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理解对)

句子大全 2023-08-01 04:48:02
相关推荐

孟子在准备离开齐国之前,一个叫淳于髡的人曾问孟子:

“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这个淳于髡稍长于孟子,是一个当时稷下学宫很有影响力的人,他善言辞,主要活跃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对当时齐国的国政有着不小的影响。

而孟子也是这一时期在齐国宣传自己的王道政治,所以这两人可以说是同事关系。

淳于髡见孟子在齐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打算卷铺盖卷走人,所以特意跑来挖苦孟子:“有的时候人要先有了名气,才能干成事业。

而孟老先生你完全不在乎名气,给官也不做,给钱也不要,只管自己的道德。

结果虽然齐王把你当做高级顾问,但这么长时间,你不仅名气没有让全国百姓知晓,在政治上也完全没有做出什么名堂,现在又要卷铺盖卷走人,完全是自私的表现,这就是你所说的仁吗?”

淳于髡这是直击孟子软肋。

确实,孟子不同于张仪之流的一般说客,喜欢揣摩君心、投君所好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纵观孟子游说史,他无论到哪国,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圣人姿态,跟君王的对话都是带有批判性的直言快语。

结果口舌费了不少,政治抱负却始终不得施展。

所以淳于髡就抓住这一点跑来挖苦孟子,但我们通过淳于髡的言论却能够感觉得出来,淳于髡此番并不是在排挤政敌,而更似是在用激将法挽留孟子。

在他看来,孟子的政治主张应该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认为孟子并不懂做事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如此挖苦其目的就是希望孟子能够明白这一点。

确实,有的时候想要成事知名度很重要,名气有了,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影响力也就随之提升了。

比如当代网络直播行业很火爆,很多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无所不用其极,暴饮暴食、搞怪整蛊、整容露肉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先名实者”,有了名气就能带货、接广告,钱自然而然就来了。

听到了淳于髡的挖苦,孟子也不甘示弱,他说道: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孟子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来说明自己的立场。

第一个伯益,伯益是商朝人,商朝被周灭掉之后他认为武王伐商是不义之举,宁死不吃周朝一粒米,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这是一种刚毅坚定的人格。

而第二个人是伊尹,伊尹是夏末商初的名相,一心只想着治理天下,于是为了寻得明君多次往返与桀与汤之间,最终选择了汤,并成功帮助汤灭夏建商。这是另一种灵活权变的人格。

而最后一个是那个相传坐怀不乱柳下惠。柳下惠是不管上司水平如何,也不管自己官职大小好坏,只要是自己的职责,就尽最大能力去做好,这又是一种踏实规矩的人格。

孟子说这三个人虽然都有着不同的人格,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希望为社会、百姓做出贡献,这就都是仁道。

身为一个君子,要实行仁道,又何必一定要按照别人的路去走呢?

淳于髡听完孟子这番言论,也同样不示弱,说道:

“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异于国也。”

他说你们文化的中心,礼仪之邦鲁国,在鲁缪公时期,公仪子当宰相,身边还有子柳和子思两位贤人,结果国力越来越弱,国土也被侵占。

如此看来,你们这些贤者对国家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这一下淳于髡的言论可是有些过激了,要知道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儒家的发源地。

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更是孟子的老师。淳于髡此番言论等于直接骂尽了整个儒家学派。

不得不说孟子的修养还是可以的,听完这番言论并没有生气,反而平淡的回答:“百里奚是虞国的人才,但虞国不重用他,结果百里奚只能去放牛。而后来秦国发现了他,任他为相,结果秦国便强大起来了。所以同样一个人能否建立功业,还得看上司如何。”

淳于髡听罢依然不甘示弱说道:“昔日卫国的王豹很懂乐理,他在淇水任职的时候,百姓们便都学会了合唱。

我们齐国很会吟诗的绵驹在高唐的时候,百姓们也都学会了吟诗。华周、杞梁战死,他们的妻子痛哭流涕,结果全国的风俗都有所改变。”

淳于髡找来一些做出事业的例子来告诉孟子,人不能总停留在嘴上,最重要的是能实打实干出事业来。

比如你说你懂音律或懂吟诗,那么你在任期间如果能让百姓们都学会音律与诗歌,那么才是真的懂。

夫君战死,身为妻子都会讲自己夫妻情深,非常难过。但如杞梁的妻子孟姜女一般哭倒万里长城的,仅此一人。

而且因为孟姜女的事件,后世丧葬便产生出哭丧的习俗,凡是家中长辈逝世,家中女子都要嚎啕哭嚎一番,而且若家中女子年迈体弱,还会请别人代嚎。

这种习俗直到当代在一些城市依然保留。

所以此番淳于髡的潜台词是你老孟吹了半天牛,什么政绩也没有,现在还要卷铺盖卷走人,如此还不如一个孟姜女有本事呢。

不得不说这个淳于髡还是有些刁钻的,每句话都直击孟子要害。那么孟子怎么接招呢?他说: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孔子当年在鲁国做司寇,也就是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当时他干了三个月就辞职不干了,后来又离开了鲁国。为什么会这样?

这其中有一段故事,当初齐国看到孔子十分有才能,认为如果鲁国继续重用孔子,那么鲁国必定强盛。

于是齐国那个著名的宰相晏婴便搞了一出美人计,给鲁定公送去了美女,蛊惑鲁定公疏远孔子。

鲁定公也没什么出息,还真的就中了这美人计。结果孔子一看国君没什么希望了,便带着弟子走了。

但孔子还是非常懂人情世故的,如果他就以君王沉迷女色为由离开国家。那么不仅君王丢了面子,别国恐怕也会乘虚而入。

所以孔子借祭祀没有受到君王赏赐猪肉这个机会离开了。寻常人见此自然会认为孔子是因为没有收到肉或是因为没有被君王礼待而生气离开,孔子是在让自己来承担流言和猜忌,以保全君王。

孟子借孔子的这件事告诉淳于髡,不是我孟子不干事,实在是因为齐王并不认同我的想法,而且对我已经没有礼貌了。

所以与其在这里混着还不如索性离开,至于你们理不理解我也都无所谓了。

之后淳于髡或许明白了孟子的想法,或许觉得再争论下去没什么意思,总之没再说话,而孟子最终也真的走了。

其实孟子当时的处境与孔子十分相似,所以最后孟子说:“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君子行大道,大家不理解也正常,这也没什么的。

这就与孔子所讲的“不知者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个道理了。

人要有自己的人格,敢于走自己的路,这是孟子传递给我们的情怀。但有一点要注意,真正的“君子之为”是作为君子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可不能错解了这种情怀。

若把这种情怀当做了傲慢、自我,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当代社会中其实就充满着这种错误的观念,人们标榜“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做真实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等等观念。

这种看似洒脱的人生态度实则是因不愿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带有逃避性质的自欺,是用以麻痹自我的“毒鸡汤”。

要知道,孟子可不是自命清高,当时想给孟子送官送钱的人多得很,只要孟子乐意,随时都是名利双收。

可孟子就是不要,因为他要的是天下大同、百姓安居,他不愿与世俗同流。

所以莫要再把洒脱、清高或是修养之类的借口挂在嘴边,若金钱和名利真送到了手边,还能把握住取舍之道。

责任压过来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不惧得失,那才是真修养、真功夫,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有资格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关于立身处世的干货,与君共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