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言文语法——倒装句(一 宾语前置句)

句子大全 2023-08-02 03:27:01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以示强调。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弗”、“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①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译文:不如割让土地向齐国求和,赵国一定会来援救我们。赵国如果不来援救我们,齐国获胜变得强大,将来赵国就不得不侍奉齐国。)

——《战国策燕策》

②“不吾救”即“不救吾”,宾语“吾”放在动词“救”前边。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译文:你们不要背叛我,我不强买强卖。)

——《左传昭公十六年》

“无我叛”即“无叛我”,“无”同“毋”,宾语“我”,放在动词“叛”前。

③管子对日:“未可。邻国未吾亲也。”

(译文:管仲回答说:“不行。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

——《国语齐语》

“未吾亲”即“未亲吾”。宾语“吾”放在动词“亲”前。

④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

(译文:疯子伤害人,没有人怨恨他;小孩子 骂了老人,没有人憎恨他。)

——《准南子·说林》

“莫之怨”即“莫怨之”(没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没有人恨他)。宾语“之”用在动词“怨”和“疾”前。“莫”是带否定性的无指代词(“无指代词”亦称之为“不定代词”,是汉语词类划分体系中代词的一种,指没有确切指定对象的代词。)。

如果还带有助动词作状语,在古文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词序:

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译文:天下的大国的君主也没办法防御他。)

——《国语齐语》

⑥非子莫能吾救。

——《战国策中山策》

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助动词“能”与动词相连。后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助动词“能”不与动词相连。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如:

①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译文:那(被尊为)天下人之父(的人)都归附了,那么他们的“孩子”还能到哪里去呢?)

——《孟子离娄》

焉”作疑问代词“何”解,指代处所。代宾语,放在动词“往”前。“焉往”,即去哪里。

②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译文:泰山快要崩塌了么?那么我又该瞻仰什么?)

——《礼记·檀弓》

“安仰”即景仰什么。安”指代物,作宾语,放在动词“仰”前。

③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何忧何惧”即担忧什么,惧怕什么。何”指代事物,作宾语,放在动词”忧“和”惧“前。

④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译文:但是尧舜不能复生,由谁来判定儒墨两家哪个是诚实的呢?)

——《韩非子·显学》

”谁使”即“使谁”。“谁”指代人,作“使”的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果在带有助动词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两种不同词序表达。

⑤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臣实在没有才干,又敢埋怨谁呢?)

——《左传成公三年》

⑥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

上面例子中“谁敢怨”和“敢谁怨”都是“敢怨谁”的意思。但前者助动词“敢”直接放在动词“怨”前。后者则不直接放在动词前,在古文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

3、借助“之”、“是”、”焉“将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①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译文: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贤之用”即“用贤”;“能之使”即“使能”;“劳之论”即“论劳”(论赏有功的人)。

②愎谏违ト,固败是求,又何逃焉?

(译文:不听劝谏,违抗占卜,本来就是自取失败,为什么又要逃走呢?)

——《左传僖公十五年》

“固败是求”即“固求败”(本来是自求失败)。

③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译文:我周朝的东迁,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

——《左传隐公六年》

“晋郑焉依”即“依晋郑”。有时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组成“唯……之……“、“唯……是……”的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排他性。例如: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

——《庄子达生》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知道蝉的翅膀)。

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译文: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左传襄公十四年》

“唯余马首是瞻”即“唯瞻余马首”(只看我的马头所向)。这类格式,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一些残迹。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有时其中的助词“是”可以省去。如:

⑥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

(译文:你将要夺取他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只管听从秦的命令吧。)

——《国语·晋语》

⑦上栖会稽,下守海宾,唯鱼鳖见矣。

——《吴越春秋》卷一

前例“唯秦所命从即“唯秦所命是从。后例“唯鱼鳖见”,在《国语·越语)中正写作

后唯鱼鳖是见”。

在反句中,为突出宾语,加强否定语气,也往往在用助词“之”帮助,提前宾语,组成”何……之……”的格式。例如:

⑧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译文:君王一人的祭祀虽然很丰盛,又能求得什么福呢? )

——《左传桓公六年》

“何福之有”、即“有何福”。

⑨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

——《商君书·更法》

“何古之法”即“法何古”;“何礼之循”即“循何礼”。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

①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雨谁与语。谚曰:谁为为

之,孰令听之?

(译文: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

——《报任安书》

“谁与”即“与谁",“谁为”即“为谁”。“谁”分别作介词“与”和“为”的宾语,放在介词前。

②是障其源而欲其流也。水奚自至?

(译文: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

——《吕氏春秋贵直》

奚自”即“自奚”(从哪儿)。“奚”作介词“自”的宾语,放在介词前。

以上两例中,“谁”、“奚”都是疑问代词。古文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

放在介词前。再看下面例子:

③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

(译文:鲁国经常进攻我国,我国快要灭亡了。我国不能进贡财礼,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左传昭公十三年》

“鲁故之以”即“以鲁故”(因为鲁国的缘故)。

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译文: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左传僖公四年》

“不穀是为”即“为不穀”(不穀,不善。诸侯谦称。)

以上二例是为了强调宾语而用“之”等助词作标志,提到介词前。如果要强调介词

是“以”的宾语,则常常直接放在介词前,不必用助词帮助。例如:

⑤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译文:如果晋国君王白天来,那么臣妾就晚上(自焚)死。)

——《左传僖公十五年》

“朝以人”即“以朝入”(在早晨进来)。“夕以死”即“以夕死”(在晚上死)。

⑥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是以泣”即“以是泣”。“是以”在古文中已成为一个固定词组,与“因此”相当。

介词“于(乎)”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放在介词前,但较少见。如:

⑦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译文:夏启于是沉迷于声色娱乐,在野外宴饮。)

——《墨子非乐》

“野于饮食”即“于野饮食”(在野外饮食)。

⑧“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

“乎”是介词,跟“于”相当,“恶”与”何”相当。“恶乎”在古文中也成为固定词组,意思就是“于何”。“恶乎长”即擅长于哪方面。

5、一些作宾语的代词,不需要任何条件直接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如:

①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民众都唯你俩是看。)

——《诗小雅节南山》

“尔瞻”即“瞻尔(望着你)。

②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译文: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

——《孟子·告子》

“自为”即“为自”。

熟读三代两汉之书的韩愈也注意到古文这一语言现象,并大量加以模仿。如:

③度,惟汝予同。

——《平淮西碑》

“予同”即“同予”。

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送穷文》

“汝嫌”即“嫌汝”。

在远古时期,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可能是一种正常词序。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到周秦时期这种词序只有一些残迹了。而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的现象则一直保留到现代,如“自卫”、“自救”、“自慰”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