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鸿章首次见全自动机枪 没先问价而是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了)

句子大全 2023-09-10 07:52:01
相关推荐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是文人出身,但是却是靠着建立军功而走上了权力的宝座的。而且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很有意思,一方面说他“专以浪战为能事”,另一方面又说他“翰林变绿林”。这说明李鸿章是一个既有能力,又心狠手黑的角色,是真正务实派。

而李鸿章在当时所作所为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不为虚名,也不为外物所羁绊。这也让他当时的名声烂大街,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他骂成了卖国贼,因为当时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几乎都是他来签订的。不过,这些名声并不能妨碍他作为晚清名臣的地位,有一件事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李鸿章首次见全自动机枪,没先问价而是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了。

我们现在一旦说起清朝自1840年后的一系列的失败,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些失败归因到“武器落后”。其实这不完全正确,因为当时清朝与世界的武器的代差远没有现在想象的那么巨大。不要说明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制造火器的基本工艺,即便是晚清,清军营中的火器也是大把大把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晚清一直在大规模地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比如,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就曾经大规模的采购火器,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才有“打呆仗”的资本。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这种对武器的重视的态度。他还是一位主持洋务运动的洋务大臣,对外国的先进科技尤其敏感。

而当时最为先进的机枪,自然也引起了李鸿章的关注。他在1884年前往德国参观的时候,就专门参观了一个马克沁机枪的厂子。马克沁机枪老板也知道这是一个“大客户”,在李鸿章来了之后,就先给李鸿章来了一次震撼性的表演:马克沁机枪将一棵比人的腰部还要粗壮的大树在半分钟之内就拦腰打断。

机枪发射的声音和大树折断的声音给了李鸿章很大的震撼:要是大清朝也有这样的宝贝就好了,咱们就可以用这些机枪去打那些来犯的列强了。但是,作为一个军政全才,李鸿章并没有就此直接去问马克沁机枪的价格,而是想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他问工作人员:“刚刚一共打了多少发子弹?”

工作人员告诉他:“300发。”李鸿章顿时沉默了,然后说了一句让现代人听起来仍然感到心酸的话:“这机枪消耗子弹太快了,大清国用不起。”然后他对马克沁机枪的老板们摆了摆手,拒绝了大规模采购这些机枪的提议。这个拒绝的理由让马克沁机枪的老板们也沉默了好一阵子,他们没有想到,曾经的“天朝大国“,居然连子弹都买不起了。

但这也正是李鸿章高明之处。一般人都以为当时清朝挨打是因为武器落后,只有李鸿章看到了清朝挨打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崩溃。清朝的税收很高,清朝每年的收入也很高,相比明朝末年连500万银子都收不上来的困境,清朝末年的财政收入可谓“高新“,最高的1891年,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8968万两。

但是,这只是表象。清朝收上来这么多的税收,并没有多少钱是能够真正拿出治国的。因为相比明朝而言,清朝的“食利阶层“太多了。明朝要供养的只是皇族、贪官而已,而清朝要供养的则是皇族、贪官、还有庞大的八旗集团。而且明朝末年皇族其实都开始节省开支了,而清朝则加大了消耗,慈禧更是大手大脚。

所以等到清朝真的要花钱去打仗时,往往发现国库里没有钱。因此清朝一打仗就怂,哪怕是在越南打赢了,还是要去跟别人签订割地的条约,因为整个经济耗不起。一旦清朝把经济打垮了,清朝发出的工资不能够喂养它下面的贪官污吏的时候,老百姓不需要刀枪就可以轻易地推翻它了。

所以作为大清最后的“补锅人”,李鸿章最看重的就是如何省钱“过日子”。没有马克沁机枪,只不过让他们在一些战争当中打得艰苦一些而已。他还有余钱,还可以发工资,还可以让下面的人来和自己一起“补锅”。但是如果因为采购马克沁机枪和它那数量庞大、价格也不便宜的子弹把清朝的经济给搞垮了,那这锅就真的没办法补了。

李鸿章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人。他的矛盾人生正是体现了他那种既想保大清、又想保中国的矛盾心思。这一点边芹在她的《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当中写得最为清楚,对晚清历史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本《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