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律所定战略 不是想一句漂亮话(要通过聚焦体现差异)

句子大全 2023-09-16 02:50:01
相关推荐

战略是选择的艺术。

最近跟很多律所、团队的负责人聊天,提及未来的规划,我发现一个现象:对于战略,大家都有足够的重视,但真要问起来,很少有人可以用一句话讲清楚自己的战略到底是什么;

有些硬说出来的,也往往不像战略,更像口号。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战略都是生死大计,决定着组织的方向和命运。律所也好,团队也好,本质上都是一个小小的经营实体,都需要规划自己的战略。

道理大家都懂,一旦到了实践,结果就大不相同。

所以问题就出来了:一方面律所/团队需要战略,另一方面,又极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战略到底是什么。更不要提围绕战略规划,需要持续展开的一系列思考、行动了。

01

虽然战略很重要,但我也确实认识不少律师,谈起战略的时候一脸不屑,认为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没什么实际作用。

一方面和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行业现状有关。

过去律师之所以不重视战略,认为只要有聪明的头脑加上勤奋,依靠直觉和努力就足以决定自己的发展,和法律行业整体发展阶段是很相关的。

大部分律师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因为法律行业整体处于上升周期中,所以很多律所、团队的发展,其实都是被动的:今天有个朋友,明天有个老师,业务一点点来,积攒久了,就有了变化。

所以行业里会有这么一个说法,律师如何做到100万——很简单,等上10年就有了。因为客户积累了10年,你只要不是做得太差,就能够过得还不错。

但这种情况会陆续改变:不论是经济环境、从业人数、信息技术,以及对应的行业政策变化,都在倒逼律师、律所进行调整和转型。这个规律在中国所有行业里都发生过,接下来也会发生在法律服务行业。

我接触过的很多律所,当自身体量到了一定规模(比如人数到达300,创收到达1个亿左右),就会开始遇到发展的瓶颈。

这些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来自外部的压力,一方面也源于内部的隐忧。作为团队负责人,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事情能做,但是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决心很难下。所以我看到很多规模所的主任,内心其实很复杂:一方面感觉到压力,一方面又很难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做调整,持续拖着,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这个时候就需要清晰明确的战略,来指导整个团队、律所下一步的发展。

但战略一定不能只是简单的宏伟目标,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团队下一个阶段重点做什么事情。它必须聚焦、明确和差异化。

所以对于战略的思考,一定是团队发展的必选项。只不过很多时候,大家所提的战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很多律师之所以觉得战略虚,是因为看了太多『虚』的战略而已。

02

我看过很多的律所、团队的战略,基本都会和愿景混淆——表现形式是,一提到战略,句式上就会表达类似『我们要成为XXX的律师事务所』,而XXX的表达,可以是任何正面的描述(类似『伟大、令人尊敬、客户第一选择……』)。

但我以为,战略是选择的艺术。它需要结合你对市场、资源、自身能力的判断,明确集中发力的方向。所以战略一定意味着取舍,并且在取舍中,体现出差异性。

所以很多团队在战略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成为令人尊敬的律师事务所』类似这样的口号,我在超过10个律所、团队身上都看过。

一个组织的战略可以有很多表达,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聚焦和做出抉择:

比如华为的战略,在《华为基本法》中就有明确的表述:

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这段话虽然精简,但是非常明确地指明了两件事:

华为是谁: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华为的目标: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梦想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它同时也说明了华为不是谁——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这就是取舍。

再比如便利店711的战略,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里,有过自己的解释:

能够与大型超市共存的零售店形态。

这指明了711是中小型的零售店,它的目标是与伊藤洋华堂之类的大型超市共存。这里的关键在于铃木敏文创立711时,大型超市是当时的主流。但铃木敏文没有复制下一个伊藤洋华堂,而是选择做零售店。

所有的战略,都需要基于取舍,指向明确且清晰的结果。

03

回到法律行业,其实最近几年有很多飞速发展的律师事务所,也是靠战略上的聚焦和取舍。

最典型的就是盈科,它的战略是依靠有意识、有计划的布局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

作为最早一批进行规模化的律所之一,盈科从2010年开始平均每年以增加10个分所、每季度2到3个分所的速度进行布局。

目前,官网数据显示其规模人数已经突破1万,在中国大陆拥有84家分所;在2019年的营收总额为52.7亿人民币,相比2018年增加27.7%。

盈科放弃了传统大型律所采取的收购兼并当地律所的原始扩张方式。它的模式是直接投资、直接管理和品牌授权,再加上职业经理人制度。

盈科的梅向荣主任在接受智合法律媒体采访时,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来比喻盈科总部与分所之间的关系,“盈科总部相当于是子公司的大股东”。总部与分所“分享利益、共担亏损”,成为完全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种关系之下,“大股东”盈科总部决定分所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方向,由分所负责执行,每个分所在财务上独立结算。

再比如,持续走精品差异化的天同律师事务所。

它放弃了大而全的快速扩张,走向一体化基础上的适度规模化。换句话说,天同持续深耕在重大复杂商事争议解决领域,开分所也是遵循适度规模化。增长不放在律所规模与人数的扩张上,而是依靠专业垂直化的市场占有。

这是基于蒋勇律师对外的思路,“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最精”“在最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一直是他的发展理念。

这点从天同的分所布局理念也可窥见一斑。

2018年,天同完成6座分所+北京总部的布局,其中六所城市是六大巡回法庭所在地。包括今年2月,天同在三亚的分所成立,也是立足于海南自贸港在全国经济的战略地位。

天同的业务增长也是基于高端民商事诉讼的业务延伸:诉讼+仲裁+执行+破产。这本质上是打通基于争议解决的全业务链条,将高端民商事诉讼业务做到更精细、更深入。

还有我最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恒都。

恒都的战略是,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在早期是以知识产权为主要业务的精品所,随着客户的增长,开始持续走上规模化。它的规模化跟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密不可分。

恒都的核心竞争力在案源。它们专门成了一个客户中心,负责案源拓展。经过近10年的积累,这个团队达到了130人,其中90%以上的成员都有法律背景,但只有25%左右是律师。目前为止,恒都超过95%的案源都来自于这个大客户中心。

这样模式背后的增长也是可观的:根据有关报道,恒都律师事务所2019年的收入首次跃进China 50,并且人均创收不低。4340万美元的营收全部来自一个200名律师的团队,主要是通过商业诉讼案获得,这使得恒都的律师人均创收达到了21万7千美元。哪怕在今年疫情期间,恒都仍然保持了50%的业绩增长。

这三家律所都在走规模化的发展路线,但是战略聚焦的重点,都不一样。

04

所以不论是团队还是律所,聚焦都是战略的必选项。

当然,对于大部分律师团队来说,战略规划到不了律所发展这个层面,所以聚焦的方向通常也以业务为主。所以我自己和团队、律所聊战略,会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就是:

你能否用一句话,说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你对团队、律所发展所有的判断、取舍,都需要尽可能地体现在这句话里。而这就意味着,你不能通过拍脑袋来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经过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判断。

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会建议团队做这样的梳理:

把自己过往三年的业绩盘点出来,按照『客户业务』的逻辑进行排列,然后根据『基础业务』『成长业务』『孵化业务』这三个逻辑进行分类。

基础业务是你的基本盘,是那些稳健成长的业务,它的关键是需要稳定;

成长业务是增长空间最快,或者利润空间最大的业务,它的关键是需要有足够大的成长性;

孵化业务是那些你长期看好,但是短期见不了效益的业务。

对于大部分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成长业务。它通常代表着你需要重点发力的增长方向,也往往就是你战略层面有机会实现的差异化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成长业务一定是要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的。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团队之前是做常规民商事诉讼的,业绩是1000万。希望挖掘成长业务,当时面临三个选择:

继续把常规商事诉讼做深围绕客户,把对应的非诉业务补齐基于客户资源,切入刑事业务

在战略选择上,商事诉讼业务一定是基础业务,他纠结的地方是,是把非诉业务补齐,还是切入刑事业务。

到了这部分,定性分析就不够了,需要定量来分析。基本思路就是通过评估『客户数*客单价』,来计算预期收益,来决定做出哪个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切入刑事业务领域,因为刑事业务带来的增量,要高于其他选择。

所以在分析成长业务上,我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模型——就是当你规划、回答上述问题时,始终要用这三个问题反复问自己:

机会:你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业务机会,是不是有足够多的客户,有足够多的需求,而不是你以为他们有需求能力:为了解决客户的问题,你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并且在面对其他竞争时,能够体现出竞争优势资源:为了获取客户,你是否拥有(或者链接了)足量的资源,帮助你接触到你想要接触的客户群体

只有这三者同时成立,这个业务才能真正成为你的战略增长方向。最终都是需要清晰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我是谁,做什么,怎么做』。而对于『基础、成长、孵化业务』的分析,则都是为了『证明』这件事是有机会的。

当然,在实际拆解中情况会更加复杂,但是通过使用这个框架,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重点。

05

所以总结一下:

对于任何团队、组织来说,战略最简单的模型,就是需要回答好『我是谁,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聚焦在特定领域或者方向。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做定性的业务分析,从而找到自己相对来说更加明确的成长业务方向,把它们当做自己的聚焦重点。并在梳理的过程中,始终通过『机会、能力、资源』三个维度来反复检验合理性。

对于大部分小团队来说,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足以帮助自己明确中短期的发展战略了。

但这仅仅是定出了大方向,如果要把战略落地,就需要进一步拆解。在下一篇中,我会和你聊聊如何对战略进行解码,从而把战略方向拆解成可以落地执行的行动。

— The End —

PS:希望每个夜晚知律都能与你一同探索事物规律,相聚不走散,现在就做三件事

1 在文章底部右下角,多多点击“在看”,让微信知道您认可我们

2 转发对您有所裨益的文章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

3 把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每天相伴您左右

愿我们一同见证法治时代的日新月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