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八句中有七句讲喜悦(被誉为古今绝唱)

句子大全 2023-09-13 05:11:01
相关推荐

杜甫的诗,多沉郁顿挫,直击心灵,读起来多少有一种压抑低沉感,但如果有人问:杜甫有没有写过愉快的诗?哪一首能被称为他的第一快意诗?

这个答案,其实古人早有论定,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张谦宜更是评价说:“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没错,这首诗便是杜甫听闻安史之乱平复后,冲口而出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收复了洛阳、郑、汴等地,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其余附从,要么投降、要么作鸟兽散,这也意味着,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公元763年的春天,正流落在四川地区的杜甫得知了这个消息,不禁欣喜若狂,手为之舞、足为之蹈,于是冲口而出,写下了这首欢快喜悦的诗歌。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听闻喜讯后的惊喜之情,后半部分写诗人兴奋地准备返乡,那种欢快之感,能让读者也随之起舞。杜甫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之中,看到了大唐受苦的芸芸众生,他的诗,也因此大都是沉闷的、悲天悯人的,很少写这样欢快的诗歌,而这首诗,却处处透着一个“喜”字,酣畅淋漓、毫无顾忌地抒发了自己无限喜悦的心情,正因为这样,此诗才能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意诗!下面我们详细来看一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二句是听到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的感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要知道,诗人漂泊在外的原因,便是战乱,而有家不能回的原因,是“蓟北”未收,但现在听到安史之乱平息了,意味着国家安定了,自然也就可以回家了。这种初听好消息的惊喜之感,诗人并没有用太复杂的语言描述,而是总结为五个字“涕泪满衣裳”,无疑,这是喜极而泣,而在欢喜之中,或许诗人也会想起这些年的颠沛流离、重重苦难,所以,在这喜极而泣之中,或许也有诗人对痛苦生活的回味,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第二联接着写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初听的喜极而泣后,剩下的只有欢喜、欢喜和欢喜,他回头看了一眼妻子儿女,发现他们也在欢呼雀跃,他们相视一笑,不需要再多说什么,就已经彼此领略,这么多年的愁云阴影,也都过去了!

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从细节上继续刻画诗人的狂喜之情,诗人此时年纪已经不小,又哭又笑又唱看起来不成体统,但因为这份喜悦太美好了,所以他也管不了那么多,大白天唱歌、喝酒,而且他知道,马上就可以回到故乡了,更何况,还是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青春,是春天的景物),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这种狂喜,从诗人和家人的“失态”和“放纵”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诗人连回家的路线似乎也都计划好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顷刻之间,仿佛已经回到了家乡。这一联中,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一气呵成,活泼连贯如流水一般,再以“穿”、“向”等字连接起来,更加形象生动了,可见诗人用字的凝练和准确。

此诗,描写地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欢乐的心情,那种抑制不住的快意和愉悦,让读者也为之开心,妙在除了第一句叙事点题之外,其余句子,几乎都是在写喜悦之情,犹如汩汩清泉,奔流直泻,大有水到渠成之妙,正如后人所评价的“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也正因为如此,后世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