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语文老师没告诉你 石壕吏抓人(为什么杜甫不替老妇说一句话)

句子大全 2023-07-21 04:47:01
相关推荐

从诗歌的角度看,杜甫和李白几乎处于同一级别,虽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这是时代所致,并不能怪到个人身上。有人说,杜甫一生孤苦,他忧国忧民忧社稷,诗歌中饱含山河破碎、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令人读起来心碎一地。还有人说,杜甫漂泊半生失意居多,他达不到李白缥缈出尘的高度,只能用人生阅历作为填补,以家国拔高立意,从而名留青史。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当时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杜家和韦家势力庞大,都快高出天际了。从家世来看,杜甫和李白差不多,都是豪门富户,家里有花不完的钱。18岁那年,杜甫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一路南下,看到了诸多历史遗迹,心中豪气顿生。玩了十几年之后,杜甫准备去长安参加考试,对他来说,功名简直唾手可得。然而,在宰相李林甫的运作下,却没有一个学子被录取,这便是所谓的“野无遗贤”,

一般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朝廷,已经没了留下来的必要,若是李白,可能挥一挥衣袖就走了。但是,杜甫却坚持留了下来,他想进入体制内,为老百姓谋福祉。755年,杜甫终于达成所愿,他当上了一个小官,准备大刀阔斧赶上一场,不巧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却打破了杜甫的生活,唐玄宗弃长安而逃,唐军仍在苦苦支撑。为了补充兵力,军队开始在民间大肆征兵,这些青壮年一去不归,留下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所谓“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与《潼关吏》,关于石壕吏抓人的行为,其实杜甫早已见怪不怪了。

公元759年,杜甫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石壕的时候天色已晚,他便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打算借宿一晚。开门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热情接待了杜甫,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吃食,不至于让他饿肚子。不得不说,在这兵荒马乱之时,老两口能让一个陌生人进屋本就是极大的信任,他们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分给杜甫,则是人间大善。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深夜,杜甫刚要入睡,随着一阵剧烈的敲门声,他见到了毕生难忘的场景。因前方战事吃紧,石壕吏过来抓壮丁,老头听说后赶紧翻墙逃跑,老妇人腿脚不好只能去开门。这2名官吏的心情不太好,他们嘴里骂骂咧咧,大致是因为老妇人家没有男丁的关系。老妇人叫苦不迭,她赶紧把家里的情况说了个明明白白:3个儿子已经被征走了,其中2个阵亡,1个杳无音讯,家里只剩下她和儿媳妇,以及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孙子了。

见官吏没有松口的意思,老太太便主动要求去服役,她说天色尚早,若现在出发的话,她还能给士兵们做早餐。于是,石壕吏把老太太带走了,儿媳妇在房内失声痛哭,杜甫心里也五味杂陈。当年上学读书时,语文老师为何不说杜甫不出手阻拦的理由?他是男子,为何官吏不抓他?首先,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他属于特权阶级,可按国家规定免除赋税和兵役、劳役。

其次,杜甫是站在国家层面考虑问题的,唐军正和安庆绪打得如火如荼,若是因兵力不足,导致史思明派出援军,恐怕还会有更多百姓受难。最后,杜甫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官吏征兵没错,老妇人也没错,在国难当头之际,她的三个儿子为国捐躯,甚至没人记得他们,于国而言不算什么,可是对家人来说,这却是一辈子的伤痛。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抛开李唐皇室和安史之乱不谈,难道老妇人的生活会好到哪去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