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邓小平刚到江西拖拉机厂 态度严肃不肯多说一句话(后来大为改观)

句子大全 2023-07-29 03:47:01
相关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充满着蓬勃朝气,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然而在新中国全国上下都努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恶势力”。或许是每一条成功路上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道理,艰难挫折的出现似乎也只是顺应了这个“无理的规则”。

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对新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灾害,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后退。在文革阶段,很多人遭到了迫害,大批的知识分子被下乡劳作。而我们熟知的伟人邓小平,也曾经是被下乡的人员之一。

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阶段,邓小平受到了严重且错误的斗争和批判,失去了当时的所有职务,和妻子被下放到江西进行劳动。就在江西省的小县城中一个拖拉机修造厂里,邓小平和妻子经历了整整3年的劳动生活,有苦有乐,是一段令邓小平珍贵和怀念的时光。

刚开始劳动时,已经65岁高龄的邓小平很难适应频繁且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身体总是会出现问题。但是厂里的工人们大都非常友善,特别是车间主任对邓小平十分热情关切。

其实对于这个拖拉机修造厂来说,里面的工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到邓小平这样领导级别的人物。而当邓小平来到这个小工厂时,虽然上头早有命令工人们不许和邓小平有过近的接触,工人们却还是给予了邓小平热情的关注和呵护。

大家都很好奇,邓小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工厂,邓小平全然没有曾经身为总书记的官架子,他身着普通的工作服,就像是一名工作很久的朴实的工厂工人。最开始时邓小平的心情十分压抑,并没有多说话,显得十分冷峻严肃。

不过工人们并没有介意,反而十分耐心和温暖的引导邓小平适应共产的工作生活。考虑到邓小平先生的身体状况和年龄,车间主任陶端瑨细心的为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女士安排了合适的工作。

邓小平也并没有仗着自己年纪大就想方设法偷懒,安排给他的工作他都能积极完成。但是他的身体确实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机械性工作,经常会头昏眼花站不起来。车间主任看见后十分心疼和愧疚,赶忙扶起邓小平先生。主任想了想,决定让邓小平去做挫零件的工作。邓小平也欣然接受。

当邓小平坐上工作台后立马开始了工作,没过多久他的操作就开始熟练起来。并且每一个零件都挫的十分完美,把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大家都没想到邓小平先生还会干这个活,而且做得非常好。

其实是因为邓小平先生在法国读书深造的时候,由于在经济上过于捉襟见肘,只好半读半工勉强维持正常生活。在打工兼职的时候,邓小平就学得了一手好本领,所以对挫零件等工作十分得心应手。知晓缘由后大家都十分佩服邓小平。

而邓小平先生的妻子卓琳也和自己丈夫一样非常迅速的就投入到工作之中,并且和工友打成一片,成为了相熟的朋友。工人们都很喜欢邓小平夫妇,日常生活中也会给予他们非常多的帮助。

曾记得最开始来到这个小工厂时邓小平先生的沉默寡言,冷峻严肃的面孔十分“冻人”。可是在见过工人们对他的真心帮助和热切关爱后,再“冷硬的坚冰”也被融化。邓小平先生逐渐放开了自己的紧绷状态,真正坦诚接受了所有的人和事物。

工人们的悉心帮助无处不在:下班的时候会主动细心地给邓小平端来热水净手、经常提醒邓小平休息不要累坏了身体等等,各种大爱小爱都掩埋在善举的背后。邓小平夫妇十分动容,渐渐地和工人们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有一次邓小平突发低血糖晕倒在工位上,大家一下子吓坏了,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听闻后赶忙跑过来。卓琳顾着丈夫的身体情况一时走不开,只好嘱托工人朋友们帮忙冲一杯白糖水。卓林的亲密工友程红杏立马飞奔回家,带来一杯浓糖水给卓琳。

邓小平在这杯浓糖水的作用下逐渐清醒过来。工人们都十分担心邓小平的身体状况,后来车间主任陶瑞瑨还开着厂里的拖拉机头,小心的把邓小平夫妇送回家。工人朋友们的真心邓小平都能感受到。

一直到三年后,邓小平要回到中央继续为人民服务而工作。在离开这个小县城的拖拉机修造厂前,邓小平特意嘱咐自己的妻子卓琳给工人朋友们送去一些零食香烟等小心意。回到中央后邓小平也仍然没有忘记江西的工人朋友们,特意请江西省省委书记扶持这个小工厂。

而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在得知工友来到北京出差的时候,非常积极迫切的邀请工友来见一面。两人的对话谈了好久好久,而对话进行了多久,卓琳和工友姐妹就牵了多久的手。

邓小平夫妇同工厂工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难能可贵的,是患难见真情的,是诚挚永恒的。工人们朴实善良又纯粹的心灵是宝贵的,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民的普遍缩影。中国人民都是这样善良真挚的。

总结:

邓小平被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下放到江西一个工厂进行劳动。在这里的三年,邓小平感受到了工人们温暖的帮助。这样真挚的感情令邓小平从沉默寡言到被软化,同工人们结下了宝贵的情谊。一直到后来离开回到中央,邓小平也没有一刻忘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