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毛主席审阅新闻稿(对第一句话不满: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

句子大全 2023-08-28 06:27:01
相关推荐

毛主席

前言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长征组歌》之中的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讲的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典故。

要说起来,毛主席早年曾经有过当兵的经历,却并没有在军事院校进行学习过,可这也并不妨碍毛主席他指挥作战,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逐渐的发展壮大,长征时顺利的摆脱了追兵,走到了陕北,并开创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大家似乎都注意到了毛主席在军事上的成就,却忽略了毛主席本身是师范毕业的,写得一手的好文章。

毛主席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时候,也是凭借文章展现出来的才华,打动了学校的老师,校长张干看了毛主席的文章后,不由得击节赞叹:“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

青年毛泽东

可惜的是,毛主席早年所写的文章,大多数都淹没于历史长河。只有考一师之前,在湖南省立一中时,在一班第一学期所写的一篇作文流传下来,该篇文章为《商鞅徙木立信论》,先收藏于中央档案馆。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博得了一中国文教师柳潜的青睐,柳潜本身是前清秀才,对文章的要求十分严格,却对毛主席这篇文章大加赞扬,并赞誉毛主席:“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毫无疑问的是,柳潜对毛主席早年的评价,也确实是恰如其分,而老师的教导对于毛主席文章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毛主席的文章,语言简练,文字风格自成一家,虽然风格上呈现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每篇文章都讲究富含深刻的哲理。有时为了说明,还会旁征博引,毛主席所看的书籍之多,也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另外毛主席写文章之前,也会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才会下结论。

这些写文章的习惯,后来也成为毛主席对其他人的要求,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毛主席都要求要亲自动手写文章,反对由其他人代笔。毛主席认为认为: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 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 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27年3月,毛主席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为了写成这篇报告,从1927年1月开始,毛主席就深入到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对当地的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个地方,就召集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的同志,仔细听取他们的报告,获得了不少的材料。

其实自青年时代,毛主席就投入到了对社会的思考当中,并在幼年时就立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毛主席的家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为了谋求对社会的探索,早年曾在新军中当过兵,后来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当过学生、教员,后来又到了北京在图书馆当管理员,总的来看毛主席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0年,毛主席在给周世钊的一封回信中,曾提到这一点: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施的调查,及研究。”

早年早寻求中国革命力量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最初只推崇苏联经验,将工人阶级当做革命运动的主体,而忽略农民的存在。1925年2月,毛主席回韶山养病,并利用这一机会对韶山当地社会进行调查,了解了韶山农民生产生活的种种情况。并于1926年5月,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拟定了租率、地主、生产等等36个有关农民的调查项目,要求讲习所的学员按照表格条目进行逐一调查,并总结问题,并于9月1日结合形成《农民问题丛刊》

毛主席亲自为丛刊提写序言时提到:“研究农民问题的材料匮乏,希望不久的将来,“从各地的实际工作实际考察中引出一个详细的具体的全国的调查来”。

也正因为有如此严谨的态度,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推出以后,立刻受到了广泛的传阅,美国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在论及《报告》时说:“毛泽东是以农民运动专家的资格在说话”,“长期的实地调查赋予了他在论述农村问题的权威性。”

也正是因为有着最深入的调查,毛主席在写文章时才能有理有据,也基于这个认识,毛主席后来在中央苏区时,又写下了长达7万言的《寻乌调查》。

《寻乌调查》是1930年5月,毛主席在调查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寻乌调查共分为5个章节,其中前三章重点阐述了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和商业状况,后两章是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调查也为弄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经济状况提供了依据。

毛主席后来也回忆称,对这次调查的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对许多问题,没有“全般了解”,“是完全的门外汉”,所以“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下这样大的力气去调查研究,是很难得的,但事实证明是极有价值的,没有当时这番苦功夫,哪有后来的胜利和辉煌?

也正因为经过了细致的调查,所以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并且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为写文章提供理论依据。毛主席后来也在很多场合强调:“写大文章不是大笔一挥,滔滔不绝,要根据下级和群众的意见,要有材料有分析,过细研究才行。”

寻乌调查

毛主席认认真真,废寝忘食,这种写作的风格,也深深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

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在实力上具有很明显的差距,几次大规模的会战,中方均付出了惨烈的代价,逐渐的在对日作战上,形成了两种论调,即亡国论和速胜论。

1938年5月,毛主席在陕北的窑洞中写成了《论持久战》,这篇长达5万字的文章,深入的揭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法宝。事实上写成论持久战一文,毛主席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早在1936年夏,毛主席在会见斯诺时,就曾提到了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论点,而且将会是持久战争,并向斯诺提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

但当时中日之间尚未开展,持久战的方针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论点,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抗战爆发后一年的时间里面,通过对各大战场情况以及国民情绪来考量,毛主席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对持久战认识的思想体系,为后来创作论持久战奠定了基础。

1938年毛主席写《论持久战》

曾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的翟作民就曾回忆毛主席创作《论持久战》时的场景,为了写出这篇鸿篇巨著,毛主席几乎是连续九天九夜没有好好休息,这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论著,一旦思路被打断,是很难再重新整理起来的,即便是累了,毛主席也只是叫警卫员打一盆水来,用凉水洗洗脸刺激一下,然后接着再写。

一直到第九天,《论持久战》的初稿才完成,一经出版发行后,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赞叹:幸亏有他毛泽东。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论持久战》初稿完成以后,也并非立刻就拿去出版。

毛主席稍稍休息了两三天以后,就又拿起初稿来进行反复的修改,又补充了很多的内容。

文章写完以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还要进行反复的修改,1963年,毛主席在会见外宾时就曾谈到了这一点:“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

毛主席主张:“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

《论持久战》

毛主席的很多诗词,也都是这样经过逐字逐句地推敲进行修改以后才发表的,虽然这些诗词大多数都是应景之作,可如果要拿来送人的话,毛主席通常都会进行字句之间的斟酌。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七律.长征》中一句话的一个字,毛主席也曾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1952年,一个大学老师读了《长征》以后,给毛主席写信,信中提到了“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水拍云崖暖”两句。

当时“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一句中,原句为“金沙浪拍云崖暖”,这位大学老师认为,这句之中的“浪”字,与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字有些重复,不宜用两次,毛主席接到信后,欣然接受了意见,并将原作改为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写下《到韶山》一词,交给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点评,梅白认为“别梦依稀哭逝川”这一句应改“哭”为“咒”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些;最后一句“要使人民百万年”有口号之嫌,不妥”

毛主席接受了意见,并将原作中“要使人民百万年”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也因为这个缘故,毛主席亲切的称梅白为“半字之诗”。

1948年4月30日,时值五一劳动节前夕,不过这一年中国的革命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已经到了垮台的边缘,毛主席认为,是时候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建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

为了宣传重新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张,中共发表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当时五一劳动节口号送到毛主席桌案上的时候,毛主席盯着口号之中的第5条、第23、24条陷入沉思。

口号中第5条原为“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1948年人民日报上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毛主席认为这里只强调工人阶级的做法不妥,不符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各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说法,于是改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口号中第23条原句中有“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毛主席看到后坚持划掉了这一句,并将原口号中第24条中国共产党万岁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与第23条合并。

这样一来,口号比原来少了一条。

这一改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也体现了毛主席博大的胸怀。

毛主席: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

熊向晖曾提到,有一次毛主席修改他送上去的新闻稿的事儿。

1960年5月8日-10日,毛主席在郑州三次会见外国友人,对于这次接见,很多外国友人都认为,或许只是礼节性的,但到了那一天才发现,毛主席不仅亲自到门口迎送,而且还亲切的与他们握手谈话。

由于每次接见以后,毛主席都要发表消息,将这次他与外国友人的要点总结成新闻稿进行发表,这一任务就交给了熊向晖。

毛主席与周恩来

熊向晖写好后,做了简单的修改,交给了刘宁一、杨尚昆后,再做一定程度的修改,送给毛主席进行审阅。

毛主席看了新闻稿以后,着重改了三处,其中两处都是小的细节修改,熊向晖也表示了赞同和理解,却唯独对第一处的修改有些意见。

毛主席将新闻稿交给熊向晖,并询问他有什么意见的时候,熊向晖照实回答:“后面两处,主席改得非常好。”

“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最后胜利,只是表达了可能性,主席加上一定会,就表达了必然性。”

“感谢这些朋友对中国人民的称赞,太庸俗,主席把称赞改为了友谊,含义和格调就完全不同,既亲切,又得体。”

“只是主席对第一处的修改,我不理解。”

熊向晖夫妇

毛主席回过头问:“有什么不理解的?”

熊向晖答道:“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句话是拉丁美洲朋友的原话,也完全符合事实,我不理解为什么主席那样修改。”

熊向晖所指的是,毛主席在修改原稿中,“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毛主席圈掉了“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加上了“在自己的工作中”几个字,并把“伟大”两个字圈掉了。

这样一来原句就改为了“他们热情地称赞了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毛主席耐心地解释道:“人家那样讲,我们不能那样写,我们搞了这些年的建设,不能说没有成就,说伟大成就不符合事实,一穷二白的面貌还没有改变,为什么伟大呀?”

熊向晖说道:“成就是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这符合事实吧。”

“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毛主席接着解释:“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

“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我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叫做人民,只有 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一切成就都来自人民自己的努力,你不赞成?”

熊向晖反驳道:“唯物史观并不否定杰出的领导人的作用。”

毛主席批评道:“这是半截子唯物史观,领导人和人民不能分开,而是人民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你们,也包括了我,如果脱离人民,做官当老爷,那就不能包括,领导人和人民也不能等量齐观,今天我想拉丁美洲朋友讲了,你在稿子上也写了,人民是决定的因素,应当突出决定的因素,不应当突出非决定的因素,就是说,应当突出人民,绝不要突出个人。”

后来毛主席又让大家将稿子从头到尾读了一次,又订正了一部分小的细节处,可以说是做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这篇新闻稿被刊载于1960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

毛主席对写文章的态度可见一斑,实际上与其说是写文章的态度,倒不如说是对待任何一件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毛主席的心目中,始终记挂着人民,这一份纯粹的思想情感,至今在我们看来,也依旧让人感动不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