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老庄说三国:文人的摧眉折腰(从来是伟人襟怀的最佳注脚)

句子大全 2023-08-11 06:25:01
相关推荐

品读三国,回味历史,欢迎大家右上角关注老庄,每天分享原创文章!

虽说“风骨”听上去像是个很硬朗的词语,但用在文人身上,却往往不大能用来形容他们的品格,而只局限于文风上。因为,在中国自古至今的文人中,真正有“风骨”的硬骨头,实在是不多。但是,除了少数实在是不像话的被人们唾弃之外,我们面对大多数软骨头文人的故事,倒也是津津乐道——只不过,主角不是文人自己,而已。

陈琳,字孔璋,东汉末年才子,“建安七子”之一。先后在何进、袁绍的幕府中任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文案秘书,专门负责一些起草、润色书信文稿之类的任务。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方著名的《讨贼檄文》,便是出自陈琳之手。通过这篇檄文,我们来看看陈琳的才学如何。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开篇立意的句子,就无比精彩。曹操向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道德正统和政治权位的制高点,袁绍在和曹操的斗争中总是在这上面棋慢一招。现在袁曹要开战了,陈琳眼见政治正义性不在自己这方手里,干脆把一切关于正统、忠义的概念统统撇开,用“非常”两个字弥平了所有的劣势。这两句话的号召力,简直不亚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陈琳,有眼光,有见地,有才情!至于后文颠黑倒白、指鹿为马、贴金构陷的本事,则是任何一个耍笔杆子的人的必备技能。只不过,陈琳有些句子,构思实在是太过巧妙。他说曹操的父亲曹嵩“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画面感、讽刺感极强。

他说曹操“好乱乐祸”,语极精炼。他说曹操“毒施人鬼”,说曹操治下的老百姓“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说朝廷百官“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夸张之极,又生动之极。

他说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门挖坟掘墓,“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无论诬陷与否,这个创意让人捧腹,值得先给个82分,再附加个666。直到现在,盗墓者还往往以“摸金校尉”自居,便是源于陈琳的文章。

一篇檄文,不仅扯平了袁曹双方的政治位分的差距,更是将曹操祖孙三代骂了个遍,拿脏水把曹操泼了个透心凉。照理说,辱及先祖,这在古代是不死不休的深仇大恨,曹操就算是把陈琳剥皮抽筋了,也不为过。

结局呢?陈琳轻描淡写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把锅往袁绍身上一甩,就让曹操饶过了他的性命。曹操还继续重用他,换来了陈琳后半生的死心踏地。从这个角度看,代表了“风骨文学”的陈琳,本人却并不算得什么硬骨头;但是没人在意,没人指摘。因为所有人都被曹操的宽宏举动所感染,压根懒得关心你陈琳是个什么样得人了。

史书和演义给这个故事加了戏:陈琳的檄文传到曹操手中时,曹操正患头风,头痛不已;等到读完了陈琳的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瞬间痊愈了。电视剧给这个故事又加了戏:曹操击败袁绍,率军在袁绍墓前祭奠,命令陈琳朗读这篇檄文。他称赞这檄文如剑,让他充满了战斗的勇气与力量,引得无数将士血染沙场——为了展现一代奸雄的豪壮气派。

故事情节越离奇,就越有成为话题的潜质。

总而言之,陈琳活下来了,活下来作为曹操宽广胸襟的见证。后人再提及陈琳,多半只记得他写过这样一篇檄文,后来被曹操赦免。至于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就被大众遗忘在了历史的深处。

陈琳活了,深沉厚重的文学家陈琳消失了。

陈琳活了,一代英雄豪杰曹操,变得越发光芒万丈。

王粲字仲宣,大概是建安七子里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了,被誉为“七子之冠冕”(有孔融死得早的因素在内)。可是,王粲在除了文学史之外的领域,几乎毫无存在感——比做了曹操陪衬的陈琳更没有存在感。

正史记载,王粲其人,文采出众,博闻强记,几乎做到了过目不忘。王粲是文学创作上的佼佼者——写完文章不需要修改润色,就有极高的水平,超过了众多文士精雕细琢的诗文,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腹稿在案。“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前半句说的是祢衡,后半句指的就是王粲。

不仅如此,在那个术数算学还没有彻底衰落的年代,王粲的算术水平也是当世一流的——不需要任何的计算工具,得出答案快速简捷而准确。当时的人们或许惊异于这个才能,现在的我们大概可以见怪不怪:很多小学生都在锻炼的心算能力。

王粲和友人同行时看见一座古碑,读着读着,朋友想要考验王粲,问他:你能背下来吗?毫无准备的王粲当即背过身去,将碑文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王粲围观看人下围棋,过程中有人不小心碰乱了几颗棋子。王粲说他可以复盘,把所有地棋子摆在原来地位置上。周围的人当然不信,把残棋用布盖上,拿出新棋盘来让他摆。结果,他摆出来的棋局不仅和残局一样,甚至和被碰乱前的棋局也是一子不差。

这些神乎其神的事迹让我们瞠目结舌。但是细想起来,超强记忆力的背后是什么?从心算的例子也许我们就能明白。心算并不是一项天赋能力,通过严格的训练,智商哪怕不是很顶尖的人也能做到。同理,现代的科学向我们证明了,所谓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超过了限定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一定不是“短期记忆”的相关天赋,而是契合了记忆者知识结构中的某一块已知领域,让记忆者可以迅速掌握记忆内容的内在规律。天才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商,而更取决于知识积累。

换句话说,王粲一定是具备了极其深厚的文学、数学、围棋的知识,并且自己在这些方面有着很深刻的见解,才能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如此游刃有余。

这样一位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天才,一定是个敏感而脆弱的人。所以他留下了三首《七哀诗》,留下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句子,比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添惨烈。“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他如实地记载了乱世惨景,和所有的建安七子成员一样,他们都不是那种置酒高会、吃喝应酬之辈,无一不是心忧天下,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文人。

可是王粲在普通大众心中又是个什么形象呢?

在演义里,王粲只出场过一回。那个时候他是荆州幕僚,正赶上刘表去世、曹操南征,刘琮被蔡瑁、蔡夫人推到荆州之主的位置上。手足无措之际,傅巽、蒯越、蔡瑁等人都力主降曹,年轻气盛的刘琮犹豫未决,不愿作决定。

正僵持间,“言未已,一人昂然而进曰:‘傅公悌、蒯异度之言甚善,何不从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粲用王熙凤的方式粉墨登场。以《三国演义》特有的介绍人物的习惯,还没等到他正式表演,先将其早年间牛哄哄的事迹一桩桩、一件件展示出来,让人心里有数,知道王粲是位了不得的人物。结果,令人无比期待的大才王粲,口含利剑、舌灿莲花,他的言论一锤定音,终于坚定了刘琮降曹的决心——也就间接害死了刘琮的性命,葬送了刘表十几年的基业。

在《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价值体系下,在前文的新野抗曹、跃马檀溪、三顾茅庐、火烧博望等一系列的情节铺垫渲染下,观众们正欣喜于刘备的有所起色。王粲的所作所为,相当于是把观众们无比期待的崛起中的刘备,给硬生生地摁回了泥里。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登场,他就在所有观众面前,给自己刻下了个洗不去的印记:小人。

不过,即便是小人,他也不会让人记恨太久太深:毕竟曹操太强大了,以一向欺软怕硬的蔡瑁等人的德行,不战而降是早晚的事。王粲的言行,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整个天下的舞台,即将交到诸葛亮、周瑜们的手中;而这位名动一时、一锤定音的高才,则早就被人们遗忘到故纸堆里了。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再次强调一遍曹操的不可战胜——然后显出诸葛亮周瑜的厉害来。

借中国一句老话——枉作小人。事实上,文才出众的王粲并没有被时人骂作小人,也并没有被曹操父子遗忘。他被请进了丞相府,成为了曹氏父子置酒文会、诗文唱和的常客,深得曹操父子喜爱。王粲死时,由于他生前有喜听驴叫的嗜好,曹丕还命全部参加葬礼的宾客,在灵堂前学驴叫——看,又是一个有着奇风雅好的个性帝王。王粲之死,让曹丕得以获取一个,在历史中表现出他具有独特的文人个性形象的绝好时机。

最后再简单说一说另一个人,刘桢。刘桢同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成就仅次于王粲。“终岁常端正”“松柏有本性”正是他的名句。然而他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在一次酒宴上看美女看到直愣眼了——这位美女就是曹丕的夫人甄氏。于是,他被曹操罚去做苦役,留下了一段千古笑谈。

陈琳、王粲、刘桢,他们都是冠绝一时的文人。可是他们被人们记住,靠的却不是诗篇,而是在那些英雄伟人的小故事中,做了个小小的陪衬。曹操的宽容,曹丕的风雅,甚至是甄姬的美貌,这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装点这些英雄人物的“工具”,他们匍匐于权力脚下,就好像匍匐于每一个看客眼前一般。他们伤时悼世的诗文,他们济世爱民的忧心,被大众选择性地忽略掉——反正,不是那个专业的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他们做了小人,做了软骨头,最不堪、最卑微,最能作为注脚衬托出英雄气魄、伟人胸襟的那一幕,被人们铭记,值得人们津津乐道。

不仅是他们,我们看历史上的其他文人,不也是更爱看他们和那些帝王将相扯上关系的八卦故事么?

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私奔,后来被汉武帝宠信,回到老丈人面前显摆的故事;

李白让杨国忠研磨、让高力士脱靴,为唐明皇和杨贵妃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引得君王带笑看”的典故;

柳永和皇帝“且去浅斟低唱,焉用浮名”与“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斗气故事;

周邦彦与宋徽宗同为李师师裙下之臣的争风吃醋;

乾隆皇帝读罢《红楼梦》,笑谓“此纳兰家事”的轶闻……

绝骚绮赋无人问,玉辇金鞍天下知。越是雄才伟略的英雄人物,身边越要有这么几个为其魅力而倾倒的人。而一向以所谓“风骨”自居的文人,一旦倾心侍奉,那更是遂了英雄伟人的虚荣。故而,即便有屈原文天祥之流始终坚持着独立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但作为帝王将相的陪衬和注脚,似乎永远是大多数文人甩不脱的阴影、逃不掉的命运。如果创造了一个民族全部精神财富、情感语言的群体,却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被人铭记,那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最后别忘了点击关注,与君一起煮酒品三国!

(本文观点由“老庄说三国”原创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