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写作与沟通4:善用主语和及物动词影响别人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23-08-30 03:47:02
相关推荐

主语,即动作或状态的主体;谓语,即动作或状态。让对方推断主语,是很不保险的。

举例,如:

“肚子好饿哦”——疑问:“谁”肚子饿;

“很累吧”——疑问:“谁”累;

“本公司非常很重视与A公司的独家交易,(疑问:谁与谁交易)可是最近开始于别家公司交易,让人(疑问:人指的是谁)非常担忧”

“应该关闭亏本的店铺”——疑问:谁去关闭

“产品多样化”——没有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没有宾语,也找不到行为者

“战略两极化”——没有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没有宾语,也找不到行为者

传达信息时,必须意识到行为者,如:“亏本的店铺应被关闭”。

虽然使用被动语态,主语与谓语的关系较为明确。但还是不禁会让人想问“被谁?”只要没有加入被谁关闭的相关信息,就算改成被动语态也无济于事。使用被动语态,有很高的概率会隐藏住行为者。

所以,为了让信息更加明了,最好还是以“清楚表现出主语”的主动语态作为基本句型才是上策。

即便是含有主语的主动句,一旦使用“不及物动词”(也就是让宾语成了主语,像是电话要挂了、车要走了……),我们就会找不到行为者。

使用及物动词,可以意识到行为者,并且刺激思考。

因为行为者是活生生的人,保持的意图、意志、希望,传达给接收者后,可以刺激对方的脑部。如车站广播“门要关了”改成“列车员要关门了”,就可能刺激到想要上车的乘客,他可能会嚷嚷:“先不要关!”“为什么关起来了?”也就是说,用主语与及物动词的思考方式,会勾起疑问,你就比较有机会刺激自己的思考。

“门要关了!”听起来如何?感觉像门会开开关关是自然现象。听起来就像契约书上面会出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自然现象实在找不到行为者,“无奈”之下只好接受。

例如,“下雨”、“风吹”、“春天来了”等,真的就是自然现象,不太可能用人为的方式阻止它们的发生,这时候适合用不及物动词。

想让思考僵化、要信息接收者照办,多用不及物动词效果会很好。“门要关了”就是如此。试比较下面哪句效果好些:“门要关了”——“关”的后面没有受词,门成了主语;“要关门了”——门是宾语。

我们写报告时,可以一开始就用及物动词思考,也就是说你的思考要不断意识到行为者。然后,在最终信息中,最好还是分别使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来表达。例如,我们常在商务文案中看到“可望成长”、“利益值得期待”等词句。

一开始时,如果把句子改成“我预测这个市场会成长”,那么一下子就会冒出许多问题:“为什么你预测市场会成长?”

“你从什么观点预测市场会成长?”

“别人觉得市场不会成长吗?”

“说不定,这只是你个人的偏见罢了长?”

换句话说,用及物动词思考较容易客观分析行为者,也就是思考的主体——我。

甚至你还可以再往外跳出一层,以听众角色分析身为观察者的自己,平常我们的思维很难做到这个地步。

“利益值得期待”这句话也是一样。用及物动词来思考,意识到行为者“我”的存在,把信息替换成“我期待能产生利益”。便可以更清醒地分析产生利益的相关理由。搞不好你会发现对利益的期待并没有太大的根据,纯粹只是自己希望如此罢了。换句话说,用及物动词思考较容易客观分析行为者,也就是思考的主体——我。 逻辑表现力的核心观念就是,思考正在思考的我,也就是“后设思考”(Meta-thinking)。借由行为者(主语)与及物动词的表现,我们比较容易实践后设思考。当然,也有可能行为者(主语)不是自己,而是其他人。例如,我们将不及物动词的信息“产品多样化”、“战略两极化”,修改成用及物动词(严格来说是使役动词)来表现,这时候它们的主语可能会变成“竞争对手 B公司让商品多样化”、“多数业界大佬都将战略两极化”。 不管行为者是不是自己,及物动词都能刺激思考,有加分的作用。当然,不能保证只要用及物动词思考,就一定可以确实做好分析,不过至少可以提高刺激思考的概率。 与使用及物动词相反,使用不及物动词可以提高让他觉得“顺理成章”的概率。当你传达最终的信息给对方时,有一个小技巧很有用,那就是一开始先确实地叙述根据,最后再用不及物动词来做结论:“根据以上分析,本市场可望获利。”-----------------------------------------------------------------

——系列未完,敬请续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