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里面解释错误的九句话

句子大全 2023-08-03 03:15:01
相关推荐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里面的经典,历史上有很多人都解释《论语》,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论语》。

我小时候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气功,二十多年的气功修炼不仅给我带来了健康,还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喜欢从养生的角度去审视生活。当我重读《论语》,对《论语》的理解和在学校学习的不一样了,感觉用养生的角度去解释《论语》,以前不理解的部分内容也豁然开朗。

用养生思维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能更加全面的解读经典,更接近真实的孔子。

《论语》(为政第二)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通行的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一直保持恭敬和喜悦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子弟们代父母效劳,遇到酒食,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孝了吗?

对“色难”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要对父母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重要,另一种解释是要让父母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最重要。这两种解释都对,但是不全面,两种解释加在一起更贴近孔子的原意。

孔子认为最大的孝是让父母快乐,而不仅仅是让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让父母得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让父母开心才能让父母更加健康长寿。

《论语》(公冶长第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通常这样翻译: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粪土打的墙不可以粉刷,对于宰予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孔子又说:以前我对于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由于宰予,我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仅仅是白天睡觉值得孔子这么严厉的多次批评吗?有人认为是孔子讨厌宰与这个学生,找借口批评宰与,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的心胸不会那么狭隘。

孔子对学生很宽容,没有孔子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课的记载,在孔子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还可以静坐,孔子都视而不见。为什么偏偏批评宰予白天睡觉,还批评了多次。

孔子对宰与昼寝如此生气,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孔子家语.曲礼》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孔子问其所疾,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如果是没有病或者是因为斋戒,君子是不在白天睡觉的,无故白天睡觉,那最大的可能是生病了。

宰与白天睡觉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当受到严厉的批评。

《论语》(公冶长第五)里面还有这样一段话。

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这样重要的祭祀器具。”

这段话都认为孔子是在称赞子贡。

深入研究孔子说过的:君子不器,还应该有这样的理解:一个人不管是什么器,那他就已经不符合是君子的标准了。

子贡即便是瑚琏这样重要的礼器,但仍然还是器,那就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

按照孔子区分人的标准,极少数人是君子,大多数人都还是小人。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孔子是在批评子贡,或者说是在点拨子贡。让子贡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要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改掉自己的小人作为。

孔子对学生的批评也是很讲究艺术的,很少直接去批评学生。

在孔子看来小人不是什么坏人,能从小人修炼成君子是很难的。

《论语》(乡党第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寝不尸,居不容。

这句话通行的解释是:睡觉的时候不宜直挺的像尸体,在家不要还保持严肃的表情。

这句话重点需要解释的是“尸”字。

尸位素餐是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比喻占有职位而不工作做的人。

古代祭礼中有一个人代表神像端坐一动不动,就是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

《尚书》中的“太康尸位”的尸字和《论语》中的“寝不尸”尸字意思接近,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尚书》是孔子编写的,在编成《尚书》后,孔子曾把它用作自己教学的教材。

寝不尸的尸字解释为一动不动更合适。从养生的角度解释这句话就是:睡觉要不断的变换姿势,不要一动不动,不要从开始睡觉到起床一个姿势,这样不利与养生;在家要保持愉悦的表情,让自己养生,让家人开心。

《论语.乡党》有这样一句话:割不正不食。

这句话传统的解释是:切的不正确的肉不吃。

这样解释感觉孔子是一个追求精致生活的美食家,似乎还有点强迫症。

文言文为了简练会把字颠倒过来说。

这句话面的“正”字的解释很关键,“正”的解释的含义决定着这句话的意思。

古人的正和政是通用的,“政”代表的是道,正就是要合乎道。正道是大家熟悉的词,正就是道,这里的正也应该解释为符合“道”,“不正”应该解释为不符合道的食物。

这样解释“割不正不食”就合理了:不符合道的肉就是割好了、做好了,也不吃。

《论语》(泰伯第八)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通行的解释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段话有不同的解释也可以理解,古人写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同样一句话,不同的断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这是人们通行的断句。

这句话还可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孔子说:对于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对于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

按照孔子的养生思想来选择的话,后面这个断句更符合孔子的思想,让老百姓心情舒畅是孔子追求的目标。

礼乐治国就是为了让人民快乐,孔子不可能去做让人民不高兴的事情。

《论语》(述而第七)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通行的翻译是: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这句话的翻译有分歧,分歧就在对“束脩”的解释上面。

主流的解释还是认为束脩指的是肉干,孔子是很注重礼的,给孔子送肉干是很重要的拜师礼节。

解释这句话就需要先了解孔子吃什么?不吃什么?

在第十章《乡党》有这样一句话:沽酒市脯,不食。市场上买的酒和肉干,孔子不吃。

这句话说明孔子是不吃市场上买的肉干的,那学生送肉干孔子会吃吗?谁能保证学生送的肉干不是从市场上买的。

束脩指年龄比较合适,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的时候,行束带修饰之礼。

那这句话就是这样解释:十五岁以上的人,就可以被录取,都可以做我的学生。

《论语》(宪问第十四)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通行的翻译:原壤伸开两腿坐在地上等侯孔子来。孔子看到说:你年少时不谦逊也不友爱,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传述的贡献,现在这么老了还不死,真是伤害了做人的道理。说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话很讲究方式方法,对其他人就更注重礼了,孔子说的这段话却很难听,并且还动手打了原壤。

原壤是一个普通人,是孔子的发小,因为和孔子有交往在《论语》上留下名字。孔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可以理解,对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要求如此高,又打又骂是不是太苛刻了。

如果能做到孔子说的:小时候照顾、教育好弟弟妹妹,长大以后还有让人称赞的品德,那至少也应该是贤人了。

孔子那么多学生能成为贤人的也没有几个,按照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有点过分。

原壤坐的时候把腿叉开,在现在人来看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一个人的习惯,孔子有必要发那么大的火吗,还用棍子敲原壤的腿。

这是《论语》记载的孔子唯一一次动手打人。孔子为什么对原壤生气,原壤夷矣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孔子生气的原因。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跪坐更符合养生,要求跪坐就显得重要,现代的人很少席地而坐,所以现在人对原壤夷俟感觉没有什么错误。

正确的坐姿对健康非常重要,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人体驼背、近视眼、偏头痛、脊椎病、颈椎病等。

《周礼》中已经把跪坐形成了礼固定下来,孔子也非常重视跪坐,还对没有跪坐的童年小伙伴不惜动手打人。

这段话用现在通俗的话可以这样翻译:你小时时候没有招顾好你的弟弟妹妹,长大以后干一些让人不能说好的事情,你这个老不死的东西。这段话重点是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原壤叉着腿坐,孔子路过用拐杖敲了原壤的小腿一下,提醒他这样坐不合乎礼,也不养生,把腿收回去。

《论语》(阳货第十七)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通行的翻译:孔子说:“我将不再有所言说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言说,那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言说呢?四季照样在运行,百物照样在生长。天又何尝言说呢?”

这段话这样解释感觉不是很全面,孔子说自己想不说话,应该是理解为孔子准备在一段时间内不说话,不是以后都不说话。这样解释感觉这句话就可以解释通顺了,这样更合乎逻辑。

在一段时间内不说话现在叫闭关,闭关是一个后来才有的名词。

闭关就是闭塞关口,不跟外界往来,独居一处,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闭关可以进行高深层次的思考与修炼,使得内力和思想境界得到极大的提高。

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闭关这个词汇,孔子的这个行为和闭关修炼是相似的,也可以认为孔子是准备闭关修炼。

用养生思维来解释《论语》,有人会认为这样解释《论语》不全面,这可以当做解释《论语》的一种方法,如果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去重温经典,也算是达到目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