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白想入仕结果不如意 睡不着写下四句诗(主旨就三个字:想家了)

句子大全 2023-08-09 05:44:01
相关推荐

故乡,是诗人笔下的月亮——

如袁枚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是异乡人眼里的夕阳——

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觏(gòu)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在文学家的思维领域里,故乡的意象千变万化,可为月亮,可为夕阳,可为邮票,可为大雁,可为柳枝,可为秋风……

本期“诗词宣”要讲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李白将故乡的意象融入深夜陌生人的笛声中,借此触发游子的乡思共鸣,其实简单三个字就能概括本诗主旨,那就是——想家了!

诗词在线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唱诗背诵

诗人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异常浪漫,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求道。25岁出川远游,曾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继续远游;后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三年后因遭受谗言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加入永王李璘墓下,后永王被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因国粮问题,唐玄宗时常往返于长安和东都洛阳,公元736年之后唐玄宗才久居长安。李白之所以去洛阳游玩,很可能是求仕。而这首诗极有可能是李白求仕无果,夜深人静想到自己故乡,才随即写下的。

诗词赏析

标题《春夜洛城闻笛》点明时间——春天的某个夜晚;地点——洛城,即东都洛阳。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和“暗”突出声音的突然性。诗人夜深无眠,或站在客栈的楼上,或躺在客房的床上,不经意一曲由笛子吹出的乐曲传到了他的耳朵里。笛声优美,却不知道从何处传来,吹笛者是谁,所以牵动着诗人的好奇心。

接着,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渲染笛声,同时,进一步交代夜深人静。正因为静,诗人才能清楚地听到笛声,也正因为静,笛声才能融入春风吹入洛阳城千家万户。笛声真的能让整个洛阳城的人听到吗?肯定不会!李白的诗词素来以浪漫著称,这里一个“散”字将声音这一介质的特性描摹得细腻、可感。“散”表示由聚集到分离的状态,笛声散入春风,二者完美融合,春风可以吹满洛城,那么融入春风的笛声必定也会像春风一般飘散到整个洛城。借春风写笛声,为下文展开思乡之情的描述作铺垫。

这吹笛人也许和李白一样是异乡人,不经意吹奏出令闻者伤心的曲调,饱含思乡的惆怅韵律,竟让诗人听出《折杨柳》曲的味道。《折杨柳》是古代笛子演奏的曲子之一,故诗人听到笛声之后想到故乡,才会发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

这里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公元734年和735年正是唐玄宗准备长期定居长安的前夕,当时唐玄宗尚在洛阳,或许李白正是听闻这个消息才匆匆赶到洛阳,希望通过机会得到宣宗赏识,可能也请别人帮忙推荐过但效果不理想,没有如愿以偿进入仕途。考虑到自己年已三十,奔波洛阳却一无所获,深夜难眠,突然听到《折杨柳》,思绪万千,想到故乡,所以写下这首名篇,总结这段人生经历、苦辣酸甜。

整首诗紧扣“闻”字,诗人通过不知何人吹奏的笛声,抒写自己听到之后的感受,借助想象和夸张,抒发思乡之情。感情真挚,令人回味。

文学积累

为什么“折柳”会和送别、思家联系在一起?

《诗经·采薇》中有这样几句诗:

《采薇》讲的是周懿王时期,国力薄弱,常被附近几个国家压制。彼时,一个叫猃狁(xiǎn yǔn)的国家袭击周朝。一年轻人为报效祖国,毅然投入抗击猃狁的战斗中。他随军出征,一整年都没有回家,心里充满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采薇》这首诗前几段写的是战争的场景和对回家的渴望,最后回忆昔日参战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如今等到战争结束再回家早已“雨雪霏霏”,如此强烈的对比,怎能不让人感慨?

“杨柳依依”这一细节,不知道打动多少后代人。而后因为“柳”和“留”谐音,加上古时交通工具多为小船,送别时会在岸边,倘若春天岸边定会“杨柳依依”,随手折下一枝柳条送给友人,不仅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而且充满诗情画意,让人顿生离别惆怅。唐朝时,人们渐渐形成习惯,折柳也成了送别和思念故土的代名词。

#月是故乡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