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山不容二虎 从中国古代的分分合合(浅析高句丽的崛起与消亡)

句子大全 2023-09-18 07:33:01
相关推荐

前言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言壮语,曾经无数次地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热血沸腾,让我们的心情激动不已,久久无法平息。其实不仅在强汉,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时候中原羸弱,力不从心罢了。

因此那些生活在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要么融入中华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羌、氐,要么成为中华帝国的附属国,比如高丽王国,越南,泰国。

但也有另外,他们自强不息,他们野心勃勃,他们誓死对抗,他们借着中原大乱的良机,勃然崛起,最终成为中华帝国的心腹大患,在这其中高句丽便是典型之中的典型。

不过黄河九曲十八弯,终究还是要流入大海的,他们的命运也一样,终究是要殊途同归的。

高句丽的来龙去脉

高句丽作为一个政权,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一直活动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主要由濊貊族和扶余族构成,后来在征服和融合过程中,又吸收了一部分靺鞨人、三韩人和古朝鲜遗民。

高句丽后来还改了名称,和后来的高丽王朝一样,也叫高丽,史学家为了区分两者,就将前高丽称为高句丽。

公元前37年,夫余王族朱蒙建立高句丽,据北齐魏收的《魏书》记载:“高句丽者,出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可见高句丽其实是夫余国的分支。

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可见夫余国是盘踞在中国东北的一个政权,据后代历史学家考证,夫余国大概在今天中国吉林省附近。

高句丽早期定都今吉林省境内的国内城,在东汉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乘机兼并周围边疆,抗大地盘,势力大增,后来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更是得到蓬勃发展。

三国时期,高句丽与曹魏曾经进行过一次正面冲突,据晋代陈寿《三国志》记载“其后高句丽背叛,又遣偏师致讨,穷追极远,逾乌丸、骨都,过沃沮,践肃慎之庭,东临大海。”这次冲突以曹魏的胜利而告终。

此后高句丽一方面为了避开曹魏,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朝鲜半岛南端新罗和百济的控制,便将都城南迁到了平壤。

公元6世纪,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扩张,高句丽的版图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个时候高句丽东临日本海,西至辽河,南至牙山湾和竹岭,东北占据挹娄之地,俨然成为了朝鲜半岛的主人。

其中在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的扩张力度最大,成果也最丰硕,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建立的功绩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国的战斗中,一举攻克了扶余国64个城池和1400个村庄,最后直接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同时朝在鲜半岛南端,又在与百济和新罗的对峙中,占据了优势和上风,最终通过武力迫使新罗臣服。

至此,高句丽势力大增,野心也跟着膨胀了起来,耗子腰间别了杆枪,便起了打猫的心。

高句丽的野心

高句丽的野心,就是要与中原分庭抗礼,在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实现自己的霸权,甚至是想要一步登天入主中原。

这么说有一些理由。

首先高句丽和曹魏联合攻打辽东郡,成功之后,又背叛了曹魏,可见其不臣之心。

其次是在永嘉之乱期间,趁着中原大乱的机会,出兵攻占了辽东西安平,直接切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交通,之后又陆陆续续占领了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中国东北的部分区域,并多次派兵骚扰中原帝国的边境线。

在此期间高句丽的动作不绝于史书。

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质、桓之间,复犯辽东西安平,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他们不仅攻城略地,杀了守将,还掠夺妇女。据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记载:“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据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记载:“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据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记载:“秋九月,南侵带方郡。”趁着中原大乱,高句丽趁火打劫,让自己的版图达到了顶峰,对中原王朝造成了威胁,为之后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最后,隋炀帝期间,又企图联合东突厥,妄想图谋中原,结果被隋炀帝发觉。

中原王朝征讨高句丽

高句丽的野心和扩张对中原王朝造成了威胁,所以隋文帝才要征讨高句丽,继位的隋炀帝还是要三征高句丽,结果国内直接乱成一团,隋朝也寿终正寝。

接过火炬的唐太宗一如既往的要征讨高句丽,结果也是铩羽而归,一向软弱的唐高宗在面对高句丽的问题上,也变得强硬了起来,完全无视前代惨痛的经验教训,一样的要征讨高句丽,也是毫无建树,直到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时期,才一劳永逸的灭掉了高句丽,剪除了这一致命的威胁。

曹魏时期因为不是大一统王朝,没有太多力气管高句丽,但到了隋朝和唐朝,中原稳定,国力大增,因此高句丽问题就一定要解决,只不过隋朝功亏一篑,一世英明的唐太宗也铩羽而归,这个问题最终由武则天解决,只怕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

因此似乎可以说,中原历经两个王朝、五个皇帝,才最终将高句丽从地图之上抹去。

问题是何以至此?

这其中还是有些原因的。

首先,中原的这几次军事行动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些失误,比如大业八年正月,隋炀帝集结大军,准备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朝大军也顺利的抵达了辽河。但是因为隋军造的桥离岸边还差了一点点,隋军只好涉水与高丽军队作战,结果隋军死了很多,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战死,后续渡过辽河,也因为隋炀帝昏招连连,结果惨败而归。

其次,高句丽非等闲之辈,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他们的士兵有力气,熟悉战斗技巧,作战十分勇猛。

最后,高句丽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据耿铁华先生《中国高句丽史》中记载:“高句丽灭国前的常备军队在60万人左右。”耿铁华是研究高句丽的权威,他通过一些数据统计推测得出的这个结论,应该是可信的,高句丽有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难怪能和中原王朝掰一掰手腕了。

高句丽崛起与消亡

高句丽崛起是因为中原的分裂,高句丽消亡是因为中原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的此消彼长,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巧妙历史规则。

高句丽面对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王朝,却选择针锋相对、迎难而上,其实是不理智的,上善若水的道理高丽王朝懂,高句丽却不明白。

因为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就应该学习,而不应该对抗。事实上,东突厥将高句丽企图联合自己图谋中原的计划全盘吐给隋朝,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结语

高句丽的消亡根本上是因为文化上的劣势。

也许有人会问,文化也有优劣势吗?

文化在本质上其实是没有优劣势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宝贵的,也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文化的本质没有优劣,但是文化的态势和形式却有。这一点上高句丽这么可能比得上源远流长、树大根深的中原呢?

文化不比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可以速成,但文化不能,文化靠的是积累,靠的是底蕴,文化是高句丽消亡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能重新振兴的根本原因。

史料来源:《魏书》,《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史记》,《中国高句丽史》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帮忙点个赞,评个论,加个关注,鼓励一下呗。以后小编会多多的给各位老爷奉送更加精彩的历史类文章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