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农村俗语 无春年倒春寒(这句老话有道理吗)

句子大全 2023-07-25 07:02:01
相关推荐

了解三农大百科,来自我们身边的农村事,大家好,我是钟思宇话三农!和你们一样关注农村事件。

截至新历2021年(农历还在正月初一),说到2021年,想必不少小伙伴都听到了关于今年的议论,2021年是无春年,2021年打算结婚,有些人更关心一些民间流传的说法,如无春年是寡妇年,不适合结婚,..,在农业方面,也有这样的说法,叫“无春年,倒春寒”,这怎么理解,有道理吗?

倒春寒是指早春(北半球一般为三月)气温上升较快,晚春(一般为四月或五月)气温下降较快的一种天气现象。

中国的春季(3~4月)正是从冬风向夏风过渡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常常有间歇性冷空气从西北向东南侵入,冷空气南下,与南方的暖湿空气相持,形成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一般来说,当旬平均温度比常年偏低2℃以上时,发生更严重的倒春寒。而冷空气南下越晚,降温范围越广,发生倒春寒的可能性越大。

俗话说:“春童面容,一日三变”,这就是春气。春天是个多变的季节,虽然春天逐渐变暖,但是早晚还是比较冷,冷空气活动频繁,有些年份还会出现明显的倒春寒。过早脱下棉衣,一旦冷空气袭来,可能会一下子适应不了,身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很容易感冒着凉,甚至出现发热。特别是年长、抵抗力差的孩子,应该多穿点衣服,以免感冒,诱发疾病。

没有春天的来临。

「无春」是指没有立春的年份,这是一种农历说法,2021年的立春是在2020年的腊月,即农历十二月,2022年的立春是在2022年的正月,也就是说2021年的立春不会出现,其实这是由于新历,不同的算法所致,除了「立春」,当地人民在春节前就已经播种了「单春年、双春年」,如果说得清楚的话,会发现「无春」一般都是在立春之后出现,这点乡居小菜印象还很深刻,因为「立春」在春节前一般都是湿润的,当地人民在春节前就已经播种了玉米等春季作物,以前老家也帮过一把;2021年也是立春后的春节。

所以,为何会有“不春不寒”的说法呢?

春季是冷天向暖天过渡的季节,气候变化中的“乍暖还寒”忽冷忽热不够稳定,而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清明等是雨季,多雨多雨,气温下降,天气变冷,仿佛进入了寒冬,即倒春寒,这不足为奇,每年(即无春年,单春年,双春年)都能看到,只不过轻重不同,倒春寒在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不同;

不知道小伙伴们注意到没有春年的出现了吗,虽然新历的年头已经到了新年,但农历仍然是一年之末,立春出现在一年之末,这一年之末,简言之,春天来的早,寒冬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春天较其他年份更容易出现倒春寒,倒春寒时更明显,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正如其他季节立秋早,立冬早,天气总体来说是变冷,但是秋天和冬天都会出现暖季,这个乡居小菜也是很感人的,2020年立冬早,整体天气冷得多,但是热可以像夏天穿短袖那样连续好几天。

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是什么?

在农业生产中,bai倒春寒其实也属于du春zhi季低温阴雨的范畴。因为dao为在zhuan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危害较大,所以以它为本族的农学将它区别对待。这主要是由于早春作物播种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仅对部分春种作物产生危害和影响,而早春低温阴雨多发生在春种作物的针芽期,多数果树尚未进入开花授粉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尤其清明后,“春分”前后,气温明显升高,春种已全面展开,各类作物生长旺盛,秧苗进入断乳期,多数果树相继进入开花授粉期,抵御低温阴雨的能力大大减弱,若此时出现倒春寒,将面临大面积烂秧、死苗、果树开花座果率低等灾害,对其他春种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自然不会推迟春栽,考虑到倒春寒的影响,人们还是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作物,就像老家乡下的小菜,清明前后几天大大方方地完成插秧,雨水顺时就把秧苗养好,计算好时间,提前育苗,期间人们会看天气变化及时撑起小拱棚御寒,而在插秧后距发苗壮了有段时间,注意管理水田中的蓄水情况,天气转冷,水田中的水多一点就能御寒,暖季时稍降水位有利于保暖,而水田中稍降则有利于促长降温。

干旱地区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人们播种时要看天气的变化,会充分利用干草等植物的生长,塑料薄膜覆盖防寒保暖,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遮蔽物,播种覆盖种子时只要稍微覆盖一下土壤,也能减少寒冷的不利影响,以后当作物出苗稍大一点,可以提前松土等。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了,你有什么想法?评论区一起讨论下吧!记得关注我哦!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钟思宇话三农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