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学者建议把辛弃疾的《破阵子》移出课本(原因就因为其中一句话)

句子大全 2023-09-19 02:24:02
相关推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这首词,词牌名为破阵子。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豪放派词,由于它其中饱含着深刻的爱国情怀与豪情壮志,对学生和少年朋友有很好的激发和教育作用,它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教材。然而,这么好的一首词,居然被遭到了质疑,有的学者甚至建议把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移出课本,原因就因为一句话。

是那句话呢?就是历来被人们称赞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话被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当作一句经典名言。为什么呢?它体现了一个士人精忠报国的思想,又体现了士大夫不贪图荣华富贵,只想要“赢得身前身后名”的高尚志趣,十分符合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遭到了学者的质疑呢?原因很简单,这句话宣传大丈夫建功立业居然是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同时还特别追求名利,这非常不符合学者认同的思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功利心思想和“愚忠”思想,为什么要忠于一个皇帝呢?岳飞不就是因为忠于皇帝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吗?他投靠金国不香吗?

关于这一点,首先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愚忠。忠诚就是忠诚,岂有愚忠和智忠之别呢?忠诚就是不背叛,坚持自己的初心,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思想下,忠本身就是一个人对国家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因此,不论是岳飞还是文天祥或者辛弃疾,他们都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已经衰败了的国家。

南宋果然昏庸,南宋皇帝也大多昏庸,南宋的文官更是昏庸至极,可是为什么文天祥不投靠元朝,辛弃疾不投靠金国呢?看起来辛弃疾写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可实际上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天下事”而不在于君王,当时天下只有君王才能配得上,难道学者叫辛弃疾写成“了却弃疾天下事”吗?这不是要谋反吗?

实际上这一点在文天祥的身上更容易看出来。当年忽必烈很想劝降文天祥这个人才,所以派已经投降的宋恭帝前去劝降文天祥。假设文天祥是一个愚忠于君主的人,那么皇帝都来劝降了,他干嘛还要坚持呢?然而,文天祥看到宋恭帝之后,向他行礼之后就对他说:“君臣缘分已尽,请圣驾速回!”所以,他们忠的是“天下事”,而不是皇帝本人。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在古代,皇帝就是国家的象征,人们通常都把对国家的忠诚写成对皇帝的忠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推论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天下若亡,皇帝将失去整个天下;而大臣们则可以投靠新的朝代作为从龙之臣,所以在古代绝大部分情况下,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天下,就是忠于家国社稷。

而且愚忠这个提法很不好,因为很容易让人想到愚忠的对立面——智忠。那么什么是智忠呢?这恐怕就众说纷纭了,不出意外的话,可能还会有人提出中行悦、秦桧、吴三桂、尚可喜他们是智忠的典范。这样的推论是很可怕的。因为如果再推而广之,那么汪精卫也能算得上智忠的一种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根本没必要反对这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便是孩子真的学了“愚忠”,难道对天下有什么坏事吗?岳飞的“愚忠”并不是给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而是让中州百姓再次过了100多年独立的生活,试想岳飞投靠金国,那么我们很可能就看不到南宋留下来的绝大部分艺术珍品了,而我们的文化可能也没了。

说到底,反对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准备“智忠”的理论基础,以备以后他们可以背叛而不被责骂,甚至背叛之后还被别人表扬为“智忠”。其实这样的事情如今已经发生不少了,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背叛是合法的,是自己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这就是他们充分的做到了所谓的“智忠”而抛弃了“愚忠”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