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何捷:走出低段语文教学套路(你不妨试试这“新三步”丨关注)

句子大全 2023-08-03 02:26:01
相关推荐

- 这是 好老师 2021年的第219篇文章 -

统编低年级课文怎么教,才能不流于形式,并且指向素养?名师何捷以《雷雨》一课为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真正乐趣,探索文字背后的思维秘密,需要“新三步”!

《雷雨》一文通篇不长,不如全文展示,以便后续阐述时对照理解。

这篇短小的文字,居然分为8个自然段。按照雷雨来临之前,雷雨来临之时,以及雨停之后的顺序,描述了雷雨发生的全过程,让读者在文字中看见瞬间万变的奇丽景色。

8个自然段,如何安排?雷雨之前写了三段,景物变化又多又快。如:乌云压下来,树枝乱摆起来,蜘蛛垂下来,蝉不叫不动,闪电亮起来,雷声响起来……雷雨来临之时,写了4个自然段,景物变化依然又多又快。如:雨越下越大,树和房屋看不清,之后雷声变小,雨变小,天变亮,空气变得清新……雷雨之后,却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写的内容很丰富: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彩虹挂起来,蜘蛛回来了,池水涨了,青蛙叫了……

按照这明晰的顺序,很容易解决课后核心练习——关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些“明摆着”的状态,在设计与执教中,老师很容易就流于形式了。例如,常见的上法是:

1.让学生朗读,之后区分变化的三个版块。

2.分版块块,进行字词理解和朗读指导

3.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

在内容上重复演绎,强调那些从文字表面“一望便知”的结果,难道就是我们的教学需求?也成为我们的低段教学样板?

当然不是。低段教学,也要向往高阶思维,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感受学习的真正乐趣,探索文字背后的思维秘密。

依然从问题入手:作者写雷雨的变化,变化背后,藏着什么规律?到底要通过变化的文字信息的捕捉,发展什么样的思维,形成什么样的素养?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欠缺考虑这些问题。实际上,雷雨中的变化,有两个特点:其一,变化多;其二,变化快。

比如,在雷雨来临之前,作者观察到的变化有:乌云、树叶、风、蜘蛛、闪电和雷声。各个变化来得又快又急,因此,作者结合着观察过程,用非常简短的文字,用快速切换的自然段,短促、简洁呈现。每个自然段中,少则一句,多则两句,简单明快。为什么?因为变化太多,太快,不这样写,记不过来。

文字背后藏着的观察和写作的秘密,暴露无遗。在雷雨中的部分,变化的多与快,也一样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两个部分7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并发现这一特点。

雷雨后的变化,也很多。例如,写到了太阳、彩虹、蝉、蜘蛛、池水、青蛙,但却只有一段话。为什么?仔细读,一定多读几遍,既可感受到文字中体现出的“缓慢而又温情的节奏感”。雨后,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是优雅的,即便可见的变化,依然那么多。因此,这个版块的变化规律可以归纳为:变化多且变化缓和。

这样的变化规律背后,藏着怎样的写作密码呢?

其一,作者观察的有序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不用赘言。

其二,作者的观察习惯也能被发现。从短促的1-7自然段中,我们发现作者几乎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怎么变就怎么写,变了什么就写什么。一切都是在瞬间予以捕捉,予以记录。所以,不怕变得快,变得多,只要一变,就记录,就能把变化写清楚。这一文字背后的写作密码,应该让学生知晓并初步理解。

其三,同样在观察中,心情决定了结果。有一种观察时的优质心态叫——心情舒畅。心情舒畅了,一切都能写得很顺畅,很从容。就像雷雨后的场景,作者缓慢地、全景式地“扫描”了眼前的所见;逐一地,有条不紊地转化成同样美丽如画的文字。句子依然短小、单一、简单,“出来”“挂”“叫”“爬”“满”“叫”等几个普通也精准的动词,将看似静态的画面写出几分局部的动感,让画面整体呈现雨后静谧、和谐的优雅之美。

心情舒畅,使记录的状态也不一样。

那么,这样的解读结果,如何转化为教学中的设计呢?设计,才能让低段学生体会这些妙不可言之处。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从助学系统入手

直接从课后练习入手,让学生通过自由阅读,做好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版块区分。划分版块,大致了解课文结构。

第二步:三步走,深入学

所谓“三步走”,就是学习时的三步操作:检索——聚焦——朗读。

检索:寻找在雷雨发生的不同时间段,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聚焦:在检索的基础上,关注作者写得如何。例如:乌云“压”下来的“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垂”等。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欣赏,感受景物写作生动、真切的效果。

朗读:低年级语文学习,朗读时毋庸置疑的重点。通过朗读,除了培养语感,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爱上语文之外,还有助于让学生发现:作者写出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很多句子,读一读,其意自现。例如“满天的乌云,黑压压的压下来。”在朗读时。突出重音“黑压压”与“压”,自然就能理解关键的词。

检索——聚焦——朗读,三步教学法就形成了对“写了什么”写得如何”“写出了什么”“写得怎么样”的层层递进理解。

第三步:整理归纳

在把握基本信息之后,还要对所学的结果进行整理、归纳,这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思维介入的需要。

归纳的步骤为:

第一,再次理清顺序,这很容易完成;

第二,寻找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雷雨前,作者写得又多又快,景物多,变化快;雷雨中,依然延续快与多的写作节奏;而雷雨后,写的景物依然很多,但是句子读起来却感觉节奏缓和,没那么匆忙了。

特别是在“雷雨后”的片段学习中,总结归纳的时候,可以更多让学生融入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感受,加深理解。

例如,生活中遇到雷雨,当黑压压的乌云散去之后,当如注的暴雨停息之后,当我们看到天边的彩虹之后,听到耳边的蝉鸣之后,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让学生回忆、感受、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心境,让学习成为联通作者、文字和读者的桥梁。

简简单单的课文,深度的备课带来深度的学习。低段语文学习,不能仅在字面打转。骄傲是应该带着学生深入文字背后,去还原作者的写作实景,去发现作者当时是如何观察的?当初又是怎么写作的?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文字,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低段语文学习,不要求尽快获得怎样的成果,但要坚持的是——培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不断深入学习的意识。

来源 | 语文榕,作者何捷

责任编辑 | 李孜

点分享

点点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