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陈丹青:“文凭是平庸的保证”

句子大全 2023-08-24 07:21:01
相关推荐

多年前,陈丹青的一篇《真的美术史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引起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他好像总是这样,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管他人怎么看。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本来也是在美术界内的讨论,却因为其中一句“文凭是平庸的保证”而走入大众视野。这也不算什么好事,因为虽然有人赞同他的观点,但陈丹青面对更多的是抨击。

说他不爱国,说他拿着文凭嘲讽大众,然而他却不在意,依旧秉持着自己的想法,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从不顾及大众的看法。

当我们在讨论这篇文章我们在讨论什么

其实通读文章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重心根本不在什么文凭,而意在批评当下的艺术教育体制。这就不得不联系到之前陈丹青引起争论的言语——“美院的素描是反艺术的。” 乍听是不是很没道理?

上过美术课的人都听过美术老师说这样一句话,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也是当时陈丹青被骂的原因。可对绘画有一定见解的人都对此默默赞同。

素描是将色彩抽离,训练对形体,光影,质感,空间的把握能力。这的确是十分有效的训练方式,但这不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呆板的技法,统一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说这与绘画这门艺术完全背道而驰,所谓“中文系不出作家”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质上就是在探讨艺术能否被标准化,被量化罢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罗杰弗莱的著名文章《艺术家之为装饰家》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罗杰弗莱问:“艺术家是否不应该与油漆匠竞争,竞争的话他能否完全胜出。”就在试图探讨类似的问题。

当艺术可以量化,那么艺术家实在比不过油漆匠。油漆匠稳定,高频率重复一个动作,出错率低,完全听别人的命令。但艺术家充满了不确定性,总是会因为灵感而突然改变想法,只尊重于自己的艺术。

可是艺术家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对美强大的感知与构想,甚至更宏伟的目标在于探索美学的新领域,发展人类的审美。这就是为什么艺术无法被标准量化的原因。只是当今美院的考核制度,学习内容都十分功利,只是加入大量训练,来培养一批又一批粉刷匠,几代人出不了一个艺术家。这是陈丹青所抨击批评的当下的畸形艺术考核体制。

事实上,这种考核体制由来已久,本质上是承袭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甚至将其“发扬光大”了。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有见识的人——当然不只是陈丹青——对于当前美院的考核制度如此厌恶了。

厌恶是厌恶,但更多的人向现实低头,无力改变,只能接受这种体制了。

就好像别人以此问题来问靳尚谊先生,先生答:“讨论这个才没意义。”只一句话,将此问题化为无形。不由让人称赞先生的豁达通透。

但陈丹青永远不会,甚至于,他不愿意这样做。他仿佛是连句缓和的话都不愿意说。毕竟,陈丹青自己说过,只说真话,但真话有时候往往不那么好听。

丹青与现实背立

当你读完上文的时候,你已经弄清楚陈丹青发文章的目的了。但只有目的没有背景故事的陈丹青是不完整的。因此,当你了解了陈丹青的人生,你就知道陈丹青为什么对这种教育如此深恶痛绝了。

陈丹青是谁?

他自小就很有绘画天赋,父亲随手捡来扑克他就能摹得像模像样。

可惜生不逢时,正赶上十年浩荡,他不得不辍学。在下乡期间,他插过秧,挑过装满谷子的扁担,走过山路,石路,跨过小溪,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绘画。

插队的经历仿佛渡劫,陈丹青绘画的功力大涨,渡劫飞升,早已成为了当时有名的“知青画家”。可他还觉得自己应当深造,于是考取了央美油画的研究生班,也是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那组《西藏组画》,并顺利毕业,留校任教。

只是两年后,陈丹青就辞职,前往美国了。也是在那里,碰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亦师亦友的木心先生。二人对艺术的见解一拍即合,成了忘年之交。

在美国,木心先生教授他们如何欣赏,如何写作,讲艺术精神,讲了各种渊源,想到什么说什么。陈丹青后来也说,那段时间是他最快乐的几年。二人的忘年交也传为佳话。直至木心先生逝世于乌镇。

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陈丹青回国。

一回国便在清华美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年,五名学生入围,然而随后的考试中,这五名学生全部因为英语分数不够而落榜,但由于是陈丹青在美院开课招生第一年,这五名学生还是得以凭借博士课程访问学者的身份在陈丹青门下学习一年,备战第二年的考试。

结果次年再试,五名学生又因为英语而全部落榜,不得不从美院离开。苛刻的文化课条件使得陈丹青在之后的三年,无法招收到一位学生。

2002年,一位硕士研究生以绘画第一,英语政治均差一分而落榜,这让陈丹青备受打击。他觉得这样的孩子十分具有天赋,便去向学校求情,却遭到拒绝。但那名考生没有就此放弃,反而搬到北京,专心攻读英语与政治。结果第二年专业课还是第一,政治及格,英语再次受限,再次与美院擦肩而过。

陈丹青说自己无法怂恿她考第三次,他也无法保证第三次会过,况且他认为,这对一名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是一种侮辱。

心灰意冷,陈丹青辞去清华的工作,并站出来,批评当下荒谬腐朽的考试体制。

这也是陈丹青态度如此坚决地批评当下艺术教育与考核体制的原因,也是木心当年出走的原因——他在当下青年看不到对艺术的热爱与艺术的希望。

对于二人,总有人愿意放到一块儿说,虽然两人见解相投,但木心先生与陈丹青不同。

假若说木心先生是永远理智,不理虚名的温柔理想主义,那么陈丹青就是永远热血拒绝低头的暴力理想主义。木心先生更爱艺术,永远游离于俗人之外;而陈丹青二者都爱,所以他也无法像木心先生那样出走美国去琼美卡,他的不屈服,他的抗争,他的发声,是理想与现实的较量,可往往理想总容易被人抛弃,现实在彼岸狞笑,因此坚持的人总如此可贵。

这就是陈丹青一直被骂,却一直也被人欣赏的原因。

艺术与真的平庸

前因后果梳理清楚,我们便来看看,这话说得错了吗?

没有,但有失偏颇。上学为了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在父母的安排下老早知道了自己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拿到好的文凭,去好的单位工作。概括起来很简单,但这就是很多家庭,很多人贯穿一生的所想。

有梦想的人很多,坚持下去的人不多。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平庸,进入大学确确实实是为了拿到文凭,进入一个单位。

但艺术是追求个性的,十分自我的东西。拿出来这句话来看,你就会发现,这与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存在。

审美具有多样性,考核艺术的方式也有许多,而这种统一考试恰恰是最不适合艺术的一种。所以陈丹青看到的问题的确存在。灵感可遇不可求,天才更是百年难得一遇。如果是因为一些其他的无关艺术的原因,而抹杀了一个全然天才的人进入国家最高学府深造的机会,那么这样的制度的确是存在问题的。

所以陈丹青站出来说这话并不错,有问题确实需要这样敢说真话的人指出来。

而这句话偏颇的地方,也是被人骂的地方,正是他过于极端了。

文凭确实不能与能力混为一谈,但也无法与平庸作为等号,或者说,文凭只能证明你在某一段时间付出了努力,决定自己是否平庸的,还是你自己。

古往今来,许多有学历的,有文凭的人,也并不是总进入平庸的单位,做平庸的工作。的确有人因为这样不公的考试制度而被淘汰,但考上的学生,也不会是碌碌无为到没有天赋与灵气的人。有教师的引导,与自己的参悟,也总会摸索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也会有一番作为。

所以这只是个不恰当的比方,偏颇之处就在于此,也仅仅至此罢了。就像我们从小写作文常用的那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没有那1%的灵感,我们也可以成为99%努力的人,也不会走向真的平庸。

真的平庸是什么?是真的放弃自己的一切可能性,默默接受命运的鞭笞不敢反击,木然地看着人们前行,而自己只在人生的旅途中待在原地,从来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倘若能往前走一步便进一步,知上进,便不平庸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