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渊欲放弃高句丽 裴矩宣讲历史课(醒悟后唐丽关系进入蜜月期)

句子大全 2023-08-09 04:45:01
相关推荐

上回我们说到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均遭败绩,还搞得天怒人怨,让隋朝加速灭亡。当隋朝土崩瓦解之际,出身北周关陇贵族的李渊起兵于晋阳,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杨侑虽然当了皇帝,但不过是个傀儡,李渊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时机不成熟,等到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后,李渊立马逼杨侑退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即唐高祖。

唐朝立国之初,刚刚经历了隋朝末年的动乱,经济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经济。国内窦建德、刘武周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还未清除,周边也不安宁,契丹、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经常袭扰唐朝边境。此时唐朝的国力还不及隋炀帝大业初期,唐朝初年可谓内忧外患。而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继位后,为缓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贡,与唐修好。

面对高句丽的投怀入抱,其实唐高祖李渊开始是排斥的,对于是否接受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有疑虑。因为面对高句丽这样一个虚情假意的形式上的臣属,当它恭顺的时候还好,当它叛逆不听话的时候,还要维护宗主国的地位和尊严去征讨,势必造成国家的负担,隋炀帝不就是这样葬送了隋朝吗?

《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尝谓侍臣曰:“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娇贵,但据有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即为诏述朕此怀也。”

从中可以看出,高祖言语比较隐晦,有放弃与高句丽之间宗藩关系的想法,为了要高句丽臣服,隋朝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

但高祖的想法立刻被大臣们给堵了回去,其中侍中裴矩、中书侍郎温彦博的反应最为激烈。

裴矩前面说过,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战略家,经略西域,分化突厥都是其大手笔。隋炀帝时期他就力促隋炀帝收复辽东,

此刻仍然坚持己见。裴矩、温彦博认为:“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对列星,理无降尊,俯同藩服。”意思就是说辽东之地在魏晋之前就是中国的疆域,不能放弃,如果放弃,四夷诸国如何看待我大唐,如何令他们乖乖臣服,放弃高句丽还会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进而瓦解以唐王朝为中心的宗藩关系。高句丽周就属于中国、隋文帝、隋炀帝不放弃,你李渊也没有理由放弃。

经这两位高人一指导,唐高祖李渊醒悟过来,继续维持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高祖采取的是以“和”为贵的政策,这也是唐朝当时的内外形势决定的。

首先是唐朝刚刚建立,国内局势不稳,人口锐减,外部势力虎视眈眈,契丹、突厥和奚等少数民族屡屡犯边,这些马背民族个个骁勇善战,对唐朝的威胁程度远超过高句丽,唐朝不得不将精力放在防备它们身上。

突厥更是觊觎中原,扶持国内割据势力窦建德、刘武周和梁师都等,对唐朝来说是心腹之患。内剿家贼,外抗戎狄,还要休养生息,恢复受到战争重创的社会经济,唐朝非常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隋朝时,高句丽就跟突厥来往密切,令隋炀帝很是恼火,如今突厥的力量更加凶悍,对唐朝的威胁最大,唐朝不得不分出相当大的精力来应对。

再就是高句丽国力和战争能力,令唐高祖不敢小觑。高句丽不是一般小国可比的,甚至比突厥这些游牧民族还要难对付。

高句丽经过长年的扩张征战,疆土广阔,它又是一个游牧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政权,即擅长骑射,又可以像中原农耕民族一样善于守城。

其农业人口从西汉以来就不断翻番,由 20 万增加到 350 万以上,常备军就有几十万。兵员素质高,因为从小习武,骁勇善战,能三次抗住隋军的进攻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唐高祖是想维持良好的宗藩关系,也得高句丽配合不是,正好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也非常积极发展唐丽关系,于是一拍即合。

其实高句丽面临的形势也不比唐朝好多少,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隋朝虽然四次大举兴兵征讨高句丽未能令其真心臣服,但战争的的破坏力同样使高句丽损失惨重,痛苦不堪。中原王朝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对其产生了极大的震慑力,如果再与中原王朝打下去,迟早会亡国灭种,所以荣留王高建武在唐王朝刚刚建立,就急切地与唐朝建立了宗藩关系。

据《旧唐书·高丽传》记载:“武德二年(619),遣使来朝。四年(621),又遣使朝贡。高祖感隋末战士多陷其地,五年,赐建武书曰:‘朕恭应宝命,君临率土,只顺三灵,绥柔万国。普天之下,情均抚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既统摄辽左,世居藩服,思禀正朔,远循职贡。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诚恳,朕甚嘉焉……但隋氏季年,连兵构难,攻占之所各失其民。’”

可以看出唐丽关系互动较为频繁,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放回了隋军伐高句丽时虏高句丽人,作为交换高句丽也放回了隋朝俘虏万余人。

高句丽荣留王前期非常积极学习唐朝文化,“武德七年,高建武遣使臣入唐请求颁历”,“武德八年,高建武遣人入唐,请求学佛老教法,帝许之。”高句丽请求颁历,学习佛教礼法,这样的好学生,唐朝自然也是愿意教的,为了教育好这个学生,还派遣佛、儒、道的大师到高句丽讲经,高句丽学到了知识,引进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同样得到了发展,唐朝也做到了教化“蛮夷”的目的,唐丽关系这一时期可谓是难得的蜜月期。

对于朝鲜半岛,唐朝不仅册封了高句丽,也同时册封了新罗和百济。“(武德)七年(624)春正月己酉,封高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唐高祖的用意是令三者互相制约,对他们一视同仁,将高句丽王的爵位再一次变为了郡王而不是之前隋朝所册封的王爵,只有三者力量平衡才最利于唐朝边疆的稳定。

总体而言,唐高祖时期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是较为融洽的,这与唐朝和高句丽双方都渴望和平,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经济的大方向是分不开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后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后期亲征高句丽,狠狠地惩罚了一下高句丽,让高句丽见识到一代雄主统帅的大唐帝国的战力,不是隋炀帝时期可比的。

那么唐高祖李渊能将唐丽关系经营得友好融洽,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反而不如唐高祖李渊?其实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态度初期也是友好的,为什么唐太宗后来非要用武力征伐高句丽呢,发生哪些事情让唐朝和高句丽的关系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我们下回分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