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红楼梦:贾珍不是个正经人(不过他说过一句话值得思考)

句子大全 2023-07-11 07:02:01
相关推荐

我对《红楼梦》里贾珍这个人物是一点好感也没有的,好色、猥琐,身为族长而没有一点族长形象,作为父亲自然也没有一点父亲的形象,把宁国府搞得除了门口的石狮子外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书中秦可卿的判词里有“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造衅开端的其实也就是贾珍了。

不过,他也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

这里要说的,出现在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里,当时秦可卿病重,公公贾珍是比贾蓉还要着急,同时请了好几个大夫(包括“太医”)来瞧,但总是不好。

这一日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介绍了他幼时从学的张友士先生,并不是职业医生,但“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请来一看,果然与先前在瞧的几个大夫不同,一下子让贾珍他们看到了希望,尽管最后秦可卿还是魂归太虚幻境,但她到底怎么死的是个悬案,即便排除非正常死亡,属于病死,也实在是被前面的一帮庸医耽误之故。

当时贾珍夫妇有一段对话,现摘两句如下:

尤氏向贾珍说道:“从来大夫不像他说的这么痛快,想必用的药也不错。”贾珍道:“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

这里我觉得贾珍的这句话特别有意思,这里说的“混饭吃久惯行医之人”想必是指他们请来的那些大夫了,说张友士本来就不是那类人,这是想表达什么呢?

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把张友士的表现梳理一遍,看看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是请他出马不容易。他的身份本就不是大夫,而是一位“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的老师(学问本就是相通的吧),他来给秦可卿看病,如贾珍所说是“因为冯紫英和我们好,他好容易求了他来了”。就是说,他研究医理、给人治病并不图谋利。

其次是态度很郑重。张友士答应了到宁国府看病,但他要求次日才来,因为当日他“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要“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就是说,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如果做不到,那宁可延后一下,把状态调整到最佳,决不敷衍了事。

再次是特别谦虚谨慎。张友士先生在到府看病前、看病时一直在说自己“医道浅薄”“本也不晓得什么”,非常低调,结合他给秦氏看病的表现看,确实是谦虚,而非做作。这表明,张友士并不吹嘘自己的医道,冯紫英这样的人既然这么推崇他,想必给那些豪门巨富也看过不少病,治过不少人,但他一点也没有作为资本进行什么宣传,他确实是“为医而医”,而非“为利而医”。

再次是重在实证和独立判断。到宁国府时,贾蓉的意思是先向张先生说一说秦氏的病情再看脉,而张先生却要求“先看过脉再说”,“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从病人(及家属)那里了解病情与看脉都是重要方法,我们现在去看中医,往往是问病情与看脉同步进行,我想这倒不一定就必须分出孰先孰后。但这里张先生为什么要先看脉?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他不想受到家属有关病情描述的影响,而想自己直接从病人身上获得有关“第一手资料”, 这反映了他的自信的同时,更反映了他的讲求实证和独立判断精神。

而在看脉时,“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每只手的看脉时间都有“半刻”工夫,也就是加起来有十五分钟,真是非常耐心细致,给人的感觉是他在顺着秦可卿的脉搏,在全力追踪病源所在。这样看来,前一天晚上他说来了也看不了病,还真不是虚言啊!

最后是结论非常明晰。论断结果很明确,引张先生的话是根据脉象,秦氏之病不是如其他大夫所讲的“喜脉”,而是因为“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恢复健康的“可期待值”也很明确,张先生说“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得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就是说,乐观的想法是“50%的希望”。又说“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尽管与贾珍他们的期待相比很低,也很模糊,但这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反而准确;也许换了其他大夫会说“吃了我的药,包好”,但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这样说话的人,往往是只搞“人血馒头”的人。

张友士先生的表现就说到这里,那么相对应的,前面那些大夫们是怎么个表现呢?

尤氏有个说法:

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我关注的几个信息是,贾珍他们同时请了三四个大夫来看,这三四个大夫呢,倒是客气得很,看病是听着人的口气儿说话,我想这个“人”大概主要指这三四个大夫,也可能还包括贾蓉、服侍秦可卿的婆子丫环在内,反正就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如果不是没水平,那就是大夫之间相互“捧场”,至于病人到底什么病、怎么治、效果如何,已不是重点了,反正“下药”就是,反正出诊费是少不了的;或以病人身边之人的描述为主,自己的看脉情况和判断倒还在其次,把结论建立在第二三手资料基础上。也正因此,贾蓉一听张先生要看脉后再听他说,就觉得先生“高明”。

同时,这些人“殷勤是殷勤的”,三四个人每天轮流着四五遍来看脉,看起来很敬业,但又不得不问,是来看脉还是来看人呢?此处并非完全空言,治死了尤二姐的胡庸医就是“看人不看病”的。

如果的确是“看脉”的,那如果不是水平差,就是纯粹看个形式,根本没有像张友士先生那样要么不来,来了就用心。反倒害得秦可卿一天四五次起来见大夫,劳心劳神,加重病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