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贺州学院:高校语保战线的先锋和闯将

句子大全 2023-07-05 02:53:01
相关推荐

□ 本报记者 韦颖琛

▲在2017年首届语言形象大师选拔赛上,邓玉荣(右四)、杨璧菀(左二)、叶翰宸(左一)、钟梓强(右一)等老师与苏巧龙(左四)、韦雨歆(右三)等参赛选手合影留念。(贺州学院供图)

▲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一角。(韦颖琛 摄)

6月14日晚,贺州学院第三届语言形象大使决赛暨方言文化海报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该校举行。在方言配音环节,说柳州话的楚雨荨、讲客家话的韦小宝瞬间让经典影视作品中的主角们“乡土”起来,长沙话版的电影主题曲《一次就好》让人领略到方言歌曲的魅力……同学们秀方言,拼创意,显示出对母语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而这,只是贺州学院语言保护团队多年来记录、研究、保护、传承各民族语言的一个缩影。在语言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语言文化宣传展示方面,贺州学院堪称我国高校语言资源保护(简称“语保”)战线的先锋和闯将。

近年来,到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取经的全国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语言学专家纷至沓来。去年4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宁,清华大学工程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技术负责人张鹏,广西教育厅巡视员唐耀华一行到该校调研。贺州学院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广西乃至全国的语保工作提供借鉴。

1 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6年4月15日,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正式开馆,开创了中国实体语言博物馆建设的先河,在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什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诞生在贺州?这还得从这片土地所蕴藏的语言“富矿”说起。

在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贺州,始于秦朝的潇贺古道贯穿其中,它是唐代前岭南通往中原最主要的通道,也是中原民族与百越及其他少数民族迁徙、交流、碰撞并最终整合、停留之地。据语保工程核心专家、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馆长邓玉荣教授介绍,在只有1.18万平方公里的贺州,有汉语方言近30种,它们分属粤语、客家话、官话、湘语、闽语、土话平话等6大汉语方言,另有壮语、勉语、标话等3种少数民族语言。“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贺州的汉方言大多处于濒危状态,最少的只有几百人在讲,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变化和消亡,但至少在这些话消失前把它们录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在学校的支持下,以邓玉荣为核心的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依托贺州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多年来的调查研究成果,创建了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该馆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有贺州语言文化展示厅、语言文化传承室、标准语音录音室、本土语言研究中心等。其馆藏品以语言调查资料、语言录音音像、语言研究成果为主,兼有与语言相关的书稿、剧本、实物、电视节目、方言文化专题片等。该馆面向大众开放,观众可通过语言地图、音像资料直观地了解贺州各种语言的前世今生。

“我们这些搞研究的只能把语言的资料保存下来,真正要保护和传承(语言),还是要靠民间的力量。”邓玉荣说。他和语言研究团队的同事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唤醒人们的意识,让大家特别是年轻人看到本民族、本族群语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主动保护和传承方言母语。

2 方言文化活动:让语言研究成果变得生动有趣

自2012年起,团队中常年关注语言开发与应用的杨璧菀博士策划发起文化与传媒学院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方言才艺大赛,并创办方言兴趣班,邀请语言学、编导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讲授国际音标、方言调查、影像摄录编辑等方面的知识。2016年,方言文化比赛升级为全校性的活动,贺州学院首届方言微电影大赛、首届方言扑克牌设计大赛成功举办。2017年至今,贺州学院每年都举办方言产品设计大赛、语言形象大使选拔赛和方言微电影大赛等方言文化活动。

“语言学论文、国际音标什么的,老百姓看不懂,也没兴趣,我们录的音像资料也比较枯燥,怎么把方言的美展示出来、传播出去,真的很需要会拍片、懂推广的人帮我们。”杨璧菀说。方言研究应与民俗学、影视学、传播学、计算机、展览设计等学科结合,注重方言的应用和大众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语言资源。

从事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的叶翰宸老师就是近年来加入贺州学院语保团队的专业人才之一。他参与策划组织方言文化比赛,带领学生拍摄广西语保宣传片和贺州方言文化题材纪录片,还将方言微电影创作融入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录制濒危方言鸬鹚话等方言的影音数据、创作方言文化广告。在2017年“足荣杯”语保微电影大赛中,他指导学生创作的《解密贺州方言》、《返乡》两部微电影荣获三等奖。

举办语言形象大使选拔赛的主要目的是为语言博物馆培养一批优秀的讲解员。为办好比赛,叶老师和语保团队的其他成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带学生参观语言博物馆,为学生讲解语言和文化知识,培训志愿者。

叶翰宸是客家人,祖籍贺州昭平。从小在多语言环境下长大的他会说客家话、桂柳话、白话(粤方言的一种),还会讲九都话(一种系属待定的土话)和一点贺州本地话(粤方言的一种),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普通话测试员。记者在采访时,就对他一口播音员般标准的普通话印象深刻。作为普通话推广队伍中的一员,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呼吁“大家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不要丢了方言,两只‘脚’走路才能走得更好”,还现身说法,强调从小跟孩子说方言并不会影响孩子学说普通话。

为什么要传承方言?叶翰宸觉得这理所当然,“客家人有句话叫‘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方言中有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这种记忆需要传承,不传承(文化)就断掉了。而且方言中有很多有意思但没法用普通话解释的词语,生活中有时候讲方言更能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帮助邓玉荣、杨壁菀等老师摄录统一规范的语保资料,近年来,叶翰宸还带领学生探索用影像化的手段表现乡音、乡情、乡愁,用生活气息更浓的方式推广语言文化。未来他想制作一些适合在新媒体推广的短小精悍的作品,比如制作一个关于“吃饭”的小片子,内容就讲“吃饭"”用壮语、苗语、汉语方言等不同的语言怎么说,并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它们各自的发声规律,“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学会说别人的语言,而是当我们讲的语言和别人的语言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共情”。

除了叶翰宸,钟梓强、刘宗艳、刘宇亮、李林欣、黄高超、王倩等青年教师也加入贺州学院语保团队。他们的加入,让语言研究成果以更鲜活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

3 走出书斋,在大众心中播撒语保的种子

形式多样的方言文化活动,催生出纪录片、微电影、文创产品等一批符合大众审美的语言文化作品,也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化特别是方言母语的兴趣,有的同学还就此走上语言研究和保护的道路,贺州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苏巧龙,就在参加方言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于去年考上中南民族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今年4月,曾参加语言形象大使选拔赛的韦雨歆也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研究生。

苏巧龙来自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一个讲拉珈语的茶山瑶(瑶族支系之一)小伙。拉珈语是自称“拉珈”的瑶族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在杨璧菀等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参加了方言才艺大赛、方言微电影大赛、方言扑克牌设计大赛和语言形象大使选拔赛。为了拍摄微电影《拉珈之恋》,他积极找演员,借服装,扮演男配角,学唱拉珈语情歌,做田野调查,了解家乡的语言、文化和民俗。他在短片《我的语言学考研之路》中说,自己以前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艺术并没多大兴趣,大二时从杨璧菀老师身上看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后来在做田野调查时,发现金秀茶山瑶的语言、民歌、故事等文化艺术都在消失,就想到其他语言也有类似的现象,就决定考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希望以后能多学语言知识,为家乡做更多的贡献”。

《拉珈之恋》的导演、《解密贺州方言》的主创之一是2013级编导班的张玉龙,他曾在谈《解密贺州方言》的创作感受时说,“方言是地方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就像是一张地方文化的身份证。希望大家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乡音。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吝啬于讲我的家乡话。”

从苏巧龙、张玉龙等同学身上,杨璧菀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对方言母语的感情,而从叶翰宸等老师带领、指导学生创作的影像作品中,她看到了语言文化推广和语言资源应用的方向。用拉珈语拍摄的微电影《拉珈之恋》当年曾在讲拉珈语的族群中广泛传播。《解密贺州方言》让贺州市民重新认识了自己每天都在说的话。用诗洞话讲述的广东怀集烈士的故事《潇贺往事之红色记忆——钱兴篇》参加“足荣杯”微电影大赛,当地差不多整个镇的居民都在网上为电影投票。纪录片《指尖飞舞的木精灵》为3位藤县木偶戏老艺人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如今,贺州学院语保团队正通过研究、教学和校园活动,凝聚一批优势互补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努力让语言研究成果走出书斋,服务于大众,成为百姓的常识,从而使大家自觉保护和传承方言母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