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老崇文最长胡同:打磨厂。还成就了一句歇后语

句子大全 2023-08-21 07:17:01
相关推荐

北京的胡同多到数不清,其中最短的是位于前门外、杨梅竹斜街西段的“一尺大街”;最长的是 “东交民巷”(要是加上西交民巷就更“无敌”了)。这是针对全市而言,其实在“小范围内”也有这种之最,比如崇文区,当然现在已经合区了,属于东城了,所以得在前面加个“老”字。老崇文最长的胡同是哪条呢?就是东、西打磨厂。西打磨厂位于前门大街的北端路东,东起北官园胡同北口儿、与东打磨厂相通,西端就止于前门大街。东打磨厂位于崇文门外大街的北端路西,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止北官园胡同。

查了一下地理资料,显示西打磨厂全长1145米,东打磨厂390米,加一块儿呢,是1535米,合1.5公里多点儿。也许有人说了,这是两条胡同,你给搁一块儿算怎么回事儿?其实打磨厂跟交民巷一样,最初都是一条胡同,后来随着改建才分的东、西。打磨厂在明朝就有了,因为很多手艺人云集于此,以打磨、抛光为职业,所以叫打磨厂。这些作坊专管打磨铜器、铁器等,但以石器居多。直到民国36年(1947)的北平地图上,才将打磨厂分为两段:东打磨厂和打磨厂,以上文说到的“北官园胡同”为界,后来打磨厂又改称西打磨厂,到现在分界线又有不同,中间隔着的是祈年大街。

早先的打磨厂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前门大街,因此老北京有“门见门、三里三”的说法,不仅是老崇文区胡同长度之最,也是老北京外城的胡同里最长的一条。打磨厂的形成,还要追溯到明初,因为永乐迁都,建造新城需要大量石材。北京人都知道,出石材和匠人的地方就是京西南的房山县。当时就有几位房山的石匠来此开了间打磨作坊,后来生意不错,作坊就越聚越多,以至于不再局限于打磨石器,于是得名打磨厂。清朝虽然延续了打磨厂的称呼,但已经有些名不副实,打磨铺子不多了,而是成了综合商业街。

比如大名鼎鼎的同仁堂,制药厂就在西打磨厂,还有著名的“八大祥”之一:瑞生祥,专门给清宫军队做军服的永增军装局,当年有京城四大饭庄之说,其中之一的福寿堂也在这里,到清末民国时期,还有日本人办的明治糖果公司以及民信局等。而东部、即后来的东打磨厂街,则发展成了文化街,出现了很多的书局、年画铺和扇子店。比较出名的有老二酉堂、宝文堂、文成堂、泰山堂和普善印书局等,这些书铺不但经营古版书籍,而且自设作坊,印制各种经史子集;其实扇子铺与年画铺可算作一类,因为他们既卖年画也卖扇子,所以叫什么都行,冬天卖年画儿、夏天卖折扇。

因此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开始,这一段有专门的称呼,叫书画扇子街。尤其清代随着商业的南迁,前门外与崇文门外其实都成了商业繁华地段,而打磨厂是连接两大商业中心的纽带,更与西河沿儿、鲜鱼口儿、大栅栏儿并称为“前门外四大商业街”。据清代史书记载,南城吏目署就在打磨厂,还有玉皇庙、关帝庙、铁柱宫(俗称、本名灵佑宫,祀许旌阳真人)、以及祀鄱阳湖神的肖公堂。再有就是,此胡同也呈现了南城最大的特点:会馆多,当年这里汇集了粤东、潮郡、临汾、宁浦、应山、钟祥等等多家会馆、还有客栈。您知道为什么会馆客栈多吗?

因为离贡院近,今贡院西街、就是长安大戏院那块儿就是当年的考场,进崇文门、走不多远就到,交通便利加上此地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当年进京赶考的举子、以及寓居京师的文人多爱住在打磨厂街,几乎成了来京的“旅店”一条街。等到了民国时期,由于靠近旧北京火车站,因此旅馆、大车店就多了起来,比如后来的长巷三条招待所,就是那时的天达店,打磨厂第二旅馆那会儿叫天友店。解放后第八个年头儿,56年公私合营,很多的店铺作坊都被合并了,有一家叫戴廉增扇庄,有近300年的历史,在老北京非常著名,还有天益扇庄、聚顺扇庄,都是前店后厂经营模式,解放初期也都还在,合营之后就变成了北京工美公司生产扇子和宫灯的车间。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车间还在,现在就不清楚了。那些书局也都合并的合并,搬走的搬走,可惜的是那些出自名家手笔的木匾,在“文革”中成了四旧,被劈了烧火了。解放后成立的打磨厂小学,就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灵佑宫旧址,也就是刚才提到过的铁柱宫;据说宫殿的明柱区别于他处,不是木头而是铁的,是不是真为铁柱就不知道了;此庙在民国年间还做过警察分驻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在东打磨厂;另外,有意思的是,房山窦店砖瓦厂驻京办事处在这里,这可能是与打磨厂的形成源头、与“打磨”二字仅剩的一点儿联系了。

打磨厂的商业逐渐“凋零”,也就西打磨厂的西口还保留着比较繁华的景象,因为红光理发厅、大北照相馆、正阳饭店都在这附近。到如今,打磨厂就彻底“名存实亡”,不但打磨作坊无迹可寻,买卖铺户也基本不见了,而是以民居为主;再有就是盖新世界商场和修祈年大街的时候,先后两次占了东打磨厂的大半条街,所以现在才呈现出东街比西街短得多景象。

对了,说起打磨厂儿,就不得不提那句北京特有的歇后语,叫“打磨厂儿的大夫——懂得帽儿”,因为老北京人在驳斥别人不懂装懂或一知半解的时候,总爱说:你懂个帽儿呀?据说当初打磨厂有个医馆,坐堂的大夫叫董德茂,于是就有了这句俏皮话儿。传闻董大夫还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的学生,不过他在老北京可没他师父那么大名气,却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名字,与打磨厂一起形成了歇后语,从而“名流千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