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苏轼那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写作背景故事)

句子大全 2023-09-18 02:48:02
相关推荐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

北宋熙宁九年(1076),四十岁的苏轼完成了在密州(今潍坊诸城)的任期,在和继任者孔宗翰交接完工作以后,于次年春天离开密州赶往徐州任职。

这孔宗翰是曲阜人,为孔子四十六代孙,奉亲至孝,为人厚道。居家,以恩服族人;在外,以德治理百姓,口碑极佳。苏轼对于孔宗翰这样的继任者很欣慰,他的施政方略也和孔宗翰相似,这样苏轼没有做完的事就可以放心了。

苏轼想早点离开密州,但被热情的孔宗翰留下了。

“久闻苏大人之名,今日有幸相遇,实为三生有幸。苏大人放心,您在治上所用之法我已全然看过,密州百姓能有苏大人实在是幸运至极。”孔宗翰说。

“承蒙孔大人夸奖,只是做了几件分内的事而已。”苏轼比孔宗翰小七八岁,躬身作揖回礼,“百年之后也不希望被百姓记住,但愿他们生活幸福就好。”

“苏大人不但能力突出,境界也高啊。”孔宗翰笑道,“看来我真是枉长了好几岁,他人为官,都想青史留名,被百世传颂。而苏大人真是另类,也难怪在朝中受到了委屈。”

苏轼忽然明白孔宗翰肯定是在来前仔细的了解过他,可是继任者和离任者议论朝政似乎不太妥当。短短的十几年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亲人离世,家庭变故,又被迫卷入了和王安石的新旧党争的漩涡中无力自拔,最终只能被迫离开京城,放任地方官。好在苏轼有一颗豁达开阔的心,无论升迁还是被贬,他都做到从心而终,不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

此时孔宗翰的话,苏轼觉得不知怎么说,毕竟还难以辨清是敌还是友。面对着苏轼的迟疑,孔宗翰自知失言,自嘲道,“老了,话都不会说了。”

孔宗翰确实没有别的心思,只是心中仰慕苏轼的才能,为他有点鸣不平的意思。历史往往就是如此,能力大的人反而不能居高位,居高位的似乎能力又不太突出。

隔了几日,孔宗翰便命人将自己之前绘制的《虔州八境图》拿给苏轼看,想请苏轼按图题诗,想来这也是孔宗翰不想苏轼马上就走的原因吧。苏轼逐一观赏,继而喜笑颜开,赞叹不已。虔州风景美,犹如人间仙境;孔宗翰绘画水平高,只能让人望其项背。

“苏大人,如何?”孔宗翰忙问。

“拿笔来。”苏轼思潮涌动,笔下有神,八首诗一气呵成。

“好诗。”当孔宗翰读到‘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时说,“不寄梅花寄信件,该是多么让朋友高兴和期待的事呀。”

“德薄才疏,献丑了。”苏轼道。

“哪里,八景八首诗,顷刻之间完成,没有大才,断成不了此事。诗概括了景,而景也因诗变得更有意境。”孔宗翰很满意,对苏轼说,“过后就差人将该诗寄回虔州,并镌刻石楼之上。这下苏大人不想留名都恐怕不行了。”

苏轼也大笑起来。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都彼此了解了对方,都觉得相见恨晚。转眼就是第二年了,苏轼不得不启程去徐州。孔宗翰一送再送,实在不忍苏轼离开。

“苏大人莫要忘了,故人还在千山外,梅花也盼书信来。”孔宗翰改了一下苏轼的题诗。

“孔大人保重,苏轼断不敢忘相遇之恩。”苏轼抱拳道。

密州离徐州不太远,七八天的时间便到了。

苏轼到了住所,看到庭院里的淡白色的梨花已经盛开,而柳树已经浓郁如茵,一阵风过,梨花和柳絮翩翩起舞,飞满全城。已步入中年的苏轼依在栏杆上,目光随着梨花儿而动,他心绪惆怅,纷杂的人生啊,浊世清名,有谁能像他一样看得那么透彻那么清楚呢?

这时苏轼想到了孔宗翰,想必他就是那个看得见清明的人。于是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然后放到信封里,命人送到密州。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南宫小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