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欧阳修归隐后的文学创作风格:为概平生(老淡成趣)

句子大全 2023-08-27 07:33:01
相关推荐

其实归隐后的欧阳修在文学创作的成果称不上丰满,相比较其滁州时期、知颍时期,乃至归隐前的大多数时期,文事活动是明显减少的。“两目昏甚,艰于执卷”的他几乎步入了江郎才尽的尴尬境地,正如他在《答曾舍人书二》中所言:“自归颖,它文字亦绝笔不作”,因此在近两年的归隐时光中,他仅留下了69篇左右的作品。

而相对应地,这些作品也明显地体现出了一定的“归隐新风”,在题材内容上有所缩小,而在整体意境上有所精进,营造出一种不甚用心而自成风范的格调,即所谓的“老淡”。这种归隐后的老淡文风,正是其归隐心理与老年心态的集中体现:不为世事,无所用心、退而全己。

一、诗歌创作的新特点

首先从诗歌创作情况上来说,欧阳修在归隐后的两年里一共创作了19 首诗歌,这些诗歌主要记载的都是自己的致仕之感与归隐日常,很少有对于现实的人生世情的强烈回应与反击,明显地将表现对象由现实转向了自我和个人。

在一些抒发致仕之思的诗作中,尚且可以窥探到一些他对于现实人生的感想,如《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中,他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共同经历了几十年风波的旧友韩琦,发出了“悠悠身世比浮云,白首归来颍水滨”的感慨,可能是觉得虽在官场,却龃龉欲退的韩琦应有同感,但却笔锋一转,调侃道:“曾看元臣调鼎鼐,却寻田叟问耕耘”,即是自嘲,也是纾解。

后半部分依然如此,在诉说了自己一生在书海中勤苦耕耘、辗转官场,却万事消磨殆尽、惟有酒来作陪的不甘后,却转为对老来放浪逍遥却孤寂怀友的致仕生活的描写:“放浪岂无力外士,尚思亲友念离群。”这些口吻与倾诉内容的变化,证明欧阳修已经看透了宦海浮沉的下场与人生拼搏后的最终结局,不过还是闲、情二字,这番言语,即是对自己的开脱和纾解,也是对多年旧友的暗示。

而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欧阳修也从致仕前叙述、议论、抒情兼有,沉郁、疏放、清新并存,富于变化的诗歌风格变为以白描和直述为主,运用轻松笔调描绘意境,表现平淡超然之感。

在非描景写闲的诗中,他多秉笔直叙、明白晓畅、整体呈现出旷达而通透的风范:出处三朝俱白首,凋零万木见青松。公能不远来千里,我病犹堪酹一锺。(《会老堂》)仙家千载一何长,浮世空惊日月忙。洞里新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戏刘原甫》)

而在描写归隐生活之闲与雅时,他又擅长在平淡笔调之外,透露出一种浑然天成、超然物外的意味,营造出一种漫无人烟、清绝高远的境界:如描写赞扬刁约学士宛如大隐的行为时,赞道:“水浮花出人间去,山近云从席上生。漫说市朝堪大隐,仙家谁信在重城”(《寄题景纯学士藏春坞新居》)。

在友人走后独坐时,体会到身事田亩、不问声名、自得其乐的滋味:“鸡啼日午衡门静,鹤泪风清昼梦回。野老但欣南亩伴,岂知名籍在蓬莱。”(《叔平少师去后会老堂独坐偶成》)这些都是归隐文化与归隐情结在其诗歌中的投射。

二、词作创作的新特点

在这两年中,欧阳修创作了 25 首词,被认为是代表了其词作的较高水平。从题材方面来说,依然能够发现其创作题材从现实外部到自我内心的一个转向。

这些归隐时期的词作主要有两个表现内容,一是对于颍州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描写与欣赏,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中便提到这些描绘山水自然景色,尤其是描绘颍州西湖风光的欧词最受人注目。在《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欧阳修描绘了一幅湖水绿莹、澄若琉璃,轻舟动涟漪、芳草隐沙禽,隐隐长堤、处处笙歌的人间仙境。

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他又中构造了一帧绿柳朱轮、钿车琳琅,路转堤斜、处处见花,游人将去、醒醉喧哗的繁华图景;在《玉楼春·芙蓉斗晕燕支浅》中他又展示了一种日晚风清、画船照暖,花下小宴、美人劝盏,银烛促归、歌舞妙曼的水上风情……

其二则是对于自我性情与心理状态的展示与倾诉,比如将仕宦分离、人情冷暖、生命体验等内容融入传统词作中,将词作可表现的内容扩大,如《采桑子·十年前是樽前客》,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恋旧之情和沧桑之感:“十年前是樽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玉楼春·两翁相遇逢佳节》体现了对于人生常聚散、尤须豪饮以壮的惜别之情与豪放之意:“人生聚散如弦筈。老去风情尤惜别。大家金盏倒垂莲,一任西楼低晓月。”还有《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对于以酒成欢、及时行乐的旷达之感的表现,《渔家傲·二月春耕昌杏密》对于衰病缠身、悲秋伤春的老病心态的展示等。

正如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所言,这些词作“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力”,实质上进一步强化了词的抒情性,使其更利于表现个性、抒情言志。

另一方面,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上,欧阳修归隐颍州所作的词也较以往有所突破。首先在形式上大胆地在词作前加入一段解说性质的文字,使之成为词之序言的雏形,即《采桑子》组词前的《西湖念语》。

在《西湖念语》中,欧阳修解释了作这组词的起因缘由:西湖之清风明月、良辰美景只属闲人,只可偶得,因此自己“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欢然而会意”,“其得已多”,因以为记;并且说明了此组词的来历和写作体例:“因翻旧阅之辞,写以新声之调。”这段文字无疑与后面苏词的小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他还积极借鉴了民歌模式来进行词体创作,即《采桑子》组词所运用的联章体,十首词作虽然内容稍有差别,但都是以颍州西湖为系,集中表现西湖相关的风光景色与风土人情,因此在题目上也都相似:“平生为爱西湖好”“何人解赏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

联章体作为隋唐五代曲子中最重要的一种曲子形式,以相连的一组曲子演唱一个主题,在唐代的民间诗歌与文人诗词中都很常见,而在北宋已经不再流行,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再次运用,毫无疑问是对民间歌曲形式的继承发展。

与之相对应地,欧阳修在此时以描述自然风光为主的词作中,也进一步发扬了民歌的清新自然、明白晓畅,使整体词风更具有淳朴之美: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联章体的运用,使这种清新脱俗的词作之美更加突出,更加打动人。因此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说道,欧阳修是宋词史上第一个主动向民歌学习的人,正是因为主动向民歌靠近,使得欧阳修的颍州词作尤为清丽可喜。

三、散文与诗话创作特点

欧阳修还在归隐期间创作了25篇左右的散文,主要以记录个人生活为主。这些散文主要包括三类内容,一是与友人交流日常生活琐事,包括衰病、酒食、感情、个人创作等的书信类散文,可以一窥欧阳修归隐生活的种种生活侧面。

二是与皇帝回复致礼以及说明个人致仕状况的表札类散文,大多是官方话语,缺少实际的研究价值,最后还有一类是记录个人对于文学、金石等的看法、研究心得的序跋笔记类散文,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文艺研究上的坚持。

这些散文中的大多数风格如其致仕前一样,有关个人生活的散文以琐事记录为主,简洁流畅;呈上的礼仪性文章则依然用语谦卑、严谨妥帖。但其中却有一部作品较欧阳修以往的作品,乃至前世的文学作品,都有较大的新变与创见,便是《六一诗话》。

这部诗话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话,不仅是中国古代诗话中的开山之作,而且以其简短灵活、轻松活泼、漫笔闲谈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中成为最受欢迎的批评体制之一。

在主题内容方面,《六一诗话》一方面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北宋文人在文学交流方面的日常场景。这些记载主要以还原面对面对话式的现场交流为主,在这样的现场中,时间空间是具体的,人物的言行举止是活泼的,发生的事件与听到的话语是轻松而真实的,这种极具生活化色彩的记载方式使读者一读便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地进入到诗歌交流的境况之中。

另一方面,往往通过这些文人交流切磋的轻松活泼的日常场景,欧阳修想要表达的诗歌主张也被灌输其中,使读者读而思诗。如借梅尧臣口中“意新语工”的个人追求,延续和发扬自己“穷而后工”的诗学理论,体现出对于诗歌审美追求与内在旨趣的极致追求。

如通过对西昆体博学雄文、用典精巧的认可,对韩愈怪奇擅韵、以文为诗的赞扬,对梅尧臣之平淡质实、苏舜钦之豪放超迈等风格的肯定,表明自己对于诗歌不拘一格、风格多样的提倡。

在艺术风格方面,《六一诗话》精妙独到,别具一格。欧阳修在卷首自序中表示它是:“集以资闲谈也”,表明它本质上即不适用于专门、正式的诗歌理论研究,因此无需过分的严谨细致。

因而在创作时,欧阳修也仅仅采用了随笔漫谈、自由发挥的闲话式的口吻与体制,行文前后没有逻辑关系,也不成系统,还在叙事评论上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文中大多数都是文人饮酒集宴、游山赏水、赋诗作词的风雅之事,充满了不问世俗、陶然自得的闲情逸致。

四、文学创作总体特点

然而从总体创作来看,欧阳修归隐后作品的这些新变,其实都集中体现在“老淡”二字上面。从创作内容上来看,不论是其诗歌的从现实题材转向自我内心,其词作的描述山水自然景色、悠闲诗酒生活,和展示仕宦之感与个人性情。

还是其散文的记录生活琐碎,其诗话的表达诗歌偏好、寄托诗学理念等,其落脚点和中心都是在个人的喜爱、偏好、关注和看重上,不再似归隐前一般,将身外之事、世俗之志等都纳入其中。这正是欧阳修归隐后由大我转向小我、由他人转向个人的心态的集中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说明了其心态与志向的“衰老”,和对于现实与世事的“看淡”。而在其作品的一诗风格上,这种“老淡”之意也显而易见,其诗歌平淡直叙、不事雕琢,由丰富多变的风格转向平和超然、追求意境、余味深长是老成的体现,更是对平淡风格的自觉追求。

其词作从借鉴民歌的路子上塑造出的清新脱俗、闲适自然从某种程度上正是成熟之后的返璞归真、推陈出新,也是纤巧秾丽从到平和淡泊的体现;其诗话创作中的选材自由、形式散漫、语词质朴、文笔凝炼、行文融畅是一种到了一定境界才能拥有的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其整体的写作风格更体现了一种闲适老淡。这种“老淡”的创作风格,正是欧阳修归隐颍州之后借由日常生活之闲雅,与人生阅历的丰厚,才能拥有的,也是其致仕归隐后闲适心态的体现。

其晚年致仕后的作品中的“老淡”特色,也正是宋代文人在致仕后所普遍追求的创作理念。对于生活状态闲适容与的致仕官来说,他们的创作心理与感情基调都更接近于自由自得,因此创作风格便更接近陶渊明的自然与平淡。

五、总结

正如吴之振所言“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其致仕后诗风的变化与精进,正是在平淡风格的追求中所体现出来的。因此,欧阳修晚年致仕作品中的“老淡”意味,也就不足为奇。

从总体上来看,这不仅仅是对于北宋致仕文人文学追求与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对于传统隐士们重视文学、追求闲适自然人格、强调返璞归真境界的靠近与回归。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欧阳修的归隐生活,在文学创作方面,更是具有致仕、归隐的双重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