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有若的孝悌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句子大全 2023-09-12 02:07:01
相关推荐

原文:《论语》『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有子说,做人能够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好顶撞上的太少了;不顶撞上级,而好发动叛乱的人,是不存在的。君子修身致力于根本,有了根本道德境界就会不断提升。孝悌就是仁爱的大根大本吧!

注:

孝:爱父母;悌:兄弟姐妹互相关爱;道:这里指儒家的仁爱之道。

解读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比孔子小几十岁,长得特别像孔子,孔子去世后,一度被推举为孔子的继承人,但由于接受孔子教育时间短,并未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真谛,后被曾子所取代。有子的思想,在《论语》中记录的不多,仅仅局限于“学而”篇的三章,这是其中第一章。被记录下来的这几段话,大体上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几个层面。一是对孝道的认知。一是对中庸思想的把握。本章是对孝道思想的体悟

一、孝与忠的关系

有子认为:能落实孝道的人,绝大多数会忠于上司,服从领导。即便有少数人顶撞上司,也很罕见。但绝对不会叛乱。简言之,孝者多忠。所以古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

有子的话对不对呢?可以这样说,符合事实,经得起生活检验。宣扬孝道,报父母养育之恩,天经地义,乌鸦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人岂能失去寸草心。

但是孝与忠是不完全相通的,孝体现血缘关系,忠体现业缘关系。孝有恩情,忠是义务。孝是私情,忠是公心。孝到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孝者未必忠,不孝者必不忠。有若的话有合理的部分。

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厘清,就是有子似乎暗示,孝就是服从。而孔子的观点是孝服从道,不是服从一切,更不是服从错误,邪恶。忠的本意是忠于仁道,也不是忠于一切,更不是忠于无能、腐败和邪恶。

对于忠孝,为什么有人特别是治者顶大肆宣扬,为什么又有人特别是职业革命家仗剑怒指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孝的理解诠释和运用不同。

这两种人都扭曲和冤枉了儒家的本意。孔子讲的孝道,不是让智慧顺从无知。孔子讲的忠诚不是让正义效忠邪恶,他的态度是:危帮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则仕,帮无道则隐。孔子对统治者常常用脚来投票,一不高兴就怕屁股走人。后世的统治者鼓吹忠君并非孔子忠君;革命家推翻君主也不是孔子所完全反对。

但有一点,儒家也不支持革命,更喜欢至上而下的变革,近代革命的君主立宪更符合儒家的本意。事实证明,革命的破坏与善后建设过程付出的社会成本太高!后续的摸索与试点很大程度上还会恢复到旧的轨道。

儒家并不主张犯上,是有道理的。然而选择“邦无道则隐”的消极方式逃遁隐并就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儒家思想在动荡岁月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参考!

二、孝与仁的关系

有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没毛病。完全符合孔子的观点,孔子把人修行的次第归结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完美人格的塑造就是从“孝悌”开始的。

如何修炼仁爱之心?孔子提出了修行四步曲:孝、悌、义、忠、孝道是整个仁道殿堂的奠基工程。孔子的学生有子深谙其理,所以才讲了这一段话。

从造字方法看,孝是会意字,上面是土,下面是子,儿子要侍奉父亲,直到入土为安,然后秉承遗志,继往开来,这样一代代的沿续,这叫孝。

孝在仁爱精神养成中起到什么作用?圣人用心良苦,大家都知道,仁心是大爱,大公无私,一般人很难完全放下私心成圣成贤,怎么办呢?先到父母那儿练习祛除私心,尝试把爱拿出来一点点给父母,看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的话,连起码的做人资格都没有。说到这里,我们应能领悟道孔子为什这么重视孝道。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个一个故事:孔子到齐国去,路上遇到一个叫丘吾子的人,正在河边悲声痛哭,孔子下车问他为什哭的这么悲痛?丘吾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 不可再见者,亲也”。说完投河而死。这件事情发生后,孔子的弟子中有十三人休学孝亲。孔子在一次与子路的对话中提到:家贫亲老,不择祿而士,因为,二亲之寿如白驹过隙。父母在不尽孝,双亲死后的丁忧,有多大意义呢?

有人说我做到了孝敬父母,是否算真正的仁爱?试问,你打好了地基,是否等于建好了宫殿?说实话,孝敬父母仅仅是从极端自私迈出第一步。要知道无怎样尽孝悌,这种爱的受益者只不过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并没有惠及他人,实质仍然是一种自私,只不过是一种家庭的自私代替了极端个体的自私。但是,这的确是人生的一大进步。是善与恶的分水岭。不知有多少人,一生一世都没有迈出这一步!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把对父母的爱进一步扩大,施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最后扩展到整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仁爱是完美人格的圣殿,那么,孝就是这座殿堂下坚固基石。

有人质疑这一思想,认为即使不孝亲,也可以处好朋友、同事、上下级的关系。对这种情况,儒家早有定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换句话说,不爱父母而爱他人是假的。一定是有所企图。不孝者一定不仁,仁者必定大孝。所谓仁义而不孝者必伪。

三、孝与不孝的后果

道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同学派眼中有不同的道,境界不同,但都是讲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也不是孔子的创造。在儒家看来,为人的道就是天然的伦理,随顺这种伦理,经营好这种伦理的方法先处理好最基本最天然的伦理,即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关系,这就打下了道德的根基。

孔子强调孝对于仁爱思想的根基意义,但是如果再去追问,我不想学仁,我也不想学孝,试问,你有什么办法也说服这种判逆思想?儒家学说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孝经》上面宣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以通”;《百孝经》上警告:“诸事不顺因不孝”。 但没有从深层次阐明个中原委。

道家和佛家在这个问题上有行之有效的方案,他们是用因果报应的思想来阐释为孝的意义和不孝的危害,佛教中家喻户晓的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一部孝经,讲述一位孝女发大愿心感动天地救母亲脱离地狱的故事。《观无量寿经》中提到人要修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如果不孝则必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道家的经典《太上感应篇》则更为直白指出:“忠孝友悌,正已化人……所谓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只谈孝善仁爱,不谈因果,信的人少,践行的更少。这是所有宗教比哲学高明的地方。

世人都追求幸福,金钱、官位、名誉和美女都想一起拥入怀抱,但是不孝之人,无论怎样辛苦,都事与愿违,而且常遭厄运,无数天下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依然世世摆脱不过贫贱之命!父母是人生幸福的责任田,耕种好,自然收获幸福,珍重!慎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