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他哥哥大骂: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句子大全 2023-09-22 05:51:01
相关推荐

191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胡适,联合其他几个留学生,成立了“文学科学研究部”,着手研究中国文字的问题。中国文字自古就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文言文是书面语,力求简略;白话文是口头语,与平时说话一样。

胡适大胆地提出:“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普通老百姓听不懂;而白话文的是活文字,所以,中国人写文章应该使用白话文,抛弃文言文,这样有利于普及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然而,大部分同学都觉得胡适太激进了,他们开玩笑地说:“你不误入歧途,就是为中国文字作出贡献!”

面对其他人的反对,胡适不为所动,坚持研究。不久,他在大洋远隔的祖国找到一位知音——陈独秀。陈独秀之前偶然看过胡适的一篇文章,大加赞赏,经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胡适。《青年杂志》创刊后,陈独秀立即向胡适约稿。

胡适正忙于写博士论文,没有时间写其他东西,只好推辞,但经不住陈独秀再三催促,于是郑重写了一封回信,提出关于写文章的八条主张:要言之有物,不刻意模仿古人,讲究书写规范,不无病呻吟,去除陈词滥调,不用典故,不讲究对仗,使用白话文。

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文言文写成的,讲究对偶排比,满篇都是“之乎者也”,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很接近。胡适的八条主张就是要批评和否定这种文学形式。

陈独秀看了胡适的信,如获至宝,立即给胡适回信,希望他能对八条主张进行详细说明,写成一篇文章,敲打一下中国文坛。胡适按照陈独秀的建议,立即写了一篇叫《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他本来想用“革命 ”代替“改良”一词,但考虑到国内读者的接受程度,觉得态度温和一点为好,以避免引起过多的人厌恶。

陈独秀阅读后,大喜过望,马上在《新青年》发表。不过,他觉得胡适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温和,革命主张不够彻底,旧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必须彻底地批判才行。

在下一期的《新青年》上,陈独秀亲自撰写了《文学革命论》,文章里写道:“我思考文学革命的事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第一个提出正确主张的是我的朋友胡适。我甘愿冒着成为迂腐文人讨伐对象的危险,高举文学革命大旗,为我朋友的主张呐喊叫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发表,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反对者的声音不绝于耳。陈独秀不仅遭到妻子和父亲反对,就连当年的一些革命同志也写信来批评。胡适的遭遇也一样,在国内的哥哥写信到美国,批评他的主张是丧心病狂,全国都不会有人赞成,要胡适赶紧放弃。

著名的文学家林纾特地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论古文之不当废》,发表在报纸上,驳斥胡适和陈独秀的观点。胡适回应说:“林先生是一代古文大家,可是你写的《论古文之不当废》,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你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么看来,古文很难准确表达,应当废除的道理不是很明显了吗?”

林纾又写了一封公开信给蔡元培,说:“如果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车夫小贩说话就是文学,那么在北京随便找一个人,都可以当教授了。你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不能允许陈独秀、胡适乱来。"

蔡元培回复说:“白话文和文言文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工具,哪个更好,大家可以讨论。北京大学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本校教授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

由于林纾的名气很大,他与胡适、蔡元培的公开论战,立刻引起了轰动。《新青年》也随着这场论战声名远扬,更加畅销。《新青年》继续发表文学革命的文章,内容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文章从左向右书写,以及制定汉语标准语等。

陈独秀推荐胡适来北京大学教书,但胡适却在博士论文答辩中没有通过,拿不到博士文凭,蔡元培很欣赏胡适,为了把他招聘进来,不惜帮助胡适伪造学历。这样,年仅26岁的胡适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