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想让娃跟你聊幼儿园的事(从培养娃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开始)

句子大全 2023-07-11 02:09:01
相关推荐

文/澳贝格格

(原创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分享)

怀孕的时候,我们想着等“卸货”后就会舒服了,“卸货”之后,我们又想着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就会轻松点了,可是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后,我们又开始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得饱不饱,睡得香不香,玩得开不开心,有没有被小朋友欺负……

很多父母会因为担心而变得焦虑,所以每次孩子放学后,都迫不及待地问孩子各种问题——上午玩什么了?午饭吃了什么啊?跟哪个小朋友玩了啊?……

可是很多孩子都是一问三不知,或者问什么都是点头,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并不多,我们就会“疑神疑鬼”,变得更加焦虑。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后,不能很好地跟我们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说明孩子说“脱离语境语言”的能力不强。

什么是脱离语境的语言?

脱离语境的语言是指用来描述当下没看到的事物或当下没有发生的事情的语言。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跟你说:“妈妈,我们今天中午吃了酸酸甜甜的排骨和沙蛤汤。”就是脱离语境的语言——孩子已经离开幼儿园这个语境,却还能用语言把幼儿园发生的事表达得清清楚楚。

但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放学回家后,妈妈问孩子吃了什么,孩子会回答不知道,或者答非所问,这就是孩子脱离了幼儿园的语境后,就无法描述发生过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孩子小时候语言环境的缺乏有关系。

什么样的孩子缺乏语言环境?

1、经常得不到父母回应的孩子

美国堪萨斯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挑选了42组家庭。研究团队持续关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状况。

研究持续了三年,他们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有的家庭花了至少4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对话,有的家庭仅花了20分钟。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数量差异也很大,有的家庭每小时给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之多,有些不到50次。

这种每天的差距日积月累,到孩子3岁的时候,孩子之间的语言鸿沟足足有3000万个词汇。

研究人员用了三年时间,证实: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也就是说,即使孩子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积极的语言环境,孩子的表现并不会比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好。

2、两岁以下就看电子产品的孩子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其中一半婴儿听的是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经过12次实验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另一半则毫无反应。类似的实验还有让孩子观看视频和真人演示动作,实验结果同样是只有观看真人行为的孩子能轻易模仿该动作。

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机,它们不能关注孩子,也不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即使电视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动环节设置,也是固定不变的。

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科技产品,两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监管下每天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

孩子看电子产品是被动地吸收信息,不需要费脑子的,所以渐渐孩子会变得麻木,社交能力不强,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跟孩子多一些语言上的互动,少让孩子看电子产品。

如何给孩子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个语料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父母跟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对孩子的未来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跟孩子说话,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长期致力于研究听力障碍学生的 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的语言》里建议跟婴幼儿说话要注意三个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

1、共情关注

是指我们要和孩子处在同一个语境中,即指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

孩子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五分钟就会转移,我们也要跟着孩子转移注意力,始终跟孩子在同一个语境下。

比如,我们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思维,要一页一页,一字一句按顺序读完,可是孩子他不是这样想的,他可能就不喜欢第一页的老虎,而想一直看第五页的蝴蝶,那么我们就不要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读绘本了,孩子喜欢哪页,我们就给他读哪页,这样孩子才能听进去,否则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要跟你急。

2、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平时大家都跟孩子有交流,但是要充分交流才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词汇。

这一点,有些“碎碎念”的老人家就做得很好。

外婆带娃的时候,她会一边做家务,一边念叨手上干的活。比如,外婆会说:“宝宝,我要洗衣服了。我现在找一个大盆,把脏衣服放进去,然后放水,把衣服浸湿,我现在给一件黄色外套涂上肥皂,我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下……

奶奶换尿不湿的时候,也会碎碎念:“呦,宝宝怎么哭了?咦,哪来的臭味?原来宝宝拉臭臭啦!那奶奶给你换尿不湿,这个尿不湿是妈妈买的,妈妈说穿这个尿不湿就不会红屁股啦……来,我给你垫隔尿垫,这样就不会把床弄脏啦……好嘞,现在给你擦小屁股……最后给你换上干净的尿不湿,宝宝现在舒服了吧?”

我们可以学学老人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在用嘴重复,我们或许会嫌这样太唠叨了,但是其实这对孩子的理解力十分有帮助——孩子会把你的动作、你拿到的东西、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与你嘴巴里的词汇一一对应起来,接着,他会慢慢学习到语言,知道他听到一个词,对应起什么东西、什么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要少用代词。

舅舅就是舅舅,不是那个人;我很喜欢向日葵,就是我很喜欢向日葵,而不是我喜欢它。

等孩子们会说话之后,有一段时间也会这样自言自语,一边玩耍一边说自己在玩什么。

等到三五岁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会越来越强,就会在回家的时候告诉你幼儿园里都发生了什么——这就是脱离语境的语言。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过了3岁,也没关系,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里做过研究:婴儿大脑的代谢能力,在4岁会达到峰值,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最佳的年龄。就算之前没有跟孩子充分交流,现在开始也不晚。

3、轮流对话

其实就是聊天。等孩子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时,我们就要跟孩子聊天了,也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这样一来一回才叫轮流对话。

我们不要像连环炮一样问一串问题,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回答,而选择不说话。

也不要提封闭性的问题,比如:好不好、喜不喜欢、对不对,这对孩子词汇量的积累是没有用的。

我们可以向孩子发起和展开一个话题,请注意要聊开放式的话题,比如球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爸爸陪你做哪些事情?

开放式的交流会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开始说脱离语境的语言了,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就能很详细地描述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多给孩子回应,多跟孩子聊聊天,但跟孩子说话,不一定越多越好,许多家长跟孩子说话都近乎一种抱怨,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说。实在不知道聊什么,可以读绘本,这些都是在给孩子创作语言环境,在给孩子学会”脱离语境的语言“提供帮助,这样孩子不仅会主动跟我们分享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还会跟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亲子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除)

——END——

关注@澳贝格格,了解更多育儿资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