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读《论语》名句(学做人智慧)

句子大全 2023-07-17 04:59:01
相关推荐

吟诗作赋,舞文弄墨,这是学问吗?不是,这是文学。真正的学问是什么?是做人做事,是人情世故。《论语》这部伟大的经典,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讲的都是真正的学问,是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是能让我们众生受益的。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其中的十句名言:

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点评: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会,认为父母在就不能出远门了,必须守在父母身边。都守着父母,谁去报效国家呀?孔子有那么不近人情吗?他不是这个意思。

不远游,不是不让出门,而是要游必有方,方是什么意思?是正常之事。就是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能无故远离,一定要有正常之事,并且出门前要告知父母,不能说走就走,让父母牵挂系念。比如现在的孩子,跟父母招呼都不打,就跑外地跟网友见面去了,不知道父母有多么着急,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

二,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点评:“约”是俭约,内束其心,外束其身。什么人容易招祸?骄横、奢侈的人,这种人最容易出事。一个生活俭约的人,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很严重,不会带来多大的祸患。所以孔子说,因为生活俭朴、能够约束自己而招来祸患,这种事实在太少了,没听说过。

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点评:“不出”意思是不妄出。古人说话为什么很谨慎,不轻易发言?因为覆水难收,如果话出来了,却没有及时做到,就会为自己带来耻辱。我们现代人就缺乏这个,能不能做到先不管,先把大话说出来,唯恐别人小看了自己,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人。

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点评:每个父母对子女的生日,都会牢记在心。作为子女的,也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在这方面,我们跟古人也差的很远。随着子女逐渐成人,父母也逐渐衰落,“喜”的是什么呢?父母健康长寿,还能围绕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惧”的又是什么呢?父母年事越高,在世之日就越少,最怕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要更加谨慎的侍奉父母。

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点评:“放”是放纵,任其发展。放纵个人私欲,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私利,这样的行为,必定招致怨恨。自私自利之心,每个人都有,但不能一味只考虑自己,一点不为别人考虑,光想着占别人便宜,让别人讨厌怨恨,是迟早的事。

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点评: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有德之人就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互为邻居。即使在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社会,但行善德,也终必有邻,而不孤独。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怎么没有“邻”呢?但他著书立说,流传两千年而不衰,后世学人哪个不是他的“邻”呢?所以说,有德行的人,一定不会孤独。

七,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点评:这是讲与领导、朋友相处之道。劝谏君王,规劝领导,都不要过于频繁,要适合而止,不然就会招致侮辱。劝告朋友也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也会导致朋友疏远。所以《礼记》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点评:季文子是一位鲁国大夫,做事优柔寡断,所以孔子才讥讽他说,一件事不要考虑那么多,思考两遍就足够了。这句话我们不能搬出去到处用,因为这是孔子在特定场合说的,是专对季文子这个人说的,并不是指所有的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做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九,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点评:这句话也很容易让人误解。鲁国当时君弱臣强,国君其实是个傀儡,大家都不拿国君当回事,只有孔子仍然以礼事君,别人是非不分,反说孔子事君尽礼是谄媚呢!所以孔子说句话应该是用感叹的口气,并不是说事君尽礼不对,这个礼仪是一定要遵守的。我们平常和长辈、领导相处也是一样,肯定要注意礼节礼仪,不能大小不分,不然就让人笑话了。

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点评:这里的“恶”是好恶的意思。“苟”是诚的意思。“志”,心之所在的意思。一个人诚能立志于仁,宽厚仁慈,就不会有喜好厌恶的人了。遇到好人,当然以善心对待;即使遇到恶人,也能以善心劝导其改恶向善。所以真正有仁道的人,不会有厌恶之人。古人说的“仁者无敌”,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