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荀彧和关羽两人来看忠诚:实在的行动远比想法或语言更有信服力

句子大全 2023-08-22 05:14:01
相关推荐

有人说,曹操的心腹谋士荀彧是大汉的最后一个忠臣。

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来。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世受大汉国恩,胸怀复兴汉室之心,在群雄割据、天下混乱的时候,四处奔走,积极联系仕族救国。在投奔曹操之前,他先是投奔了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绍麾下,希望能辅佐袁绍,助他匡扶起大汉的天下。或许是早早地看出了袁绍的优柔寡断、目光短浅,后来他投向了雄才伟略的曹操,在其阵营中出谋划策,为曹操的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也盼望着曹操能扶起大汉的天下。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彧无论身心都在为大汉的复兴不断努力着。在天子从董卓旧部李傕手下逃出,流落到早已烧成废墟的洛阳皇宫时,荀彧建议曹操效仿晋文公迎回周襄王那样去洛阳迎回天子,以使天子免受逃亡之苦,同时能增加曹操的信服力。这是对天子的忠心。曹操势力强大之后,愈来愈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并在众臣的拥戴下僭越魏王之位,只有荀彧誓死力谏不能逾越礼法。电视剧中甚至有荀彧在白马门前拦二公子曹植车驾的举动,哪怕面对曹操都丝毫不畏惧,无论如何就是不能越过礼法,臣子不能走天子车驾专用的门。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荀彧也没有顺从曹操,带着无奈和伤感从容赴死,足以表明荀彧对大汉的忠心。

但是,我想说的是,荀彧对大汉的忠,其实并非从一而终,或者说,他所谓的忠,只是成全了自己的美名,对于大汉而言,他的忠诚显得很苍白无力,甚至有些“虚伪”。不仅如此,某方面来说,正是他的“忠”,壮大了曹氏的势力,从而加速了大汉的没落和消亡。

他最先提出夺回天子的建议,原话如下: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这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荀彧确实是为了天子着想,希望曹操早点将天子迎回,免得落入其他小人之手。但是另一方面,从荀彧的话中,又能看出其他的意味。他在建议的时候举了“晋文公纳周襄王”的例子,晋文公是谁?春秋五霸之一,不是普通的周朝臣子,即使身为诸侯之一的晋文公当时是真心勤王,但最后却成了天下霸主之一,荀彧既然想到晋文公的事例,难道就不该担心曹操也会成为下一个晋文公吗?同样举汉高祖的例子,表面上看是希望曹操效仿古人勤王,事实上有些意味是在建议曹操趁此机会收服民心和掌握对诸侯的号令,即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牛耳”,威信、势力过大会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这个道理荀彧应该不会不明白。

有人会说,这个时候的荀彧以为曹操还是当初手持刀刃、为国除贼的忠心英雄,但从曹操迎回天子的那一刻,霸道、威胁无不溢于言表,天子、大臣都能看得出来,心细如丝的荀彧会看不出来吗?从第十四回曹操迁都许昌可以看出:

操由是日与众谋士密议迁都之事。……操以是告彧。彧曰:“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兴者。”操意遂决。次日,入见帝,奏曰:“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臣敢请驾幸许都,惟陛下从之。”帝不敢不从;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操引军护行,百官皆从。

迁都这项重大的工作本来是天子和大臣共同商议,由天子自主决定,但是曹操却和谋士私下“密议”。荀彧不仅不对此反对,反而参与其中积极支持迁都许昌,也许他有对眼下天子处境的考虑,但臣子本身私自商议迁都之事本就是不合法度之事,年老的荀彧尚且能义正词严地与曹操硬杠,此时的他为何又不那么守礼法呢?

得到支持的曹操立刻上奏天子,“强迫”天子迁都,天子和大臣都对曹操畏惧,不敢不从,荀彧若在场的话,应该不可能看不出来众人的反应。在此之后,天子在许昌屡次受辱,威严一次又一次被践踏,而曹操的地位又蒸蒸日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曹操心腹的荀彧,如果真的坚守对大汉的忠诚,又怎么可能感觉不到这其中的微妙变化?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荀彧真的对天子的尴尬处境和曹操的对于大汉的态度一无所知,仅仅就荀彧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帮助曹操扩大势力而不是大汉。或者他所心向的不是大汉天子,而是大汉这个朝代,他可以不管现任天子的死活,只要曹操强大后能再度扶起大汉的名号,他就心满意足了?又或是他明知曹操的野心却无力阻止,只能将对大汉的忠诚埋在心底,在曹操手下顺势而为,却又在曹操权倾朝野的时候突然出来毫无作用地阻挠一下,这种忠心未免显得也太苍白无力了吧。

所以,从荀彧的表现来看,他的行动更让人认为他是曹操的肱骨心腹,而非大汉的忠臣义士。尽管很多人认为他对大汉有着强烈的忠心,但我认为,即使有,他表现得也不够明显;即使忠,他的忠对于帮扶大汉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这种忠,停留于想法和内心之上,没有深入到行动当中,远远不够有说服力。

就像男女相处,初期女生容易被巧言浪漫的男孩所吸引,而不喜欢实实在在喜欢从生活细节上去关心人的老实人,然而事实往往证明看重生活细节的人更懂得生活,彼此的关系也更能持久,这就是行动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人说“平淡是真,平淡是福”的道理所在。

《三国演义》中还有另一个实实在在从一言一行上都将自己的忠心表露无疑并被传颂千古的人,他就是关羽。

关羽的忠诚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就一直牢牢存在于周身,历经世事变化也丝毫未减。或许是早期被埋在民间不得发挥自己的本领,一朝被刘备识得,心存感恩便誓死忠心追随。尽管前期的大哥刘备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也攒不起像样的势力,与同期的几个诸侯相比更是微弱到尘埃里,但是关羽就是毫不动摇,默默地跟在刘备的后面,听从调遣号令。

收服徐州一役,曹操设计引起吕布与刘备大战,导致刘备丢失下邳并与兄弟失散,关羽则被曹操诱降。面对曹操上万的兵马,关羽丝毫不为所动,坚持与曹操定下三条约定: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

曹操同意便肯归降,否则即便身首异处也在所不惜,可见他的忠心,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的。

还有,吕布死后,曹操得到赤兔马,打算赠给关羽,以笼络人心,希望能让关羽从心里忘记刘备,效忠于他。可是曹操还是低谷了关羽的忠心,关羽得到赤兔马之后,说了一句话让曹操再次失望:

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

即便得了恩惠,最先想到的依旧是与大哥相会,而不是叩谢丞相的恩德,这样的忠义已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了,能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

后来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不用说,死都不放在心上,区区关隘又怎么能拦得住他对大哥的忠诚。哪怕是后来刘备得到诸葛亮后,与诸葛亮的关系比对自己的兄弟都好,关羽张飞难免嫉妒,却从未对刘备有丝毫怨念,该听从命令听从命令,该整军打仗就立即准备,即使是大哥让自己听从别人的命令,都一一照办。刘备得到关羽,获得关羽的忠心,可以说是其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关羽的忠不仅体现在口头心里,更是在日常的每个行动中时时保持,让人对他的忠生不起半点怀疑的态度。也正是因为他的忠,才被世人成为“忠义无双”的“武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