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毛主席跟黄克诚通电话 说两句话就呛出火(黄克诚:你是错的)

句子大全 2023-08-22 06:16:01
相关推荐

在开国的元勋当中,我们所熟知的是邓小平“三上三下”的曲折经历,但其实,有一个将军,因为坚守原则、不屈不挠,一生之中有“九上九下”的经历,他就是开国大将——黄克诚。

悲惨童年,投身革命

1902年10月1日,黄克诚在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村人,打他5岁开始,就在开始在家帮忙干农活。父亲对他十分严格,稍微有任何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免不了一顿打。在他9岁的时候,他进入了私塾读书,又开始挨先生的打。

可以说,黄克诚就是在痛苦和磨练中长大的,这种童年经历造就了了他后来不怕吃苦,不怕受委屈的性格,在他往后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格外重要。

1922年,黄克诚考入了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这个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的第二年,在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下,黄克诚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那个时候的大多数有志爱国青年一样,黄克诚对于爱国学生运动十分积极,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轻的黄克诚开始走上了立志报国的革命道路。

1925年10月,经过刘寅生和蒋元斋介绍,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黄克诚一下子仿佛犹如新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并将共产主义当做了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1926年,黄克诚加入了广州政治讲习班学习,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革命理论,还进一步学习了军事课程和军事训练。而就在他还在学习的这段期间里,社会上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先是段祺瑞政府在天安门屠杀请愿团的“三一八”惨案;第二是,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进一步掌握了军权,并借机打压共产党;

一连发生的事件,让当时还只是个学生的黄克诚极大的震撼,但这时候的他还缺乏对于革命的认识,对于大多事都只是似懂非懂,他所知道的一点是,中国的革命,绝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但是在眼前有一件事可以让他直接为革命事业做贡献,那就是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担任政治指导员,转战长沙、武汉等地。短暂的军事生涯让黄克诚第一次直面战场的残酷,从此之后,他不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战场上的革命战士。

革命受挫,惨痛教训

1927年,北伐进展十分顺利,但革命队伍内部却出现了问题,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的共产党员遭到了杀害,黄克诚对于这种现状感到迷茫,又很惶恐,最后他只能回到了家乡进行地下工作。

回到永兴家乡之后,为了响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黄克诚也参与了湖南起义,组织武装力量攻占了永兴县城。当地人发起了大举进攻的时候,黄克诚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急忙建议收拢分散力量,便于应对敌人也方便撤退,保留实力。当时的湖南特委李一鼎却一时被胜利蒙蔽了眼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却执意固守县城,甚至大骂黄克诚是“右倾逃跑主义”。最后虽然撤退了,却损失许多干部。这也是黄克诚第一次反对上级的指令,也是他第一次在逆境中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部队撤退之后,黄克诚带领剩下的战士和士兵一起跟随朱德和陈毅上了井冈山,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由于黄克诚身体比较差,所以他主动向上级提出让自己做政治工作比较合适。

在井冈山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组织上又决定把从耒阳、永兴等四个县的农民军派回湖南各个县打游击。这时候黄克诚心里就又在犯嘀咕了,因为他们刚刚才从敌人的手上逃脱,对于湖南现在的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现在就回去不太合适。但这时的他资历尚浅,而且之前就有被批成“右倾”的经历,所以这次他没有贸然提意见,接受了这个指令。

当他带领几百号人回到永兴县城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时候的永兴县城有整整一个团的兵力,而他们不仅武器差,而且还随行着一些老幼妇女,黄克诚提议应该先让非战斗人员自行回家,留下骨干在周围打游击。但由于当时的革命队伍是刚刚建立起来了,还没有做好整顿和教育工作,对于问题的认识严重不足,黄克诚的这一个想法遭到了许多干部的反对,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黄克诚发现在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个人,其他人都已经跑掉了,思想涣散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给黄克诚上了惨痛的一课。随后他只能带了几个人昼伏夜出,最终回到了他的家乡,找到了一座山,潜伏了起来。

痛定思痛,坚守原则

一直到了1928年的10月,黄克诚才来到了上海寻找党组织,在上海度过了几个月穷困潦倒的生活之后,他才联系上了党组织。在1929年里面,蒋介石为了要确立个人独裁的局面,发动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逐渐剪除了各方势力,将国民政府的大权渐渐收揽与自己一人之手。

黄克诚看在眼里,在这期间,他在不断地思考,逐渐的认识到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无数的共产党员流血牺牲,就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在军队里只抓政治工作,却不注重军权工作。而如果没有革命武装力量的之城,政治力量再强,迟早也不过会成为敌人的“俎上肉”。因此,他的心中有了一个更为坚定更加清晰的信念,那就是要回到游击区去,要回到军队中去。

1930年,黄克诚被派到了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6月,中央通过了李立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这代表着“左”倾冒险主义又一次统治了领导机关,计划要把攻占中心城市作为中国革命的关键,还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在当时,蒋介石正处于军阀混战中,无暇顾及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因此这个决定一出,军队和人民无不欢声雀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但是黄克诚没有被假象所迷惑,革命以来失败的经历,让他对于攻打中心城市这一决定始终觉得不够现实,他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红军的力量强大与否是跟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发展密切相关的,以往无论是南昌起义的时候,还是湖南起义的时候,在刚开始的时候军队都有很强大的力量,但是一旦离开了根据地,贸然去进攻大型城市,往往都获得了惨败。虽然现在红军的力量有所壮大,但是跟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比起来,强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上一次他担忧被批成“右”倾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付出了惨痛的教训,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沉默。在平江联席会议上,他直接提出了反对中央攻打中心城市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他遭到了几乎所有会上同志的批评,红三军团政委贺昌用极其严厉的语气命令他承认错误,他反而大声说道:“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服,准备再和你争论20年!”就连彭德怀都劝他:“提了没用不如不说,下一次你少放炮。”他却说到:“这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也不干!”也正是因为如此强硬的态度,他被批成是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随后还被撤了政治委员的职务。

果不其然,之后红军虽然攻打下了长沙,但在敌人重兵反扑之后很快又只能急忙撤出城外,等到第二次攻打的时候,敌人已经加强了防备,红军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而到了1930年年底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率领十万大军杀来,在毛泽东的劝说之下,全军才开始往根据地退却,用“诱敌深入”的方针,粉碎敌人的进攻。

高度近视,险些丧命

随后,在红军的数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克诚屡次出色地完成了指挥任务,但以往大多从事政治工作又有高度近视的黄克诚,在指挥作战期间还闹出过不少笑话,甚至一度因为实力差而险些丧命。

在那个时候,为了躲避敌军的搜查部队和侦察飞机,红军队伍总是夜间行军,可是一到了晚上,黄克诚基本就看不清路了,因此,他往往只能让警卫员用一条长长的毛巾绑在脖子上牵着他走。有一次在夜间行军,黄克诚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一个“战士”突然不走了,于是他就上去拍了拍,边拍还边喊道:“快走啊,怎么停下了!”但是前方毫无动静,反倒是后面出来了战士们的笑声,原来,他拍的并不是“战士”,而是一只骡子。

还有一次,他指挥第三师攻打建宁县城,正在赶往城下的时候,突然被守军发现了,机枪随即扫射了过来,而黄克诚因为看不见,竟然没能察觉,幸亏有同行的战士急忙拉了他一把才幸免于难。事后,别人还调侃他:“人家一看你带着这个眼睛啊,就知道你肯定是个大官,这一梭子机枪子弹啊,就是冲着你这个大官来的。”

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开始在全党推行,在中共苏区,毛泽东受到了排挤,“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又一次在党的领导层中抬头,随即有提出了要“首取赣州”的决定。这个时候,他刚刚恢复了师政委的职务,但还是向中央提出了攻打城市的异议,可惜未能被采纳。

在攻打赣州的过程中,红军组织了多次攻城,但都没能奏效,反倒是己方部队的伤亡越来越大,而且敌军的支援已经渐渐赶来,形势愈发不利。在这情况之下,黄克诚直接找到了彭德怀,并向他建议撤围,甚至当着面直接批评彭德怀是典型的“半立三路线”,但彭德怀知道黄克诚的犟脾气,于是没有理睬他。

敌人的增援部队第十一师一部进城之后,趁着夜色在城墙下打了很多洞口,在半夜两点钟的时候,敌军突然从城里发起了反攻,城外的敌人也发起了进攻,红军一下子处在了腹背受敌的境地。由于战斗发生得过于突然,许多部队又因为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于是只得在原地御敌,黄克诚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奔跑于各个部队说明情况,并主动扛下了责任让部队撤退,这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情况。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使得红军遭遇了严重的损失,最终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期间,黄克诚依旧坚定地向上级反映了应该避免和敌人打硬仗的意见,加上他长期以来都被判定为“右倾”,因此他又一次被调离了部队工作,被派往军事裁判所工作。之后又因为替战士求情,索性连裁判所的工作都被辞掉,这时候的黄克诚已经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了。

不仅如此,有以此,一个领导同志曾经当着他的面毫不客气地说过:“像黄克诚这种人,年纪已经太大了,干不了什么工作,连当个普通的红军战士都不够格。”要知道,当时的黄克诚其实也就三十岁出头而已,听到这个评语之后,黄克诚也不敢再说什么,只能小心翼翼得跟着部队。直到部队抵达陕北之后,黄克诚才重新被启用,并在之后参与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

目光精准,重大抉择

抗日战争开始之后,黄克诚第一次体现了他的眼光毒辣,在经过半个月的调查之后,他发现现在的部队虽然改编时间不长,但是一些军阀习气的作风已经又开始出现了,于是他随即向党中央请示恢复政治委员的制度,很快毛泽东就批准了,黄克诚于是就被调到了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担任政治委员,跟徐海东一起在晋冀豫地区开展游击战斗。他和徐海东一起,先后参与了反“八路围攻”、反“九路围攻”战斗,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晋冀豫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0年8月,黄克诚奉命到达皖东北,跟刘少奇一起整编队伍,并着手部署开辟苏北苏区的工作,跟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在白驹镇会师后,共同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局面,这也成为了华北和华中两大战区的联系枢纽。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他担任苏北军区司令兼任政治委员和苏北区委书记。在任期间,他主张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中间力量,亲力亲为,多次领导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的战斗。并积极开展组织生产自救,减租减息,将根据地很快地恢复到了“扫荡”前的状态。并在1944年开始组织反攻,指挥了高沟、扬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日本投降前,他还指挥了多场战斗,解放了苏北大部分地区。

1945年9月14日,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黄克诚除了感到胜利的喜悦之外,他又一次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日本正式投降不久之后,他急忙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发电,建议中央立即派遣部队到东北建立大的战略根据地。

当时的东北在全中国都有着举国轻重的地位,因为这里有着最为成熟的工业体系,这对于当时武器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来说无疑是重中之重。9月23日,中央在收到黄克诚的建议后,随即令黄克诚带领3万余人进军东北。一路上马不停蹄,跨陇海、渡黄河、穿津浦,终于在11月25日抵达了辽宁,胜利完成了挺近东北的任务,接收了大量的兵工厂和日军留下来的装备,为我军日后打赢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随后,黄克诚就在东北工作,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成熟稳重的将领,但是他那坚持原则,直言敢谏的性格却是一点没变。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即将攻打四平,毛主席电令林彪一定要坚守四平。但是,黄克诚认为坚守是不理智的选择,应该撤退,他就直接去给林彪提意见。林彪没有多说什么,黄克诚就直接发电报给毛主席,没想毛主席却主动打了电话过来说:“坚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面对主席如此肯定的语气,黄克诚却并没有选择让步,而是直接回答道:“即使是您决定的,那也是错误的决定。”毛主席没有在多说什么,他知道黄克诚的脾气,没有在多跟他说什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要知道,当时的毛主席在全党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黄克诚却敢当面直接这么说,而且主席没多说什么就可以看出在当时,黄克诚这种行为是常有的事,这也难怪在后来,彭德怀都不禁说道:“都说我的骨头硬,我看黄克诚的骨头比我还硬十倍。”

黄克诚虽然不像诸多将军一样,在战场上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甚至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政工工作,但是他坚守自己的理念,在党走向歧途的时候敢与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而且在危难之际能够主动承担后果,保护了革命的力量;在很多关键的时刻往往又能提出“直击要害”的战略建议,他对于革命的卓越贡献让他最终超越了赫赫有名的“陈赓将军”,在开国大将中排名第三。

而他的傲傲风骨,即使到了老年也丝毫不减。即使在病危的时候,他还说道: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有人这样评价过他:“别看‘黄瞎子’眼睛看不清楚,他的心里啊,可是装着一副明镜呢!”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与世长辞,有挽词写道————“仰不愧天,俯不怍人!”黄克诚将军当之无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