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 真能抓到逃犯(捕快:看最后一句话 怎么跑)

句子大全 2023-07-01 03:25:01
相关推荐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范文澜(中)

文章分类|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1014字,阅读约3分钟

中国古代画画最为看重的是“意境”,而不是形状完全相似,若是完全追求画出来的形状,与现实之中的物品完全相同,那么就难免会被评为“有匠气”,尽管现在大家对于工匠精神都很推崇,但是在古代这可算不上是一句好评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古代的画都有着抽象的特点。

即使是由政府在发布通缉令时,需要画的画师尽量画出与逃犯长相相同的造型,抽象化这一特点那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看古装剧里的那一些通缉令画像,基本上只能勉强看出脸部是大还是小,很难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这样的通缉令,政府真的能抓到逃犯吗?。

相信很多人的心里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通缉令的作用肯定会有,不然政府也不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到处去张贴,有时候派专人抓捕快,守在通缉令旁边给老百姓解释,那么通缉令的作用在哪里呢?第一是让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有逃犯,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空的时候就会提高警惕,注意以前没有见过的陌生人。要知道,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单调而规律,社会流动性很低。

人们的生活范围除了在自家的几亩地之外,就是相邻的几个村子,而且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有亲戚关系的,彼此都互相认识,今天传出一个消息明天大家就都知道了,有一个人看到了通缉令,那么这个地方的所有人就都知道要提防陌生人了。逃犯跑去举报可疑陌生人,很难藏身。

二是让各地的"路卡"变得更加严格,路卡是由政府和基层民众结合起来的,在主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一些关卡,所有的人想要从其中通过,都需要经过非常仔细的核查,在平时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这些驻守在路上的卡哨人员也可能会松懈,给人蒙混过关的可能,但只要这张通缉令一发出,逃犯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第三,通缉令上的画像虽然看起来很抽象,我们今天习惯用相机的眼光去看,甚至抽象到有点滑稽,但其实那个画像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传神,而是传达逃犯外貌的主要特征,类似于眼睛是三角眼或丹凤眼,人们看到通缉令后,很快就能从人群中识别出具有这些特征的人。

另外就是通缉令上面的最后一句话,这也是张贴通缉令的捕快们的信心所在,认为只要看到这句话的人,那么不管逃犯怎么跑都不会跑了,那就是"提供线索,赏银百两;如果成功抓获,赏银千两",古人想赚点银子也不容易,在这种重赏之下,那逃犯的身边尽是敌人,他能跑到哪里去呢?

这里是《倚门独望》,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道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