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浅谈《维摩经》的文学审美|王维别号王维摩(深受维摩经影响多深)

句子大全 2023-09-05 06:05:01
相关推荐

胡适在《海外读书杂记》[1]曾说:

「《维摩经》为大乘佛典中的一部最有文学趣味的小说,鸠摩罗什的译笔又十分畅达,所以这部书渐渐成为中古时代最流行、最有势力的书。美术家用这故事作壁画;诗人文人用这故事作典故。大诗人王维,字摩诘,虽然有腰斩维摩诘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的魔力。」

「维摩诘」 或简称「维摩」,是梵语Vimalakīrti的音译,意思是净名、无垢称,故此经又名《净名经》。《维摩经》早于汉末时已传入中国,是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大乘经典。经中哲理性的内容,通过通俗的对话、戏剧手法,叙事情节,以富文学性质的文字表现出来,显得简明、有趣、生动,令读者容易接受。本文将与读者分享此经的文学意趣,及与《维摩经》相关的文学作品。

《维摩经》的背境资料

一、《维摩经》的汉译本

《维摩经》先后有七个汉译本,现尚存三个译本。

最早译本是严佛调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译出的《古维摩诘经》, 二卷,已佚。

第二译是吴支谦《佛说维摩诘经》,二卷,是支谦早期(221年)的译作,流通于当时中国约有一百七十多年,也是现存最早的《维摩经》译本。

第三译是西晋竺叔兰于元康年间(291-299年)译出的《异毗摩罗诘经》,又名《异维摩诘经》,三卷,已佚。

第四译是晋竺法护于太安二年(303年)译出的《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已佚。

第五译是东晋只多蜜译出的《维摩诘经》,四卷,已佚。[2]

第六译是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八年(406年),在长安大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3],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又名《维摩诘经》,三卷,现存。

第七译是唐玄奘法师于永徽元年(650年) 译出的《说无垢称经》 ,六卷,现存。玄奘法师译本采用直译的方法,在解释义理方面,较为详细清晰。

鸠摩罗什译本语言生动,哲理清晰,是现今流通最广译本,本文亦将采用什公译本为依据。其弟子僧肇在《维摩诘经序》记载,什公认为支谦译本「理滞于文,常惧玄宗,坠于译人。」故鸠摩罗什重译,务求「 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僧肇记录了其师译经的情况: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梵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谙,其旨婉而章,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4]

二、《维摩经》的主旨

僧肇在《注维摩诘经》序中,对这经主旨作了精简的介绍,亦涵盖了这经的大纲 :

「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5]

【僧肇为申明“般若正见”,撰《不真空论》,却使“魏晋玄学”消失】

经中叙述维摩居士诃斥诸比丘、菩萨种种法义及修行的执着,通过维摩居士与文殊师利、舍利弗讨论二谛和中道的道理, 否定一切二元论的思考,提出「离我、我所」及「空有双遣」的中道观念。

《维摩经》的文学意趣

魏末晋初,玄风兴起,随着统治者奉佛,大型讲经活动盛行,僧侣与名士的交往, 令维摩信仰普及,在魏晋时,此经已翻译了六次, 反映当时对经中教义的兴趣。《维摩经》影响六朝的知识阶层,例如山水诗人谢灵运,着有《维摩经十譬赞》;东晋支道林,同样擅以维摩入诗。【光严童子追问维摩居士,道场在哪里?4个回答令他“羞愧难当”!】

《维摩经》的文学意趣反映在如下范畴: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维摩经》广受欢迎,其中一个因素是维摩诘居士[6]的鲜明形象。究竟这位在家居士是什么人,为何自六朝至今,各代中国佛教及文人,都对他仰慕?在《方便品》[7]中,很有层次地描述维摩诘居士过去供养诸佛德行为因,而所成就的功德智慧为果,继而描绘他摄化众生的行仪,令读者产生对维摩诘居士的概念。经文没有描绘他的长相容貌,但能令读者联想到维摩诘居士是一名有智慧、善巧、不拘世俗的在家人: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 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维摩诘居士曾经对前来问疾的文殊师利菩萨讲说「本无」、「空空」之义,深受文殊师利菩萨敬佩。故在〈文殊师利问疾品〉中,文殊菩萨向佛陀称赞维摩诘居士:

「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在佛经中,维摩诘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居士。他是吠舍离城的一位长者,以白衣敬奉沙门,以佛法教化众人。在《维摩经》中,他阐述了「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的观点,是「通达佛道」,真正的「菩萨行」。《维摩经》自六朝以来就在文人中广泛流传,维摩诘本人那种既不废世间生活,又精通禅理,以世间为出世间的形象,就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的理想。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仰慕维摩居士,在《刑部尚书致仕》曾自诩为维摩居士:「唯是名衔人不会,毗耶长者白尚书。」

维摩居士的形象大概可归纳如下:

1. 思想先进、自由、开放的,不仅不拘泥于戒律与教条,甚至似乎不会被任何事物桎梏。

2. 具有令人向往、超越常人的游戏神通能力,通过神通知道舍利弗心中想着床坐,马上用神力借来高广师子座,又帮忙没有神通者升座。

3. 他辩才无碍,在〈弟子品〉 与〈菩萨品〉 对诸弟子及菩萨的诘难,令一众哑口无言。

4. 世俗化在家菩萨形象,有妻子,出入酒肆 、淫舍 、博弈戏处,目的只为方便度化众生。

5. 着重中国儒家注重的忠孝。

6. 智慧通达,尤其表现在与文殊师利菩萨讨论「何为不二法门」这一幕。

7. 灵活善巧,对话随机应变,可长可短,甚至默言。

8. 慈悲方便,表现于维摩居士幻变一菩萨到香积国为大众取饭这一幕。

二、《维摩经》的文学特色

《维摩经》如同多幕剧本,以维摩诘居士为主人翁,采用富形象性的叙事形式。

叙事手法:佛教经典受印度文化影响,富想像力及幻想空间。维摩居士示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以这故事为骨干,再衍生多个独立故事,看起来又不会感到缺乏连贯性。例如〈弟子品〉中维摩居士与十四位声闻弟子的对话,及〈菩萨品〉中与四位菩萨的情节,可以是独立的场景,带出戏剧效果。

善用譬喻:在〈方便品〉中,维摩居士以身示疾,对来探病者一口气连续举了以聚沫、泡、炎、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这十个世人看似真实,其实是虚妄不实的联珠妙喻,来说明身体的无常。这种串联式的手法,加强说法效果。这些譬喻,在经中多次引用, 例如〈弟子品〉、〈菩萨行品》、〈观众生品》、〈佛道品》中。

句法运用: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整篇中相同词汇重叠,只变换少数词汇内容,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 例如〈佛国品〉中,佛描述如何得见净土时,第一句以「随」或「随其」开首,第二句以「则」开首,反复咏唱,加强意义表达和修辞效果 :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8]

这种创作手法,在《诗经》中也惯常见,表达动作过程或情感的变化,例如《周南芣苢》[9] :

「采釆芣苢,薄言采之。采釆芣苢,薄言有之。采釆芣苢,薄言掇之。采釆芣苢,薄言捋之。采釆芣苢,薄言袺之。采釆芣苢,薄言襭之。」

在〈观众生品〉中,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菩萨如何观众生?维摩居士连续用了三十个「如」,使用具体事物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菩萨如何观众生这抽像的概念。

在〈香积佛品〉中,维摩连续用了五十二个「是」,形容此土众生是如何刚强难化。

在〈阿閦佛品〉中,维摩居士连续用了八十九组「不」、「非」、「无」等否定句法,表达如何作实相观。

修辞优美:辞藻流畅,经中不少金句,常为人乐道,如: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芥子纳须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这些句子都很美。美在哪里?菩萨病者,以大悲起,在它所含蕴的菩萨慈悲精神; 这种美感,是超越语言上的美。譬如小孩子都觉得妈妈很美,美在那一份母爱。

差异对比手法:善于运用强烈差异对比手法 ,加强说法效果; 例如〈弟子品〉中,将日光与萤火相比,反映众生根器的优劣: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21]〈菩萨品〉中,引领读者视觉意象,从一根微弱烛光,渐至燃续十方无尽灯的光明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打破二元对立:

打破一切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方式, 例如现实世界与净土的界限,出家与在家的界限〈弟子品〉与罗睺罗讨论出家概念,这种心出家、但身不出家的新观点,令文人趋之若鹜 :

「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居士的观点,是依据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两个层面来说的。可从他与罗睺罗开首的对话来解读:「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参照玄奘法师译本的解释 :

「不应如是宣说出家功德胜利。所以者何?无有功德、无有胜利,是为出家。唯,罗怙罗!有为法中可得说有功德胜利,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不可说有功德胜利。」

想像力丰富:不仅维摩居士被形容是神通游戏的人物,不可思议的环节贯穿全经。〈佛国品〉中,佛的威神,能令宝盖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佛只用手指一按,舍利弗眼中的秽土,便转换成庄严佛土。

三、《维摩经》的戏剧手法

《维摩经》中,具有多个围绕舍利弗引生出来的不可思议情节,充满戏剧性及超越读者思维空间;例如〈不思议品〉借座灯王、〈香积佛品〉请饭香土、 〈阿閦佛品〉手接大千、〈菩萨品〉无尽灯、〈观众生品〉观天女散花等。以一个故事做骨干,再伸延其他独立故事,手法类似印度《摩诃衍那》。

僧肇《注维摩诘经》云:「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

《维摩经》七譬

在〈方便品〉中,维摩居士示疾,除了以十譬示现色身无常变幻外,还以丘井为譬: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僧肇《注维摩诘经》 记述鸠摩罗什以故事解析「是身如丘井」。故事中含有七种譬喻,相对于《法华经》七喻,被称作《维摩经》或《净名经》七喻。

「什曰: 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着味故而忘怖畏。」

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为老所逼。

「丘井」代表生死,「醉象」代表无常,「毒龙」代表恶道,「五毒蛇」代表五阴,「腐草」代表命根,「白黑二鼠」代表白月、黑月,「蜜滴」代表五欲之乐,「得蜜滴而忘怖畏」比喻众生耽于五欲之乐,而忘记生老病死之苦。

《维摩经》对文学的影响

一、影响文人仕隐心态

经中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如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 「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这种平等佛道、显隐无别的观念影响文人仕隐的看法,反映在诗文中。南北朝时期的陈朝诗人张君祖是最早将佛理入诗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答庾僧渊》也咏及维摩诘居土 :

「冲心超远寄,浪怀邈独往。众妙常所晞,维摩余所赏。苟未体善权,与子同佛仿。悠悠诚满域,所遗在废想。」

二、 与《维摩经》相关的诗词

《维摩经》的影响力伸延至唐宋; 王维自号维摩,李白自称金粟如来,无数文人如白居易、黄庭坚等,均以维摩形象、经中情节或词汇入诗。甚至根据维摩居士「宴坐」而发展出「宴坐诗」这种独特类型。

三、宴坐诗

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经》把「坐禅」称为「宴坐」,这个译语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过。所谓「宴坐」或作「晏坐」、「燕坐」,即「禅坐」之意。

「宴坐」一词,出自〈弟子品〉,维摩居士见舍利弗在林中襌坐,而对舍利弗诘难的一段对话 :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从禅宗以前,小乘禅法传入中国开始,到禅宗成立以后,南宗禅主张枯坐不能成佛,「宴坐」的内涵包括形式的跏趺坐与无形的禅心,意义极广。诗禅相通而难言其妙,宴坐者会心融贯,以禅法入诗法,以诗境现禅境。

元慎《悟襌三首寄胡果》之二: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襌。病宜多宴坐,贪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四、以《维摩经》内容为题的文学作品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描述在庐山之麓「东林寺」寂静胜境。这诗属「宴坐诗」,而且还引用了〈佛国品〉及〈方便品〉的词汇 :

「我寻青莲字,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呜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李白爱自称为「青莲居士」, 并将这称号入诗。青莲是西域雪山之花,经中长者子宝积,以青莲为喻称赞佛义相庄严,眼如青莲般清净,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何人也》一诗,李白不但引用青莲居士名号,还将自己比作是维摩居士: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李白戏言湖州司马是迦叶尊者,李白爱酒,常出入酒肆;维摩诘居士也经常出入酒肆,但目的是化度众生。

《维摩经》中并无记载维摩诘居士是金粟如来,这说法见于智者大师《维摩经玄疏》:

「第五正辨净名本迹者。旧云: 本是金粟如来,迹居妙喜为无动补处。」

〈文殊师利问疾品〉

《文殊师利问疾品》是这经的中心和高潮,佛嘱咐文殊师利菩萨入毗耶离大城向维摩居士问疾,文殊菩萨「承佛圣旨,诣彼问疾。」维摩居士预知众人来问病,准备接待 :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慧远法师《维摩义记》的五阶科判,判从这段对话之后为正宗分: 「善来文殊不来相下是其正宗。」

维摩居士回答文殊菩萨他的病况,病因是大悲心而起,因为众生有痴爱,众生病,是故维摩病 :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

王维别号王维摩,可见他深受维摩经影响。他的《夏日过青龙寺谒操襌师》以「空病」襌理入诗,全诗近乎襌门偈颂 :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襌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欲问义心义」是王维希望知道了彻自性的第一义。《楞伽经》:「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山河天眼里」,以天眼来观照山河大地现象,与末句「能生大地风」相呼应。「世界法身中」,指现象界呈现的事物,均显露法王身[40]。白居易六十八岁时,因中风导致一肢不灵,卧病在床,写下《病中诗十五首》[41],其中《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

另一首《罢灸》 :

「病身佛说将何喻,变灭须臾岂不闻。莫遣净名知我笑,休将火艾灸浮云。」

谢灵运《维摩经中十譬赞》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早期夹杂着道教玄学。东晋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渐渐渗透在文人思想及日常生活中,影响文人的创作。丰富了东晋的多样化诗歌主题,包括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印顺导师在《中国襌宗史》序说 :

「老庄的『道以虚无为本』(玄学者如此说),魏晋来深入人心。晋室南移,玄学也就以江东为重心。中国佛教的勃兴,得力于『般若』空义,与当时的玄学,早已保持某种关系。佛法流行于中国,多少适应中国文化,原是应该的,也是免不了的。」

六朝文人不少以《维摩经》入诗,包括谢灵运《维摩经中十譬赞》八首。谢灵运懂梵文,曾参加过佛经翻译工作,经常亲近慧远,谢写的佛理诗,不但受《维摩经》影响,也受《般若经》影响。

〈方便品〉中,维摩居士举了十个譬喻,例如聚沫、火焰、形影、音响、浮云、闪电等,这些似有实无的东西,来表述般若空观思想。告诉世人不必执着这因缘和合如幻的身躯,人生像雷电一样易逝,生老病死,不论迟速,都是生灭无常:

「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般若经》也有相似的比喻,例如《放光般若经本无品》:

「五阴如梦、如响、如光、如影、如幻、如炎、如化。」

《维摩经十譬赞》,依《维摩经》譬喻写成。「赞」是一种起源于「图赞」的文体,形式为韵文。最初是作为辅助图画旁述,在印度佛教中相对是梵呗。后来受印度佛教影响渐发展成「杂赞」、「哀赞」、「史赞」。

十譬赞如下:

《聚沫泡合》

「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即异成貌状。消散归虚豁。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愚俗骇变化。横复生欣怛。」

冯惟纳编的《古诗记》收录谢诗《聚沫泡合》,并在诗题下略有注解:

「《维摩经》云:是身如聚沫,澡浴强忍;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野马,渴爱疲劳;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转受报应;是身如梦,其现恍惚;是身如影,行照而现; 是身如响,因缘变失;是身如雾,意无静想;是身如电,为分散法。」

《焰》

「性内相表状,非焰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非向我。如何滞着人,终岁迷因果。」

《芭蕉》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结核,敷花何由实,至人善取譬,无宰谁能律。莫昵缘合时,当视分散日。」

《幻》

「幻工作同异,谁复谓非真。一从逝物过,既往亦何陈。谬者疑久近,达者皆自宾。勿起离合情,会无百代人。」

《梦》

「觉谓寝无知,寐中非无见。意状盈明前,好恶迭万变。既悟眇已往,惜为浮物恋。孰视娑婆尽,宁当非赤县。」

《影响合》

「影响顺形声,资物故生理。一旦挥霍去,何因得像似。群有靡不然,昧漠呼自己。四色尚无本,八微欲安恃。」

《浮云》

「泛滥明月阴,荟蔚南山雨。能为变动用,在我竟无取。俄已就飞散,岂复得攒聚。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电》

「鲦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恒物生灭后,谁复核迟速? 慎勿留空念,横使神理恧。废己道易孚,忘情长之福。」

以雷电比喻人生易逝,不论迟速,都会生灭。不要空留念这些世间无常事物及五阴色身。

「鲦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惊见雷电忽然闪过,眼睛可以看见雷电,身体却无法追逐。

「恒物生灭后,谁覆核迟速?」,一切物体生灭之后,谁又会去追究其速度快或慢?

「慎勿空留念,横使神理恧」,谨慎己心,不要费神眷恋那些己逝之物。

「废已道易孚,忘情长之福」,忘了自己,道就容易孚(同孵)育增长。能做到无我、无我所,才是彻底的境界。

六朝著名诗僧晋支道林(314-366年),也写过《维摩诘赞》 :

「维摩体神性。陵化昭机庭。无可无不可。流浪入形名。民动则我疾。人恬我气平。恬动岂形影。形影应机情。玄韵乘十哲。颉颃傲四英。忘期遇濡首,亹亹赞死生。」

《维摩经》押座文[48]

敦煌发现关于《维摩经》 的讲经文残本。讲经文的体制是先列出经文,再以散文说解,韵文吟唱,并有押座文、梵呗、发愿、念佛、开题、科分三门、解座文等。敦煌遗书发现关于唐五代时宣讲《维摩诘经》俗讲仪式的纪录:

「讲《维摩》先作梵了,次念观世音菩萨三两声,便说押座了。便索唱经文了;唱曰法师自说经题了。便说开赞了,便庄严了,便念佛一两声了。法师科三分经文了,念佛一两声,便一一说其经题名了,便入经说缘喻了,便说念佛赞:

顶礼上方香积世妙喜如来化相身

是有妻儿眷属徒心净常修于梵行

智力神通难可测手摇日月动须弥

(念菩萨佛子)

我佛如来在庵薗宣说什深普集教

长者身心欢喜了持其宝盖诣如来

(念菩萨佛子)

偏偏摇动布金云铃七宝双双香送远

直到庵薗法会上捧其宝盖上如来

(佛子)

五百花盖立其前圣力合成为壹盖

日月星辰皆总现山河大地及龙宫

(佛子)

世界摇时宝盖摇世界动时宝盖动

一切十方诸净土三世如来悉现中

(佛子)

毗耶离国地中心宝树光晖金璨烂

多出人贤性慈愍欠曾过去早修行

(佛子)

居士维摩众中尊十德圆明人所重

亲近无边三世佛故号维摩长者身

(佛子)

五百声闻皆被诃住相法空分所证

更有光严弥勒众身心皆拜道徒中

(佛子)

不二真门性自融只有维摩亲证悟

示病室中而独卧广谈六品不思议

(佛子)

大圣牟尼悲愿深一一亲呼十大众

皆曰不堪而问疾唯有文殊千佛师

(佛子)

巍巍身动宝星宫岌岌珠摇飞宝座

八万仙人香满国千千圣众遍长空

(佛子)

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师子吼

尽到毗耶方丈室作其佛事对弘扬

(佛子)

今晨拟说什深经惟愿慈悲来至此

听众闻经罪消灭总证菩提法宝身

(佛子)

火宅茫茫何日休五欲终招生死苦

(重述)

不似听经求解脱学佛修行能不能

能者虔恭合掌着经题名目唱将来

(待续)

参考佛典及书籍

[1]胡适:《海外读书杂记》,《胡适文存》,第三集。

[2]智升: 《开元释教录》,大正,第五十五册,卷三。

[3]鸠摩罗什: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第十四册。

[4]僧肇: 《注维摩诘经》序,大正,第三十八册。

[5]同上注4,《注维摩诘经》。

[6]同上注4,《注维摩诘经》卷一: 「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慧远《维摩经疏》卷一: 「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7]同上注3,《方便品》,卷上。

[8]同上注3,〈弟子品〉,卷上。

[9]芣苢:植物车前子;薄:辞(无意义的语助词);采:取也。掇:拾;捋:取;袺: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襭:以衣贮之而极其衽于带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