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和读书的能力)

句子大全 2023-08-23 02:50:02
相关推荐

#孩童教育#

作为中学生,不经常进行朗读练习,要提高朗读水平那怎么可能呢?

首先,这还得从几年前的一件事谈起——学校里要举行朗读比赛,并提前打招呼说,凡获一等奖者,将进行录音,在全校播放。这种特殊荣誉也确实很诱人的。我作为一名高年级的班主任,当然得派出最佳阵容。

于是,挑选了平时在班里朗读叫得响的几名学生,又着实在朗读方法和技巧上指导了一番。心想,这次比赛我们高年级的学生不说稳操胜券,也是十有八九。

比赛结果,却完全出严我的意料,一、二等奖几乎让中年级的学生听囊括,我们班只有一名学生得了二等奖。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找来参赛的学生查问原因,有一名学生着嘴说:“老师,现在我们作业压成堆,您平时很少要求我们读书,我们也没正儿八经地读过书啊!”是呀,学生只要一升入四年级,就等于进了升初中的“预备班”,一切都是围绕着升学这个中心转——教师是为了使学生升学而教,学是为了能升学而学。

而升学考试当中又恰恰没有“考读”这一项,所以读书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训练内容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受到“冷落”。

虽然有时在课堂上也安排学生读书,或自由读,或分小组读等,但那一般是为了填充老师讲的时间的“缝隙”所安排的,表面上看学生热热闹闹在读书,实际上很少收到阅读的效果。

有时在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也布置朗读课文的作业,可也只是一般号召。这样,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从中年级起就没多大长进。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不经常进行朗读练习,要提高朗读水平那怎么可能呢?

实际上,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解放前中学语文课本称“国文”,小学语文课本称“国语”,现在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教学中人为地拔高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在“说”和“写”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必须做到“滴水不漏”,要完整,不能有语病,不能重复等等;作文能达到出版的水平才算是好作文。而在读这方面却率低了要求。

一般我们从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教材,大都文字浅显,主题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一读就懂。而课堂上老师这里来一个分析,那里来一段讲解,不但侵占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以致渐渐失去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一上课,她先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的背景,接着范读课文,读着读着,老师不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声泪俱下。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周总理了解甚少,但在老师的感染下,个个眼里都闪动着泪花。老师的入情,唤起了学生的情感,这是讲好课文的前提。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在范读课文后,接着就引导学生识字、诗词、分段、讲解,打断了学生被唤起的情感,结果老师越讲,学生的感背和兴趣越低。

像这样很适于感情朗读的课文,老师如能在范读后,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讲,讲中读,读中练,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因为读不好往往反映出理解上的问题,只有熟读深思,学生才能象演员进入角色一样进入课文,和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读的时候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很难相信,即使一个朗读能力再高的人,能对一篇自己不甚理解的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反之,一个朗读不怎么好的人,只要能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作品中的人物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读起来也可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之,读书,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再受到冷落,不能再让它处在教学中的“副业”地位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