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黄蛉:用甲骨文高考 得6分被985大学破格录取(如今他怎样了)

句子大全 2023-09-08 06:43:01
相关推荐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高考就成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也是当下无数家庭为之“发愁”的事情之一,学业的压力在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注定就存在了。高考成为了大部分孩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国内的211、985高校更是吸引着万千学子挤破头想进入。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高考的时候仅仅考了6分,但是却被一所985大学破格录取了,震惊了所有人。那么究竟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破这个例呢?

1、甲骨文写作文参加高考

他叫黄蛉,1989年出生于四川。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其实一直属于平平无奇,在班级中不上不下,因此高考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9年那年高考,其实是黄蛉第二次参加高考了。第一年他发挥不如意,没有达到国家重点线,于是他和家人商量选择了复读

经过一年的复习,虽然较上一年有些许的进步,但是要知道有一些复读生因为压力大、学习时间太久的缘故,最后的收获其实并不大。黄蛉就属于这一部分考生,一年过去了他的成绩还是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标准,顶多只能上个二本学校。时刻关注高考消息的他突然有一天发现老师下发的考试要求中表示,高考作文并没有规定只能使用汉字书写。这时他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新奇的想法----用甲骨文写作文

因为电视上也常常报道,有一些高考生会用竞赛、体考等方式拿到奖项,学校破格录取了。他还听说有一些考生在考场上用文言文写作文会获得高分,如果文采出众还能获得满分的故事。黄蛉想起自己高中有段时间曾对甲骨文很感兴趣,当时还学习了不少甲骨文文字呢,如果用甲骨文写作文,岂不是比用文言文更高级吗?说不定分数会更高呢!

但是要知道,语文在高考中也是占据了很大比例的一个科目,作文更是整张卷子中的半壁江山。写好了自然是没问题,要是写不好,那黄蛉今年能否考上大学就成一个问题了。经过再三的思量,他决定冒险一次,赌一把。

于是有了想法之后他,临阵磨枪,抓紧在考试前夕努力学习甲骨文,将一些作文中的常用字进行反复学习,使其能贯通起来成为句子。眼看时间越来越紧迫,他的潜能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2009年的那场高考,他依仗平日里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用甲骨文书写了那年的作文,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考生。

2、“985”院校的录取

但是这可难倒了改卷老师,一开始改卷老师看到黄蛉的作文时,以为只是考生态度不端正,在卷子上瞎写瞎画,应付考试罢了。后来一个经验丰富的改卷老师仔细翻看之后,发现这篇作文的文字竟是甲骨文。但是老师根本看不懂甲骨文呀,但是又不能草率地直接给零分,毕竟这是考生写出来的正儿八经的文章。于是改卷老师先是找了同事,同事也很伤脑筋又找来了阅卷组组长,组长后来又向上级领导求助

最后大家都没有办法,就去找来了四川大学的老师,一个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古文专家。专家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也大开眼界,连忙将这篇作文翻译成了白话文,交给改卷老师进行重新审卷。出人意料的是,这篇看似复杂高深的文章,最终被定为严重的跑题,最后只得了6分的低分。高考语文作文满分60分,而6分这个成绩注定将黄蛉的高考总成绩拖后腿拖了不少。

除了成绩之后,黄蛉心如死灰,家人也都绝望了。正当他计划再继续考试还是准备找工作的时候,事情发生了逆转。他把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事迹发在网络上,瞬间网络和各个媒体上传开了,引起人们的热议,全国的人都知道他会甲骨文了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经过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字也随之简化,如今人们用习惯了简体汉字,使用甲骨文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认识甲骨文,会写甲骨文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特殊技能”了。虽然现在有很多专家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进行了不断的钻研,可还有许多甲骨文记录的文章没有被人们看懂,还有很多甲骨文文字没有被认出来是什么意思,所以国家也十分缺少研究甲骨文方面的人才。

黄蛉的事迹很快传到了各大高校那里,他们对黄蛉的这项技能表示十分欣赏。不少人认为黄蛉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孩子,如果加以教导,以后可能在甲骨文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有一些学校开始向他发出邀请。虽然6分的作文让他最终的高考成绩连本科线都没有达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表示愿意破格录取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

黄蛉再三比较之后,最终选择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虽然是四川大学下面的三本院校但是能上本科已经是很幸运了。然而更加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两年的学习之后,四川大学本校也愿意招收他。就这样,黄蛉从一个本科读不了的学生现在变成了一个“985”高校的大学生,这令多少人都表示十分羡慕呀。

在大学期间,学校对黄蛉这样的人才十分重视,还特别为他将已经退休离职的何教授返聘回来,专门为他进行破例的一对一辅导。校方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在专业教授的帮助和引导下,黄蛉也能有所作为,在甲骨文方面出人头地,也让学校骄傲一次。

3、“天才”变为普通人

人才谁都喜爱,何崝教授一开始也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交给黄蛉。然而没过多久,这个何崝教授竟然向学校表示,这个学生他“教不了”,主动请求辞职。他认为黄蛉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变得很是浮躁。搞古文研究本来就需要静心、踏实的去钻研,但是他在经过这个“轰动的”甲骨文写作文事件后,变得十分的浮夸、坐不住,他认为黄蛉学习甲骨文并非真正对于甲骨文是出于感兴趣的,这样的学生他教不来。

其实黄蛉对甲骨文的兴趣早就在很久之前就消失了,这次用甲骨文写作文,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热爱,只不过是为了作文得高分而已。如今每天都学习甲骨文,黄蛉很快就失去了兴趣,钻研甲骨文对于他来说变成了索然无味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高考中尝到甜头的他,上了大学以后还是仗着一些小聪明投机取巧。什么新鲜事物都想去学习一点,但是又什么事情都只是学个表面,他对待事情常常都是三分钟热度,教授也觉得或许他对于甲骨文也不过是三分钟热度罢了。

不过想想,这个结果也是在人意料之中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投机取巧的事情。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教学学生们要脚踏实地,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最终在考试中取得成功的。一座大楼,只有地基打好了,楼房才会稳固,学习也是如此。

并且兴趣固然重要,但是每一个兴趣的背后更多的而是对于一件事情的钻研。兴趣是引导你对于一件事情钻研的,黄蛉对于甲骨文只有表面上的兴趣,他没有对于甲骨文的那种想要钻研的强烈欲望。他只是借着考试的由头,学一些表面的东西,怎么会有所成就呢。

之后的黄蛉,没有教授的指导,在研究甲骨文的路上算是走到了尽头。他的高考成绩一般,所以在其他方面的成绩也是平平无奇,他辜负了学校和社会各界对于他的期望。最终他像所有普通大学生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大学剩下的时光,毕业后拿了一个文凭,离开了学校,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原本可以成为一个甲骨文专家的他,却没有抓住自己的闪光点,泯然众人矣,让大家都感到十分的惋惜

黄蛉的故事让社会各界都表示十分惋惜,他的所作所为也引人深思。甲骨文领域的专家们更是都“白高兴”了一场,以为是个古文字天才,原来只是一个想要借着古文字当跳板的普通人罢了,在发掘人才的道路上我们还是要擦亮双眼呀。

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事情都没有捷径可以走的。捷径可以走一时,但是没有办法走一世。只有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其实在生活中,像黄蛉这样投机取巧的人还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些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要从他们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