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做好事 不留名”也许是错的(我们忽略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句子大全 2023-09-21 05:45:01
相关推荐

最近,一则热点新闻在朋友圈被广泛评论、转发:

真·神雕侠侣!八旬教授夫妻一生生简朴,却捐出105万元积蓄

该新闻主要讲述的故事是,矿大的一对教授老夫妻为母校慷慨捐出105万元,其大致内容如下:

年过80岁的李安昌、曹璎珞夫妻,是中国矿业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也是学院众多师生爱戴、敬仰的时代楷模。他们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将一生的心血挥洒在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上。

璎珞奶奶说:

“当时的教师都是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哪一点学生没有学到,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2019年年底,他们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105万元捐赠给母校,设立专项奖学金,期望帮助贫困优秀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安昌爷爷说:

“现在不是不忘初心嘛,我们感觉一辈子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出来的,现在上了年纪了,就把这些钱捐出来。”

起初,两位教授选择匿名捐赠,然而矿大数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文多次请求他们公开姓名,以勉励如今的学子奋发图强。

在实际生活中,和以上两位爱心老人“做好事,不留名”的事例不计其数、不胜枚举。对于他们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流行风尚,“做好事,不留名”就像是在做自己家里的寻常事一样。

面对爱心人士的匿名善举,我们确实能够感到温暖和欣慰,心灵备受触动,也能为之动容。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关系中,“做好事,不留名”真的合适吗?

恐怕并不妥当。

当我们甘愿为恋人、朋友或者他人默默付出自己的一份心意时,对方却并没有珍视,而是一直视之为理所应当,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对善心的亵渎。

设想一下,有谁能够真正忍受自己的善举被忽视的感觉?又有谁能够昂首挺胸说只关注自己是否行善,而对他人忽略这份善意是否熟视无睹?

如果真的可以忍受,那我们的身边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陈世美”、“白眼狼”。

这是为什么?难道一心为他人着想反而会使自己处于困境之中?

施善人与受助人,是善意的两端,两者属于对等关系,可以互相转换角色,就像处于动态平衡的天平一样。一方是善源,施予善行;另一方是善尾,接受善恩。当一方过重、另一方过轻时,善意的天平必将失去平衡。

如果受助人不知道对方是谁,或者知道了但是已经习惯了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不断地索取恩惠,却不愿做出改变,也不愿对他人付出爱心,那么施善人一味地默默奉献,终将偏离初衷而使自己心力憔悴,如同残存的蜡炬,闪烁着最后的一丝火光。

这,并不是真正的善念。

否则,怎么会有心灰意冷的失恋者,在受伤之后,常常会抱怨对方:Ta总是习惯把我的好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做善事留姓名,并不是为了大肆渲染,也不是为了获得回报,更不是为了标榜自己,而是期望对方知道,能够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每一个华夏子民都应当要铭记在心、恪守践行。

行大善者,本应将自己对待他人、社会的善意发扬光大,让更多受助人知晓行善者的姓名、事迹、传奇等等,岂不是更能鼓舞受助人,使他们心存感激和奋斗的决心,感受榜样的力量,不断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善念长存,让大爱延续,让生活充满正能量,既是对施善者的一份尊重,也是对受助人的一种激励。

因此,行善事,要留名,让更多行善者得到正名,你我一起吧!

-The end-

图|网络(侵删)

文|冰川林青

专注情感生活、成长教育之路,愿与你一起成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