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内容全解)

句子大全 2023-09-19 03:36:02
相关推荐

【课文内容】

【文章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作者莫顿·亨特(美),入选初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里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本文是作者在晚年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在与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岩石架,在向崖顶攀爬的过程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脱险。作者将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的要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复述把握故事情节。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学习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以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方法。

4.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

【同步练习】

【字词积累】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耸立:高高地直立。

犹豫不决:迟疑,拿不定主意。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晕眩: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知识链接】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本文是叙事散文。

心理描写的作用:首先,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其次,它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再次,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者介绍】

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文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1期,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回忆童年经历所写,原名叫《悬崖上的一课》。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18):冒险

写我跟其他的小伙伴爬上了半山腰的石架上,不得上,不得下。

第二部分(19-28):脱险

写我恐惧的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9):感悟

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悟出的人生道理。

【句子分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酷热”“灼人”这两个词有何深意?

写天气酷热,“酷热”“灼人”这两个词点明了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说明那一天让人印象深刻,为下文写爬悬崖做铺垫。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不敢爬悬崖的原因,为后文遇险埋下伏笔。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

交代杰里和“我”的关系,为下文“我”无助时杰里叫来爸爸帮助“我”脱险埋下伏笔。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吓坏了”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紧张的心理和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同时也照应了上文所说的身体虚弱。这里是对人物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而服务的。理解其作用应结合上下文。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爬”、“贴”、“扒”、“抓”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形象,预示了“我”即将面临的艰难处境。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是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照应前文“我最好的朋友”,为下文杰里找爸爸来救“我”埋下伏笔。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写出了“我”进退两难的境地,大脑也停止了思考,甚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这并非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情感心理的外化。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

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逐渐麻木的情形,突出了“我”的恐惧和孤立无助。

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心理描写。连用两个问句,生动地写出了“我”对爸爸的到来,不抱任何希望。同时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语言描写,通过爸爸简洁的语言,突出了爸爸遇事从容镇定的特点。“正常的、安慰的口吻”可见爸爸是在分散“我”对危险的注意力,减轻“我”的恐惧。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我”极端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爸爸的话既有对“我”的安慰和鼓励,同时又告诉“我”战胜困难的方法。

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动作描写。“小心翼翼”形象地写出了“我”紧张、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的心理。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战胜困难、摆脱险境后无比激动的心情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主旨句。“我”由此经历得出了人生感悟:人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远大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积小步成大步,慢慢就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写作练笔】

改写:假设自己是文中除作者外的其他人物,如母亲、父亲、杰利、小伙伴之一,以他/她的角度改写本文。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

【内容梳理】

课文开篇介绍了什么?

时间: 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 美国费城

人物: “我”,5个男孩,父亲

“我”遇险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一、犹豫不决 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

二、晕眩 哭泣

三、神情恍惚 害怕和疲劳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2继而:有了信心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随后:信心大增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想爬到悬崖上凉爽一下。

“我”第一次冒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父亲的鼓励和引导,我的自信心。

这次爬山为什么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因为胆小、多病,悬崖是高不可攀,现在能爬上去并能自己下来是从未有的经验,自信力大大加强,成就感也因此产生。

文中最后一段中,“经验”指的是?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我”体弱,因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牢记母亲“不要冒险”的警告,结果,在伙伴的怂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爬上悬崖而历险,出现“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两难境地。怎样看待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当我们贸然行事时,应该想想父母的谆谆教诲,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万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是时有发生,“我”就是不顾母亲的“不要冒险”的警告,才身临其境,所以凡事三思而行,必定有益。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是什么意思?

要想战胜困难,就应该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如何理解把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

是说把一个大困难化整为零,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只有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才能全力以赴完成脚下的这一步,才有克服眼前的小困难的勇气。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层:“我”在父亲鼓励下克服困难,一步一步走下悬崖。②深层: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将困难化整为零,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一个“哭泣”、一个“抽噎”(16段和28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读第7-9自然段,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亲明白自己的孩子胆子小,身体弱,与其让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保护伞下,不如教给孩子独立战胜困难的方法。所以,他先安慰孩子,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再鼓励孩子,给孩子方法上的指导。他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帮助孩子脱险的过程中,告诉孩子“晚饭做好了”,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他在帮助孩子下悬崖的过程中,只是用手电筒照着悬崖上的一小块地方,让孩子不至于产生恐惧感。所以,他是一个爱孩子而且懂得怎么爱孩子的父亲,就是所谓的“教子有方”。

爸爸是怎样教“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从父亲的做法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

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

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

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

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

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

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

里玩。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你觉得杰里和其他孩子一样吗?有人说杰里不是“我”最好的朋友,你同意吗?

不同意。从文中可以看出:①当“我”伏在岩石上下不来时,别的孩子嘲笑“我”,而杰里却没有;②杰里虽然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毕竟还是表现出了“看起来很担心”的神情;③是杰里带着“我”的父亲来找“我”,才使“我”有机会脱险。

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里?如果你是杰里会怎么做?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文中多次提到杰里,有何用意?

多次提到杰里,是行文的需要。

一方面,表现杰里是很重视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很担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里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

另一方面,“我”因为杰里的鼓励才决定要去爬悬崖,然后遇险;之后,因为有杰里的引导,父亲才找到“我”,使“我”脱险,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串连起来,使行文更加严密。

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我”由这次经历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次经历使“我”懂得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作用。

【积累拓展】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课后习题】

【练习提高】

1.搜集有关迎接挑战最终解决问题的短文。

2.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把你的经历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复述要求:1 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2 重点细节,尤其是经过部分,抓住关键词。

3 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

【写作参考】

1.巧用伏笔,记叙周密。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本文脉络清晰,明显分为遇险、脱险、人生感悟三个部分。文章巧用伏笔,互相照应,记叙周密。前面交代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后面才有别的孩子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卡在中间,上不去、下不来的情节。对悬崖的描写,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为“我”因胆怯而不能攀爬做了必要的交代,记叙周密,笔笔都见匠心。

2.自然环境,衬托心理。

文中在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时,采用了景物衬托的手法,使“我”的恐惧更加强烈,“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暮色中, 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等,其景色阴森恐怖,正好衬托人物的恐惧心理。

3 .善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4.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微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5.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阅读扩展】

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再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暖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飞行员莫顿·亨特的飞行任务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要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他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他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会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