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误解了这句话何止百年)

句子大全 2023-06-30 05:23:01
相关推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距今已经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可如今还是有好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义。

顾名思义,这句话指的是读书上百遍,自然就能领会书中的意思。但有人提出问题了: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书还需要“百遍”吗?

确实,在资讯极大丰富、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似乎“知识已经不是力量”,胖子相信“芝士才是力量”、网红相信“姿势才是力量”。

对于读书的质疑,其实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比如说在“三教九流”之中,读书人被列为“下九流”;比如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比如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也许,在很多贫困的家里,都会有这么一句话:“读书?读什么书”。如果后半句“什么”是第二声、结尾是问号,感觉还好;如果“什么”是第四声、结尾是感叹号,情况就不妙了。

我们读书人,往往会“掉进”读书的“魔咒”里。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后每天手不释卷,貌似在“奋发图强”,其实是“假模假样”

孩子的奶粉还没有着落,不管;家中的米粮不够开锅,不管。仿佛“我要读书”四个字,就是松软的沙堆,我们只要把头伸进去,就变成了鸵鸟。

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以读书的名义“逃避”,以正义的名义“放弃。”

逃避自己的责任、放弃自己的义务,不仅把家庭的烂摊子扔给了爱人,还时不时地假借圣人之口,对爱人“评头论足”。

可能“穷酸秀才”就是这么来的:不仅又穷又酸,而且只会在家里“秀口才”。

很多人搞错了,读书其实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那么读书究竟要达成什么呢?功利的人会说,“我要赚大钱”;清高的人会说,“我要成为圣贤”;淡定的人会说,“我要的是悠闲”。

不论是哪种目的,我们都不能假装努力,毕竟,结果不会陪我们来演戏。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其义”,也可以理解为“它的意义”;而“自见”,也可以直译为“各自的见解”。连贯起来就是,书读百遍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我对“书读百遍”的理解,主要有三点:

01 读书,要有“书读百遍”的精神。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读书成本更低的学习方式了。正如歌德所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不需要请客送礼,就可以获取别人的“蜂蜜”。这就是书籍,带给我们的福利。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林语堂说过,“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我们所讲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好书。如果读一本“坏书”,还不如“不读书”,它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危害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性格。

培根在《谈读书》里明确说:“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要咀嚼消化。”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本书,也需要不同的读法。

“书读百遍”,不是真的一定要读100遍,也不是“浅尝”100遍。“书读百遍”,是一种读书精神,是一种“不读懂、不罢休”的精神。

如果是“小和尚念经”式的读书,别说百遍,就是千遍万遍,也是成果有限。朱熹有云,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不仅需要存储、需要比较,而且需要批判、需要思考。

伏尔泰曾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读书,就是要“读百遍”;读书,就是要“破万卷”。有了这个量变,才会有质变;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摆脱“穷酸”的人生。

02 做人,要有“百家争鸣”的气度。

“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读人”了。“读死书”主要靠“眼睛”,“读活人”主要靠“耳朵”。

听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智慧。

读书讲得是理解,做人讲得是包容。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愉悦;刻薄者让别人难受,自己也难受。

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未来。

要想包容,首先要能“看得到”。看得到差异,是一种能力。有的人长得“貌美如花”,有的人长得“裂枣歪瓜”;有的人待人“粗心大意”,有的人待人“心细如发”;有的人做事“教人放心”,有的人做事“让人害怕”。

每个人都是一个像足球一样的多面体,32个面中,面向我们的往往只是其中的几个。一般来说,婚前展示的优点多,婚后显现的缺点多。

要想包容,其次要能“容得下”。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容得下缺点,是一种智慧。

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多元化的世界,需要我们多元化的思维,容得下别人的不同、容得下别人的缺点。

俗话说,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假如婚后发现的缺点都能容得下,离婚的概率都会变小。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

要想包容,最后要能“说得出”。尽管你有缺点,但我看得到、也容得下。而且,你的优点,我同样看得到,还能说得出。

那些自卑的孩子、那些抑郁的人,几乎都是在“否定的空气”中长大的。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人,成家了之后,又在继续“否定”他人。

赞美不需要花一分钱,却是人类最顶尖的奢侈品。说出他人的优点,如同给花草带去阳光和明天。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争鸣”需要“百家”,“树人”需要“百年”。我们要向当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学习,兼容并包、胸怀天下。

03 做事,要有“身经百战”的积淀。

俗话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同样是九年制义务教务,为什么人家那么优秀,而那些穷书生还在穷着呢?

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知”得多、“做”得少;“学”得多、“练”得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鸡汤不是没有用,而是光喝鸡汤没用,我们得去实践鸡汤。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是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王阳明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他一生践行所学,不仅扭转人生,而且作为一个文人带兵征战,竟然从无败绩。

他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他讲学授徒、著书立说。连康熙皇帝都高度评价过他,“集大成而绍千百年绝传之学,启愚蒙而定亿万世一定之规。”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也特别推崇王阳明,特别喜欢“知行合一”那四个字。他先是改名叫陶知行,后来他觉得“行”更重要,所以又改叫陶行知。

行知行知,不行不知。实践不仅出“真知”,而且出“真钞”。

有的人会说,我天天在做事情,也没什么大的改变嘛!

做事情当然好,但要想有“大的改变”,就得带着思维、有意识地去做事情。这也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事上练”。努力没有用,一直努力才有用。

练习一次不行,就多次练习,练到思维和行为“习惯成自然”,练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百炼成钢,必须血染风霜;身经百战,必然浑身是胆。如果百折不挠,我们必定独领风骚;如果百忍成金,我们必定柳暗花明。

什么是快乐星球?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总结,反复循环、形成闭环,你的星球必然是快乐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