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道德经》中耳熟能详的10句话 怎么理解得 (懂才更像中国人)

句子大全 2023-08-13 04:51:01
相关推荐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古文今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

我的理解: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可以去遵行,但那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为什么?

首先,语言是有局限的,再怎样高明的语言文字,都很难形容出道的境界。把道讲出来,也就变成一个有局限的道了,就变得片面了。像我们现在不都这样讲吗?“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无论是任何事物,我们可能只理解了其中一部分,落到纸面上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旦被我们以固定形式讲出来了,那其中的奥妙可能就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所以,话讲完了,大家不要执迷,就是这么一说,理解了“道”的内涵可以去遵照执行,但不要执着于文字,执着于形式,应该根据当下的情况调整和变化,生活中很多错误不都是因为执迷了吗?

比如,有人发文断言说“人一天要喝八杯水”,这真的对吗?我们想冬天和夏天应该一样吗?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吗?阴虚和阳虚一样吗?不应该这么理解。我们知道了多喝水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个道理了,在生活中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去调整,还要视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再比如,我们要到某个地方,你知道了一条路可以到达,但这绝非恒定的一条,你又何苦执着于自己的“道”才是对的,或者认为仅此一条呢?去往这个地方的道路可以有无数条。

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

古文今译: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我的理解:

万物可以被定义、命名,但那不是永恒的名,什么意思?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是好人或者坏人,但这个“名”不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有时候坏人一念向善做了好事,就这个事他是坏人还是好人?有时候好人心生恶念做了一件坏事,那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一个人本身是没有所谓的好或者坏。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万物定义、命名,这叫“名可名”,然后便有了各自的称谓、概念,但那不是永恒的名,所以是“非常名”,可能只反映了这个事物的一部分,无法涵盖它的所有,而且时刻在发生着变化。不要认为我们穷尽了事物所有的本质,什么都了解了。

比如,一个在工作中沉默寡言的人,回到家对老婆和孩子呵护备至,在同事看来他可能是个不近人情的人,但在太太眼里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所以,对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一切事物的称谓、概念都是人为定义、命名的,并非是永恒不变的,换个角度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过于执着,往往会作茧自缚,让自己困于其中而徒增烦恼。

第三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古文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我的理解: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善,那丑和恶也就产生了。不知道什么是丑、是恶,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是善。

比如,天下人都知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是好事、是善事,那说明环境一定已经遭到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反之也是如此,这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亦在不断地变动中。

第四句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古文今译: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我的理解:

无为,就是说有道的人处理事务就像没有任何作为一般,不留痕迹。任凭人或事物自然发展变化,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有为”的效果。

他实行”不言“的教导,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化他人。比如我们说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

第五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古文今译: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圣人无所偏爱 ,对百姓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

我的理解:

天地顺任自然,无所偏爱,不会对某物有所爱顾或有所嫌弃,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效法天地,对百姓无所偏爱、同等对待,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比如,我们常说“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凡事还得靠自己,因为上天看待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有道的人也是如此,不会对什么人或事物特殊照顾,没有偏私。比如,有多个儿女的家庭,只是母亲觉得哪个孩子最弱,或者谁是家里最小的,于是她就更多的关心哪个,最后就出问题了,所以,不应该厚此薄彼。

第六句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古文今译: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我的理解:

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长久久。圣人效法天地,行为没有贪私的心念。

比如,我们一旦有了一定的位置,就有很多的诱惑,机会来得更为方便,往往情不自禁的伸展一己的占有欲。犹如鱼看到了诱饵,可一旦咬了钩,再挣脱可就难了。

有道的人,不因自己的私欲而行事。他“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的意欲和利益摆在后面,而优先考虑更多人的利益,反而能赢得大家的推举和爱戴;”外其身而身存”,能把自己置于众人之外(深陷其中恐难以平心静气,又何以能做到无私呢?),他反而可以有更好的生存状态。我觉得,这是能否成为一个好领导的重要的品性。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为了造福民众而努力做事,所以,有人夸我我也做,骂我我也一样做,因为不存在任何的私心,结果功成业就,内心平静安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成就他的理想生活,完成他的精神生命。

第七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文今译: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的理解:

水善于滋润万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于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说,“利万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则可能会像我们说的“好心办坏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没有错,也许只是我们用错了方法,也许是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

比如,你想救济一个人,他本来是懒的,而非贫穷,你想着去帮扶他,可是越扶越是扶不起来,他觉得反正有人关心我,反正你饿不死我,这就出问题了。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

“善利万物”,是说对万物要有利的、有好处的,这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也是这万物之一。比如有人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可做的事却在伤害对方,或者双方都受到了伤害,那就“不利”了、不好了。

如果我们去救济或帮助他人,而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也不是“善利万物”,有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除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就无所谓好坏、对错。我们说“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正是此理,只有帮助一个人的能力,那就帮助一个人,如果想要拯救社会,那就要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苦痛,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决心,去提升自己拯救天下的能力。

上善的人,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助人成事,“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他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处众人之所恶”,即使功成名就,也像水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功成不居,谦逊待人,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

第八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古文今译: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我的理解: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一般人有一点功劳,往往还没等别人开口,自己就先说了,容易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甚至以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私利。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说,一个人在事情做好之后,要懂得收敛锋芒和意欲,把自己的位置退到后面,以更多人的利益为先,这叫“身退”;功成业就而不自居,不把持,不贪慕成果,这是合于天道的。

第九句话: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文今译: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家庭不和,孝慈才彰显;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我的理解:

道衰微了,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因为,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不免有模拟的成分,甚至是假仁假义。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真到了必须要崇尚仁义的时代,说明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冲突,就会看出:何者孝?何者不孝?如果家庭和谐美满,那么个个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这其间问题就大了。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愿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

同样的,“国家昏乱,有忠臣”,众观历史,出过很多的忠臣义士,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不惧生死。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只要国家国富民强,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上,大家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就不需特别赞美某人是忠臣义士。有句话说得好“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也就是说,当我们特别需要去表彰某种德行的时候,正由于它们特别欠缺的缘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境下,仁义、孝慈、忠臣等美德,就显得如雪中送炭。

第十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文今译: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我的理解:

“人法地”,大地容载万物,生养万物,所以人应效法大地这种“厚德载物”的精神,就像长辈教导晚辈的时候,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地道。

“地法天”,天体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停运转,所以人应效法天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生机蓬勃。

“天法道”,人要效法天道,敬畏天道,或者也叫做天理,落到人心里就叫做”良知“。我们说为人做事不能背离天道,不能违背天理,否则就会有人替天行道,有个说法叫“人在做,天在看。”

最后说“道法自然,这一切原本就是如此的,道以自然为归。当我们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才能和这个世界、天地和谐共处。

《道德经》中的千古名句远不止如此,如果感兴趣,欢迎留心我的其他文字,我们一起学习文化经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