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话语分析说认知|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4:时间性

句子大全 2023-08-25 07:04:01
相关推荐

人对事物的感知,是有一个过程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瞬间就能感知到,那也具有时间性,不能超脱于时间之外,因此话语感知模式具有时间性的特点。

1. 时间性的存在

对于人来说,时间是难以直接感知到的,会在无意间忽略时间性对人、对事的影响。在话语感知中,时间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声音、文字符号的感知,感知速度、感知反应都会不同。

同一个人,对于同样的声音、文字符号的感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下,其感知速度、感知反应也会有差异。

观察学生学习语文,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感知,识别速度及感知反应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同一篇文章,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很快就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了。有些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在课文学习后,进行提问检查和考试,会发现这些学生对文章内容所知甚少,个别的甚至会一无所知。

这就提出要求,对话语感知模式要从时间性的角度进行考察。

2.话语感知模式建构的长期性

一个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从他的生命开始,到他生命历程的展开,是在他与他人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加上主动的或被动的不断调整,建构起了他的话语感知方式。

这种具有他自身特色的话语感知方式,是时间的长期积淀,是社会生活经验和他自身体验的长期叠加,才得以形成的话语感知方式,结构是否完整、功能是否完善,具有其自身的个别性差异。

这种他自身长期时间形成的话语感知方式,一经建立起来,就会结构化、固定化、模式化,形成他自己独有的话语感知模式。对于他本人而言,不管是否意识到,他都会以自己的话语感知模式来感知话语的声音及文字符号,从他自身的角度来识别声音及文字符号的意义。

进入学习阶段,进行语文学习的学生,由于自身生活及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形成了具有他自身特色的话语感知模式。每个学生的话语感知模式,在结构完整上、功能完善上,都具有了巨大的差异性。

这种长期时间形成的差异性,导致每个学生也都会以自己的话语感知模式来感知话语的声音及文字符号,从他自身的角度来识别声音及文字符号的意义。

3.话语感知模式再次建构的难于操作性

对于一个成年人,其过去的生活史已经成为历史,他的话语感知模式要再次重新建构,虽然具有可行性,但难度极大。

例如对于老师的在职培训,其实就是想要再次重新建构一个老师的话语感知模式,改变一个老师的认知模式。培训年年进行,内容不断更新,方式不断改进,效果虽然不佳,却还需要不断进行下去。明知其难,但难在何处,有人却不明白。那需要激起老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激励措施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话语感知模式虽然有所建构,还处在一个可以进行建构的阶段。不过,学生的话语感知模式建构的操作性也是很难的。

这一点,从一些学校的拔尖、选优就可以看出来。

不说那些能从全国进行学生拔尖、选优的学校,就从本人所在的农村乡镇中学来说,因为今年中考状元在我校,我校中考高分学生也多。暑假期间,县城各公立及私立学校,就来我校生源区,想方尽法,利用各种优惠措施,挖取优生。施展的各种手段,令人防不胜防,哭笑不得。由此可见,优生难得。

为什么,他们有众多的生源,具备各种资源优势,不能从本部把差生、一般学生培养成优生呢?小学毕业,不就是看语文、数学两门主要科目的成绩吗?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来,要改变差生的话语感知模式是有相当难度的,对其进行操作相当不易。

4.学生话语感知模式的建构与解构的时间局限性

对于处在一个特定年龄段,一个特定学习阶段的学生,他的话语感知模式已经有所建构。要补齐话语感知模式欠缺的结构,完善话语感知模式的功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一个语文老师,要走出已经固有的语文教学模式,从教语文的角度转向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知识结构来个大调整,知识内容来个大换血,其难度可想而知,其要付出的心血更是不可估量。

这种转换,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很多的无效、不相干的工作,占用了一个老师的大量时间,再加上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弃,难以为继,令人可惜。

至于学生,被圈于校园,个人的生活范围极为狭窄,其已经形成的话语感知模式,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更是具有必然性。要对他的话语感知模式进行解构,建构较为完整的结构,具备较为完善的功能,其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多。

而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只有那么多,时间的局限性对学生、对语文老师显而易见。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10。

2.《存在与虚无》,让-保尔·萨特,三联书店,1987,3。

3.《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商务印书馆,2001,2。

4.《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5.《社会学》,戴维·博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

6.《文化哲学导论》,杨启光,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8。

7.《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3。

8.《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9.《后哲学文化》,理查德·罗蒂,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

10.《认知心理学》,罗伯特·L.索尔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

11.《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12.《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