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教语文有诀窍(阅读教学应该指向“教语文”)

句子大全 2023-08-23 07:45:01
相关推荐

课改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指向的大都是“教课文”——都将时间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上,认为一涉及到诸如“咬文嚼字”这些语文教学的“老理儿”,便是走了回头路,就不是课改了。那么,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指向教课文,还是应该指向教语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经过近一年来参加我县“片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答案愈来愈明确。我们知道,文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载体。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受语言温度,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该指向教语文,而不是指向教课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我们不应该只在文本的人文性上打转,应该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教文本。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我们不应满足于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应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提高。

那么,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才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呢?现结合本人的思考和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跳出教材教教材,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阅读教学应好好利用好文本这个“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获得相关的语文知识,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又不能局限于文本,应该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教文本,使学生真正拥有语文,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例如,我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向学生提问:作者要我们向花生学习,学习它默默无闻,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精神,那作者的这个观点,在现在还适用吗?经此一问,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的藩篱,飞向广阔的语文空间,经过认真思考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这个观点适用,因为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要有了一点成绩就到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有的说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有的说我们一方面要向花生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向桃子、苹果、石榴学习,这两方面的品质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大多老师都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说明的道理,便算完成教学任务。但我没有停留在教材“向花生学习”这一共性认识上,没有强硬向学生灌输道理,而是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到实际生活和社会空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标本”。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作”(即活化教材、补充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处理——不是仅就课文教课文,而是通过让学生分析 “我们要向花生学习,学习它默默无闻,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精神,那作者的这个观点,在现在还适用吗?”把教材作为教学载体,让学生自我辨析,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主科学地认识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前面说过,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抓住文本里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潜心涵泳,揣摩品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咂摸出其中的味道,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表达方法。

我们来看看薛发根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的一个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精彩的内容。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人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自然段,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

生:我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句写得好,让人感受到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作者却把它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力量大。

生:石头不会感到疼痛,老天鹅不是石头,应该感到痛,但为了大家,它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一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个教学片断中,薛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令自己心中一动的词句”交流感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说“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句写得好,让人感受到老天鹅很硬”时,薛老师抓住时机,机智引导:“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了深层次思考,说出了“‘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这样的丰富内涵。

然而,薛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再来一次点拨: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作者却把它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巧妙地将学生引到语言训练上来。学生经历思维冲浪,才有了“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力量大。”“石头不会感到疼痛,老天鹅不是石头,应该感到痛,但为了大家,它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这样深刻的体悟。

最后,薛老师又作睿智的一点:“同学们这样一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教学,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简单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理解文本的深层意思,习得了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关注文本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意”“文”兼得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心存理念,却又超然理念,从“简简单单教语文”出发,关注文本教学价值,营根固本,启迪心智,使学生拥有语文,习得语文。下面是我教学《螳螂捕蝉》的一个片断——

师:(故意地)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大臣和少年都在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少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大臣们与少年说的话意思相同,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失败,少年却能劝说成功呢?

生:大臣们是直面劝阻,而少年是婉转劝说,吴王能够接受。

师:是的,劝说讲究策略,聪明。

生:大臣们对后果的估计只是假设,让吴王存有侥幸心理;而少年则把蝉比作楚国,把螳螂比作吴国,把黄雀比作其他诸侯国,活生生的事实让吴王感受到攻打楚国的危险性太大了!

师:是的,大臣们直接劝阻看似坚决,实则无力;少年劝说看似婉转,实则有力。

生:我从说话的标点可以看出,大臣们在劝说固执的吴王时哆哆嗦嗦,因此使用句号;少年化被动为主动,说话掷地有声,因此使用感叹号。

师:简短的两句话,你们却读出了三点不同。有见地!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它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本巧妙的表达方法。这个教学片断里,我没有满足于学生对文本表层内容的理解,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是采用“糊涂艺术”——故意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大臣们与少年说的话意思相同,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失败,少年却能劝说成功呢?”简单地一“点”,便“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再次潜心涵泳后,披“文”得“意”,在品味语言中悟理悟情;从“意”到“文”,在回味“情节”中感受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达到了“意”“文”兼得的阅读教学效果。

课改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是紧紧围绕“教课文”来进行,只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解读,只注重文本的人文性,不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经过近几年的读书学习、听课思考和探索实践,我蓦然发现,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了重“文”轻“语”现象,因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总是止步不前。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走出“教课文”圈子,走向“教语文”的正途。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语文味,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大大地提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