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可践行的君子之道——读《论语》首末二章小记

句子大全 2023-07-20 07:24:01
相关推荐

#论语#首章以“君子”结尾,末章以“君子”开头,全文中“君子”一词反复出现共107次,可见“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

论语首章:君子内涵——从政治地位至道德人格

在先秦时代,君子一词更侧重于体现一人的政治地位,而非道德人格。至孔子,该词才不再是“有位者”的专属称谓,其在道德层面的意义不断加重,所指称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因此,《论语》中的君子更多是一种具有可实践性的道德人格。

《论语》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该章体现了“学”与“君子”的关系,“君子”与“学”是紧密相连的。

这里的“学”并不局限于“学知识”的层面,而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学”,是认识到自我存在的觉悟,是对自我生命的探索。这种觉悟程度的深浅程度各有不同,达到特定觉悟的人即为“君子”,即内心具有道德觉悟之明者为君子

具体来说,所谓君子,不单单是“人不知而不愠”,并且是与“学而时习”之“悦”以及“朋自远来”之“乐”统为一体的。

其中,“悦”、“乐”、“不愠”皆是人的自我内心感受,而非外在评价。也就是说,《论语》中的“君子”关注的是自身内在的觉悟,而非外在的认知评价,自身觉悟才是君子人格的基础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教诲弟子,君子不以外在之知为存在的目的,即不可以名或为人所知作为君子存在的目的。

这亦可证实前述观点:君子学以成德,德是默识心通、敏行讷言,一切行为都发自本心。

从反面说,“巧言令色,鲜仁矣。”

“仁”乃“君子”的内在要求

从《论语》看,“仁”之内涵十分丰富,“孝悌”、“忠恕”都是其重要内容,且“孝悌”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心理基础

在当时的宗法社会里,家庭伦理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故孔子将“孝悌”作为“仁”之根本,更是“君子”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除此之外,《论语》多次提及孝悌之道,可见其重要性。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孝悌”作为桥梁,将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与作为内在道德规范的“仁”融为一体。

并且外在的“礼”,例如“三年无改于父道”,本质是出于人内在的欲求和自我的觉醒。君子是基于内在的“仁”,而为外在的“礼”。

总结来说,内在心理诉求的“仁”与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君子高尚的道德人格。

《论语》末章:君子的践行之道

《论语》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里从正面的、应为的角度讲述了君子的修炼之道,使得君子这一高尚道德人格具有了可实践性。

,“知命”、“知礼”、“知言”就是其践行之道,此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1.知命:对个人自我主体性的探索追求,是成为君子的大前提。

只有当人开始探索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开始建立自我人格的认知时,才有成为君子的资格。这里不单体系了孔子对天命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2.知礼:“礼”是与他人和社会相处的一种规则和秩序,知礼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相处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于社会立足,达到修身和处世的统一。

知礼的前提是知命,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礼”就成了一种被盲目遵循的外在仪式和社会规范。

3.知言:知礼是知言的前提,只有知礼,才不敢妄言轻动。

而只有知言才能使沟通顺畅,能与良友相交,能择善从之。

可见,《论语》首末两章不仅阐述了“君子”为何,也给出了成为君子的践行之道,“人人可为君子”不再只停留在说教层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