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很难吗 孔子在开篇就说出了学习方法(只是很多人没读懂)

句子大全 2023-08-12 07:16:01
相关推荐

在传统文化中,《论语》是很重要的一本书,它是孔子及其弟子日常生活、言论的汇编。

因为是言论汇编,所以《论语》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通俗生动,好像穿越两千年的时间,回到杏林,站在孔子身边,听他跟不同的弟子说不同的话。

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有人说,《论语》通俗而艰深,的确,在那些看似普通的句子里,隐藏了很深的道理,但如果读懂,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个豁达而通透、有趣而活泼的人。

孔子在《论语》一开始,就说出了学习的重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章,这句话是学习《论语》的钥匙,掌握了它,也就能明白孔子是一个多么真实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这是很容易被误读的一句话,很多人在解读时,会翻译成:学习过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复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大错特错。

在校园中随便找一个学生来问:学习过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复习很愉快吗?

他一定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白眼,什么意思你自己体会。

愉快可以假装,不愉快却很难遮掩。

明明不愉快,但偏要装出愉快的样子,这就是人变得虚伪的开始,很多人把这归结为“都是孔子的错,他教人学会虚伪。”

孔子其实很委屈,他说得很明白,只是后世没有读懂,这锅就扔了过来。

其实对这句话的解读,关系到我们一生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就是教我们怎么学习。

学,就是模仿,这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起点——

想一想小孩子们学说话、学走路,都是在对周围人的模仿。

小孩子具有最强的学习能力,因为他心里没有分别心,看到什么都想去学,所以孟子常常讲“不失其赤子之心”。

可悲的是,我们在成长之中,恰恰失去了这种学习的能力,我们开始有了分别心,有了嫉妒,对别人的长处不再是坦然承认并模仿,而是开始对自己不会的东西指责为异端并“群起而攻之”。

当你开始去否定一件事的时候,它所有有用的东西就都跟你无关了。

习,繁体字是“習”,《说文解字》中说“习,鸟数飞也”——

羽翼丰满的小鸟开始学习飞翔,它一次又一次的展开翅膀练习。

所以,习,就是实践,重复实践,直到熟练掌握。

“阳明心学”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传习录》——“传习”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先生讲授的知识(传)我有没有亲身实践过(习)?

所以,王阳明在心学里提到了两条修行方法:一条是打坐(冥想),一条是“事上练”——就是在实践中掌握,只有你自己做到了,才会对这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这样,《论语》中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通过模仿来学习,通过反复实践直到熟练掌握,这时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总会让人开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就像很多美好的被用坏的词语,“朋友”已经成了一个被过度使用的名词。

事物会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当它开始变得泛滥的时候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就像你觉得身边到处是朋友的时候,恰恰是没有了朋友。

“朋”,《说文解字》里说: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

孔颖达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总之,“朋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与你志向一致,兴趣相投。

按照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朋友”,注定不会太多,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相知能几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远方而来,你说开心不开心?高兴不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愤怒,很生气的样子。

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这很容易做到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透明人”效应:即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认为所有人都已经知道。

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我在上课一开始会问:“我要如何才能从这里到百老汇呢?”有人回答说:“沿着第118大街一直走就能到。”我接着问:“那如何才能到第118大街呢?”他们回答说:“往北穿过校园。”我又问:“我怎么才能到校园,哪边是北呢?”他们说:“嗯,从这栋大楼出去就行了。”我问:“那怎么从这栋大楼出去,又该走哪个门呢?”他们说:“直接乘电梯到一楼。”我问:“电梯在哪儿?”他们说:“从这个教室出去就到了。”我问:“教室的这两个门应该走哪一个呢?”

看到了吗,很多很平常的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事情,在对方脑海中,或许并没有确切的概念。

所以我们自认为对方已经知道的东西,其实他并不知道。

反过来讲,对方以为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其实我们也不知道。

——这就是交流中容易出现分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谁对谁错,只是双方了解的信息不对等。

那在别人不了解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够不生气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爹妈在辅导孩子功课时,鸡飞狗跳:爹妈自认为自己讲的这样清楚,你怎么还不明白呢?可是孩子就是不明白;

还有很多业务经理在批评自己手下的业务员时,会很生气的质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是啊,他就不明白。

因为他不是你,你理解的事情,他不理解,这很正常。

所以在这句话里,孔子说到了人与人交流的一个关键点:你要允许别人不知道。

在现代心理学范畴,这种做法有一个名词叫“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如果真的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那就会减少很多交流冲突。

结语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只有这简单的三句话,但这三句话,如果能读懂,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这三句话,是打开《论语》大门的钥匙,只有读懂这三句话,才能继续读下去。

这里是子曰书院,如果你愿意,我们一起学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