等不同的词性;所有的单词都是依据 X-bar 系统组合成短语;短语结构可以包含助动词,表示时态、情态和否定;短语可以借助移动规则,离开深层结构,实现表层结构,由此形成各种各样的句式:疑问句、从句、被动句、把字句等等。单词可以靠派生和屈折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修饰。语音的形成取决于韵律和音节的结构,以及清浊、语调和发音方式与部位等相互独立的发音特征,最终形成井然有序的音位规则。

在人类的语言本能下,存在着一种无法从历史或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普遍语法。平克对语言本能的来源的解释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上,他认为语言的差异就像物种的差异。书中「孩子天生会说话」这一章通过对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的讨论,也论证了语言本能的进化的本质。

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出生时,他们的大脑可以辨别世界上所有语言的音素,而到 10 个月时,他们不再是普世主义的「音韵学家」,3 岁时,对语言的正确运用不仅表现在质量上,也表现在数量上。4 岁时可以运用自如。而在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语言的人,就不会像孩子那样实现高水平的语言能力,有学者因此提出了「关键期假说」。

平克认为,关键期的出现正是证实了语言本能是通过进化而来的。学习一门语言与使用一门语言正好相反,使用一种语言,一辈子只需要使用一次的技能,一旦儿童掌握了这门语言,语言习得系统就变得多余了。如果维持这套系统需要耗费不小的成本,那就应该将它完全卸载。

平克在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在设计生物体的过程中,大自然一定面临着无数次的取舍,它必须权衡每种特征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所存在的不同利弊。这种选择的偏向源自死亡本身的不对称性。任何一种为 40 岁之后而设计的身体特征都将是一种浪费。留学生在外语上的笨拙表现,可能就是我们婴儿时期的语言天赋所付出的代价。

语言本能的器官和基因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如前文所述,遗传性的语言疾病、脑区受损后语言能力的缺失都可以暗示,语言能力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的独立模块。

平克用「大象的鼻子」来类比我们的语言本能,人类语言有 400 万年的进化历程,我们的语言能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如大象的鼻子这一精妙器官一样。虽然我们对语言本能的进化过程知之甚少,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与人类其他复杂本能或器官的进化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进行解释。

在这里,平克和乔姆斯基还有一点争论,乔姆斯基反复提到物理规律的作用,他认为人类的大脑也是被迫装有负责普遍语法的神经回路的。平克反驳道:语言的产生取决于大脑内部微型电路的精确布线,与大脑的体积、形状以及神经元的堆积方式无关。

如果我们暂且相信平克的语言本能是进化而来的观点,那么人类的语言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至今还是个谜。平克也对语言本能最初的产生源头做出了大胆的假设,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全书最精彩、最脑洞大开的部分。

平克首先区分了进化和自然选择。他认为进化和自然选择并不是一回事儿。进化指的是物种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进化将生物体后天获得的性状变化可以遗传给后代。当然,进化发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一种短视行为,一个器官在它进化的每个阶段都必须给它的主人提供一定的繁殖优势。「自然选择会将一些经由后天习得的技能强行植入大脑,在每一代人中那些能言善辩和善解人言者总能获得更多好处,而自然选择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升人类的语言能力的。」读到这一句不禁会心一笑。我也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一句「在每一代人,那些能言善辩和善解人言者,总能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样的人更具有进化的优势。

尽管自然选择并不是语言出现的唯一解释,但人类语言能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语言本能的进化过程可能相当复杂,因为语言本能本身就是由多个零件构成的:一套名为句法的离散组合系统,专门负责构建语法;一套名为词法的离散组合系统。一部海量的心理词典,一个经过改良的声道……

尽管平克的语言本能植根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但和乔姆斯基不同的是,平克对人所处的环境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只起到给语言习得装置的刺激作用,而平克认为人的技能、知识、价值观和语言学习机制的互动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在书的结尾,他也提出,如果人类拥有相同的语言本能,是否也拥有相同的「认知本能」呢?我们的心智结构是否也都一样呢?

平克认为,每个人的心智完全可以具有同等丰富的先天结构,他们之间的差异都可能源自后天习得和漫长的生活经验积累所带来的细微差异。因此,心智模块和语言本能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复杂产品,遗传差异也就只能表现为量的不同,而不是基本设计上的差别----这种大胆的假设和严密的逻辑求证是我最喜欢平克文字的一点,他的想象力丰富,却又总能自信地验证自己的逻辑。

平克的文字并不简单直接,读这本书时你就会发现,他的很多表述都有言外之意,他不会直接写出来告诉你。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感觉到智力一直在被牵扯着,不能走神,否则就错过了平克的一些小心思和小玩笑。

平克的文思也是非常优秀的,我很喜欢他在全书结尾的那段话:

所有语言对我来说不再陌生,即便我一字一句都听不懂,无论是纪录片中那些第一次与外界接触的新几内亚高地人的戏谑谈笑,还是某个手语翻译者的手势动作,又或者是东京游乐场里某个小女孩的童言趣语---我想我能够透过表面的音韵看到底层结构,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我们都拥有相同的心智。

希望你会喜欢这本书,也能从平克的文字中去体会他充满智慧的心智是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有趣的例子来展现出来的,读语言本能,其实是我们和平克在心智层面的沟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