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35年《少林寺》改变了什么 李连杰悔拍(王宝强说了句很傻根的话)

句子大全 2023-09-06 07:23:01
相关推荐

“其实我30岁以后就开始自责,当初为什么要拍这部戏,误导了多少青少年去学武术,他们明明都还没弄清楚武术是什么。”

李连杰多次表示拍了《少林寺》后,许多年青人心怀武打梦,剃了光头要去少林,每当回忆起这些就感到无比愧疚。

《少林寺》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奇迹。

1981年,电影《少林寺》开拍,1982年初放映,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超过1.6的票房纪录,全国人民平均每人花钱看了1.5遍。

李连杰后来说这个数据还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当年根本没法统计,至于到农村放映的那更是不知道多少场。

在那个电视还未普及,文化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这部电影的“凶猛”绝对超乎现在的年轻人的想象。当年的很多电影迷,看《少林寺》可不是3遍两遍,5遍6遍,而是十几、二十几遍。

《少林寺》的上映,掀起了学武术的高潮,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嘿哈乱叫、指手划脚的爱好者。《武林》、《精武》、《武术健身》、《武魂》、《中华武术》等杂志都是那段时间的“爆款”,月销以数百万计。

而且当时全国各城乡都有很多小孩没心思上学了,三五成群,直接跑去少林寺要拜师学艺。

还有一些小姑娘,要当牧羊女,去山上放羊。

曾在登封当地公安部门任职的一位老干部说,他当年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往这些偷偷跑来少林寺的人家里拍电报,让家里来领人。

这些孩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王宝强。

李连杰说悔拍《少林寺》误导了很多青少年学武,“他们明明都没弄清武术是什么。”王宝强更狠,他都没弄清少林寺是干啥的!

王宝强8岁到少林寺,练了6年功,他说刚开始以为去少林寺是拍电影的,到庙里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少林寺》也拯救了少林寺。

1974年到1978年,少林寺共接待游客20万人,平均一天也就百十个人。那时还不收门票,除了少得可怜的香火钱,当时少林寺唯一的商业收入是几分钱一碗的大碗茶。

而就在《少林寺》放映后的1982年,当年游客就暴增到70万人,1984年更是到了260万人。现在旺季时候,一天接待几万人。

这是1985年,少林僧人围桌吃饭。托《少林寺》的福,一桌6人十菜一汤,伙食已经大大改善了。

就在几年前,少林寺还是个佛堂破败、香火难继的寺院。一二十个僧人,守着28亩薄地,连口粮都不够吃,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仅中午一顿有馒头,且限每人两个。

据《少林寺》中耍得一手好醉棍的“色空”和尚的扮演者孙剑魁回忆,少林寺的山门虽是实景拍摄,但匾上“少林寺” 三个字是经过重新粉刷的。片中那段绿树环绕、青草茵茵的室外练功场所其实是在少林寺附近的中岳庙和杭州的“花港观鱼”拍摄的。

孙剑魁说拍片前,“第一次来到少林寺的时候,山上的荒草有一米之高,而且根本就没有路。寺里只有几个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萨的身体已经坍塌了一半。”

一部《少林寺》,让那个只有一座破庙,一堆荒草,几个老和尚的地方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是寺院刚红火时,通往少林寺路边的小饭店。

上山的路还是土路,路边的临时小摊,有人打出了“少林饭店”的招牌。

少林寺山门前的小摊,拉来一个个小破桌子直接就开卖点小零碎。

1920年代,军阀割据,当时的少林方丈妙兴选择站在直系军阀一边,率少林数百僧众投靠吴佩孚编为第一团,妙兴任团长。

下面这组照片是1920年一个日本人在少林寺拍摄的。

1927年妙兴阵亡,第二年他所在部队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交战,司令部就设在少林寺。后来战败,200多僧众几乎被杀尽。为泄愤,冯玉祥部下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整整烧了40多天。

除了山门,法堂、天王殿、大雄殿、钟鼓楼、藏经楼、库房、禅堂等处,几乎全部焚毁。

幸存的和尚也跑了,后来陆续回来过一批。

解放后,少林寺和尚被当地主镇压过一批。后来破除封建迷信,命令和尚们都还俗,最后剩下12个实在无家可归的和尚仍然住在庙里——“当地政府把他们统分成一个生产大队,名字就叫少林寺生产大队,成分是地主。每次批斗时一喊:地富反坏右都站出来,和尚们就站出来了。”

解放后的三十年,少林寺仅剃度了两位僧人,一直是破败的样子。直到《少林寺》火了以后,政府才掏钱重修。说是千年古刹,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少林寺绝大多数建筑,也就30来年。

至于少林绝学,书烧了,人跑了,跟建筑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也多是《少林寺》后“重修”的。

1936年,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创始人宗道臣到少林拜山后写下了这样的记录:“目睹了少林武僧演练拳法。他们以单独演练为主,也有以两人为一组的对打形式。实际也只有这些,像壁画上看到的那样栩柯如生、活灵活现的高超武艺,已不可能见到了……少林传统拳法已退化殆尽。”

1979年,宗道臣再次率众到来时,当时的少林寺只有13个老和尚看守破庙,没有会武功的。对于宗道臣一行提出的武术交流,只能找来登封当地的民间拳师应付。当时宗道臣还提出让少林寺派人去日本学习少林拳。

有个好玩的事。

当年《少林寺》拍到一半时,少林寺的方丈行正老和尚看中了李连杰,劝他:“孩子,你与佛有缘,就在此地出家吧。”

导演张鑫炎吓坏了,别介啊大师,没这么挖墙角的,不带这么玩的!赶紧阻拦:“别呀,电影还没拍完呢!”

赶紧把李连杰拽一边:以后少跟老和尚聊天啊,他不按常理出牌。

在《少林寺》之前,香港其实已经有100多部关于少林寺的电影了,但来少林寺实拍,《少林寺》是第一次。

最开始执导的是香港导演陈文来,他用的演员全来自河南京剧团。动不动亮个相啥的,你能想像得出一帮唱戏的能拍出什么武打效果,制片公司对拍出来的河南味的《少林寺》十分不满,果断决定换人,张鑫炎是临危救场来的。

张鑫炎首先决定剧中所有参与“武戏”的演员都要从武术运动员中挑选,这是不知道多少年后,一帮真正的武林高手齐聚少林。除了李连杰,于承惠的双手剑,于海的螳螂拳,计春华的鹰爪拳,孙剑魁的醉棍,为影片增色不少。

虽然都没演过戏,可大家都是练家子,自个儿都能根据角色整动作。“秃鹰”计春华回忆说当时根本没有动作指导,拍谁的镜头谁自己设计动作。也没有具体的打法,每次导演就告诉你需要打多长时间,从哪儿打到哪儿,演员们就准备去了,到时一通打,“然后他用录像机拍下来回去分镜头。”

接受记者采访时,计春华反问了一个问题:“《少林寺》为什么好看?”他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每个演员都是一张白纸。”

这也更看出了张鑫炎导演的功力,所以李连杰也一直很尊重他。

一部《少林寺》,总投资只有200万元。李连杰这样的主演,待遇是一天一块钱,影片拍了十个月,他总共挣了300多块钱。

现在正好相反,影视的大半落入了流量演员的口袋。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